财富是人人所希求的,它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财富可以分成很多种类,有物质的财富,也有精神的财富;有世间的财富,也有出世间的财富;有私有的财富,也有共有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也有未来的财富;有污染的财富,也有清净的财富;有外在的财富,也有内心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久的财富;有狭义的财富,也有广义的财富;有有价的财富,也有无价的财富。
财富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的因缘能成就一切,不善的因缘也能分散一切,正如水火,相助相克。佛经上说,世间的财富是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呢?(1)一场水火天灾,疾病人祸的灾难,倾家荡产;(2)强盗土匪,劫夺我们的财富;(3)贪官污吏以种种的手段侵夺百姓的财产;(4)不孝子孙,挥霍家财;(5)国家的苛政赋税,使民不聊生。纵使钱赚得再多,也无法预料无常意外何时会发牛。
世间贫富之别,并非看金钱的多寡,应是看自心能包容多大,欢喜多少、满足多少而定。
一、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放眼看今日的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但亦有少部分是“贫穷的富人”。既然富有,为什么又说他贫穷呢?
(一)最富的穷人
很多富有的人,有钱不懂得如何使用;有的人,有钱却用到不好的地方,甚至有钱不肯用,如此,虽然有钱,不也和穷人一样吗?
佛经中记载,有位善生长者,一天,他得到了世间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长者就对人宣布:“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有很多贫穷的人来向他要这个金色盒子,但是这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那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也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大家觉得奇怪:“你不是真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给人吗?”
善生长者说:“我这个金色盒子要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告诉你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慢慢地传到波斯匿王那里,波斯匿王非常不高兴,说:“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去把善生长者找来。”
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问道:“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
“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那是收藏银子的银库。”
“那是什么地方呢?” “那是珍藏珍珠的宝库。”
波斯匿王大声责问:“既然你知道我有金库、银库……这么多的财宝,怎么可以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
在善生长者的心中,认为波斯匿王虽然有钱,但不会照顾社会大众,不知去做福利人群的事业,虽然有钱却不会用,这就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P1-3
我们的信仰要有道德,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必须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星云大师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课题。
佛陀降诞人间,示教利喜,为人间开启了光明与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无量心”“六度四摄”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
2004年,我曾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学讲座”,三天的讲题分别为“佛教的生命学”“佛教的生死学”“佛教的生活学”。我言: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正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整个人间佛教可以说就是“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
之后,我在世界各地演讲《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是学佛的次第;在人间生活,更需要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
1949年,我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之后,为了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对面的讲说弘法。从宜兰乡村的弘法,到城市各处的聚会;从监狱的开示,到工厂的布教。1975年,在台北艺术馆举行佛学讲座,首开在“国家会堂”演讲佛学之风。接下来,我弘法的脚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从学校到部队,从岛内到岛外。近二十年来,随着弘法的国际化,我更是终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脚,奔波结缘。
演讲的对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众,也有大专青年、企业界精英、教师、警察等特定对象。讲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经典方面有《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也讲说佛教的义理、特质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关系,以及佛教对社会、政治、伦理、经济、心理、民俗、命运、神通、知见、因缘、轮回、死亡、涅槃等各种问题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们将我历年来演讲的内容,陆续结集成书,并定名为《星云大师演讲集》丛书,二十多年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许多读者将此套书视为认识佛教、研究佛学必读之书,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演讲集作为讲经说法的教材。
这套演讲集已缺书好一段时间,不时有人频频询问、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阅,觉得此套演讲集讲说时隔近三十年,抚今追昔,虽然佛法真理不变,人心善美依然;环境变迁有之,人事递嬗有之。因此,决定将此书全新改版,去除与现今社会略微差异之处,重新校正、修订、增删,并依内容性质,分类为《佛光与教团》《佛教与生活》《佛法与义理》《人生与社会》《禅学与净土》《宗教与体验》《人间与实践》《佛教与青年》等册,总字数百余万字。为保存、珍重历史,同时又为方便后人参考、查询,我将演讲的时间、地点记于每篇文章之后。
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毕生竭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实践,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会彼此和谐进步。这套演讲集是为我初期弘法历程,以及一以贯之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的鲜明见证。
出版在即,为文略说弘法因缘,并以心香一瓣祝祷人间佛教正法久住,所有众生皆能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星云于佛光山法堂
星云大师编著的这本《人生与社会》叙述了佛教的财富观、福寿观、道德观、政治观、忠孝观、女性观、时空观,介绍了佛教对社会病态、心理病态、民俗病态的疗法,还讲解了佛教有关天堂、地狱和人道、佛道的佛法要义。
星云大师编著的这本《人生与社会》介绍了,人间佛教所倡导的财富观、道德观、福寿观、忠孝观等等,于现代社会并无冲突,而且是现代社会所应大力提倡和推广的。
星云大师云水行脚五大洲,将佛教推广到世界各地,为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越来越为两岸的人民所认同和尊重。他所弘扬和实践的人间佛教对启迪人生、和谐社会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