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以学生听话与否、分数高低划分学生好坏的教育理念,提示不听话、成绩差的“坏学生”反而能成大事的根源。
树有根,水有源。坏学生的成功就在于“坏”,在于他的不听话,不守规律,不迷信。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很多的人只看到了坏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坏的另一面,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往往正是我们所忽略的。坏学生之所以有大出息,正是契合成大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具备了成功人士的能力。如果你是孩子父母或者老师,你就应该改变教育方法了,乖孩子难得有大的出息,不妨从有主见、有胆识、有创造力、有韧性、有激情、有自知之明、有人缘、有变通能力这8种能力上下手,让孩子学坏一点。
英国首相丘吉尔学生时代严重偏科,数学考试经常交白卷;俄罗斯总统普京学生时代老不交作业、成绩老不及格……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学生时代上课经常睡觉,要不就是经常逃课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发展到后来干脆退学,和好友成立了微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也是偏科生,同学和老师都不喜欢他;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学生时代读书不用功,常常不务正业逃课去打猎,或者采集动植物标本……
很多“坏学生”之所以有大出息,正是具备了成大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具备了成功人士的能力。
因此,每个孩子要想将来成大事,就必须拥有“坏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校中经常看到,一个同学拿了一个新奇的玩具、看一本新奇的书、玩一个好玩的游戏、穿一身或漂亮或帅气的服装之后,迅速影响了其他同学,在全校形成了一种风景。尽管,这种风景大多是在私下。许多老师为此非常挠头,但换个思想却会发现:这种现象在成年社会中也是屡见不鲜。
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人都会记得,蝙蝠衫、喇叭裤、夸张的塑料彩色耳环、“爆炸头”、手提录音机、被满街哄抢的“当家”大白菜……这些那个时代的特有“标签’’已经随着岁月离我们远去了,留下的是那些泛黄的记忆。在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中,除了这些特定的“符号”,更多的是这些“符号”带来的“流行”,于是,“流行”成为那个时代充斥大街小巷的“时髦”词汇。这就是从众心理。
人们常常把跟随流行的人称作“盲从”。盲从流行,就是跟随大众。尽管这种行为最保险,也有一定的好处,但这些都是针对企业。对于个人发展来说,跟随流行、跟随大众则是死路一条。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毛毛虫实验。
盲从会迷失自我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在实验中,他发现,毛毛虫似乎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他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摆上许多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同时,他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本来,他期盼着看到虫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那些美味的松针。然而,实验的结果却让他感到失望和震惊——这些虫子总是互相首尾相顾,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圈地行走。时间慢慢地过去了,毛毛虫固执地兜着圈子,一分钟、一小时、一天……在连续七天七夜之后,所有的虫子都用尽一了最后的气力,筋疲力尽后死亡了。
应该说,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使毛毛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且这种代价是毫无意义的。只要有一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转身看向那松针,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这个实验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生物学领域,对于人类同样有借鉴作用。毛毛虫的盲从导致了死亡,而人类的盲从却更为可怕——它让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它使人们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主见和思想能力,就像一个被掏空了心肺的稻草人。
因为,跟随大众会迷失自我,混同于平常人中。这就好比把一只羊放入羊圈里,所有的羊在大多人眼中都是一个样子,刚才那只羊再也找不到了。如果把一只羊放入非羊的其他动物圈里,那么显而易见那只羊立刻就可以被找到。这就是随大流的人和与众不同的人的区别。
不要随大流,要与众不同
从众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当一个身处某一环境的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这个环境中的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压力和恐惧。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视多数人颜色行事”的心态。
有时盲从行为并不是出于本意,譬如在一个气氛热烈的场合,听报告或者观看演出,当前排的人起立鼓掌,后面的人也纷纷被“传染”起来鼓掌,即便有人并不觉得那个报告或者节目很精彩。由此,大多数的“从众”行为,既无害又无利。
这是不是说,从众本身也算不上什么严重的“缺点”呢?不然,虽说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在大多数时间内都是随众,但在某些关键时刻就必须凸显自己的主见啦。而这就是坏学生能够更有出息的关键,一贯的“乖乖生”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乖乖生”在长时间的失去自我后,也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关键时刻。与此相反,对于大多数“坏学生”来说,他们有时也“从众”,但那是基于他们独立思考后的结果。 “司马光砸缸”给我们的启示
让我们回顾一下,“司马光砸缸”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吧。
也许那是一个幽静的庭院,园子里花草茂盛,春意盎然,一群孩子聚集在园子里戏耍。突然,一声尖叫打破了这工笔画一般的气氛。一个孩子从假山石上掉了下来,落入假山石下的一口几尺高的水缸里。
在听到尖叫声的那一刹那,相信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所有孩子都被惊呆了。一时间,他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相信,很多孩子的脑袋中是一片空白,以他们的年龄,他们应该没有遇到过如此突如其来的祸事。
一个孩子,我们称其为A,也许他和那个落缸者比较要好,但似乎是一时间被吓到了,A更多的是伤感和绝望。他可能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将永远失去这个好朋友,由此,他的身体僵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另一个孩子,我们称其为B,他应该是为数不多的想到去营救落水者的人之一。但那缸实在太高了,他或许想到借助群体的力量爬到这个缸的边缘,从而伸手拉出那个孩子。如果这个想法被尝试了,应该至少也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的“笨办法”,但终究我们没有看到在任何传说中有这一点。也许,这个想法仅仅显现了一下就被他自己否决了。他没有这个勇气和经验去组织所有不知所措的孩子。
孩子中终究会有点小聪明的,这个孩子我们称之为C。也许,“砸缸”这个“创意”并不独独属于年幼的司马光,可能这C也想到过——砸破缸,救出同伴。但他终究没走出这一步,也许之前大人曾经教导过他,远离那个缸、那缸很贵重,他终因“听话”而没有做出砸缸之举。
那么好,现在,年幼的司马光出手了,他没有犹豫应不应该“冲动”地做出举动,没有考虑是否应该听大人的教诲,或许在别的情况下,他的行为方式有些“鲁莽”,但在危急关头,恰恰是这种“鲁莽”,这种率性而为,救出了同伴,成就了司马光“砸缸”的“壮举”。
其实,对于司马光的举动,换做另一个场合,很有可能被那些老实的同伴以及大人们视为“坏孩子”。其实原因很简单,往往这种敢于做、肯思考的孩子,都是“不好管”的孩子,这个“不好管”,在某些时候便被等同于“不听话”。
大人们总是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的,因为对于家长和老师而言,虽然他们也知道,独立思考、有思想、敢于表现等特性,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但在对孩子的管理上,他们更愿意采用“保守疗法”,即让孩子学着“听话”,这种做法教导出来的孩子不会好到哪里去,但也不至于坏到哪里去,更不会去学坏。
于是,在这种教育思想和管教模式下,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会看他人的眼色行事,视周围环境而动,“大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从众者甚,盲从者多,独立思考和挺身而出的也就渐渐地少了。而坏学生们却不管这些,依然我行我素。
就是这种我行我素才塑造了成大事、成功的必备条件——主见、担当的勇气。由此,你还愿意盲从、丢失自我吗?答案显而易见。
P6-8
哲人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话虽平淡,却值得深思。之所以说人生如戏,是说它的无常,它的出人意料。譬如说,父母望子成龙,呕心沥血教育出来的却是个庸才,这样的事,难免让人扼腕唏嘘。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于是他们就按照自己所谓的“成才秘笈”教育儿女,甚至越俎代庖地为孩子作着很多关键性的抉择,譬如说,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很多的老师也是如此,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是否听话。于是,是否听话、成绩好坏,成了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好坏之分也由此而来。
在他们的眼里,好学生,就是成绩又好,又听话的学生;坏学生则是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父母和老师常常以好学生为荣,以坏学生为耻。这样,好学生常常得到的是掌声和赞扬,他们是父母的乖乖仔,老师眼中的红人;而坏学生常常得到的是批评与责骂,父母恨铁不成钢,老师骂其不可救药。
毋庸置疑,不论你曾经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都有过相类似的经历。然而,当我们走出校园,真正踏入社会,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你就会发现,现实与父母、老师所期待的有着一定的差距,甚至是天壤之别。
在现实的检验下,好学生有大出息的少,而大多有出息的却是那些曾经被冷落的坏学生。
可能你会说,这样说,有失偏颇,不足为信。但是你回想一下,你曾经的那些小学、中学、大学同学,甚至是身边的朋友,那些有出息的人是什么人呢?我的经历可以印证这一点,曾经只知道说大话,泡妞的某同学,现在是某房地产公司老总;曾经七门成绩才300多分的某同学,现在是一个连锁超市的老总,全国有60多家分店;而我这个曾经严重偏科的差学生,却是几家大公司的营销顾问。而那些好学生呢?好的则是老老实实拿着微薄的薪水,被房贷逼成“房奴”的打工一族,当然还有更逊者。
个案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偶尔在《商界》上看到一篇名为《坏同学为何都当上了老板》的文章,正好应证了我的结论。
文章大意是这样的:
一次回老家,与几位小学同学相聚。“忆往昔”之后,聊起了其他人现在的情况。谢老大自己办工厂,资产几百万;大王二当包工头,在县城买了几套房;杨拐子从卖盒饭起家,如今在城里盘下两家大酒店;小王二靠跑运输起家,发展到拥有60多台大小车辆的运输公司。
介绍完之后,大家纷纷感慨:想当年,他们还抄我们的试卷,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读,如今却个个都当老板。而我们这些当初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多半拿着死工资,买不起房,供不起车,境遇很一般。
文章分析说,坏同学之所以能当老板,是因为坏同学脸皮厚、敢于吃苦、有韧性、敢冒险、讲义气。一句话,那些坏同学之所以能够当上老板,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刚好符合了老板的特质。譬如说,坏同学敢冒险,就是做老板必备的素质。
风险有多大,利益就有多大。坏同学从小就有一种冒险精神,虽然每次恶作剧被发现后,都要受到严惩,但他们总也放不下那份快乐。因此,在每办一件事之前,他们想的是怎样获得快乐,而不是计算风险有多大。
文章最后总结说,经商光老实本分不顶用,脑袋瓜灵活、行为创新才是硬道理。这话可谓一语中的,不光经商不能太老实本分,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畅销书《做人不要太老实》可谓道尽了老实人尴尬、被动的人生境遇。
可见,好学生之所以遭遇现实的尴尬就是因为在学生时代过于听话,过于守纪律,过于迷信书本上的知识。而坏学生的所作所为,正好契合了成功者的特质。正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所说:“乖孩子往往没出息,淘气的孩子也许能干大事。”他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之所以老打胜仗就是因为-T按常规出牌。
以父母、老师所谓的坏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很多有作为的伟大人物,都曾经是不折不扣的坏学生。有人通过调查得知,不管是哪个领域的成功人士,譬如说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军事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他们曾经是坏学生的比例都在90名以上。
纵观古今中外,不管任何领域,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政治家方面,譬如成绩严重偏科,数学考试交白卷的丘吉尔;不交作业、成绩老不及格的普京。
说起商界的比尔·盖茨,大家可能无法把他同坏学生联系起来,这主要是被他首富的光环迷惑了。如果弄个商界坏学生排行榜的话,比尔·盖茨无疑名列第一。
比尔·盖茨大学未毕业,已是众所周知的事。至于他辍学的原因,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他为了自己的事业,其实并不单单是这样。根据哈佛大学提供的当年比尔的学习成绩单显示,他当时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并不好,连他的老师都说:“比尔当时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他当年还因为成绩不好,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就是这个“坏学生”,抓住了最好的创业时机,蝉联了多年的世界首富。
商界方面的例子,还有曾经臭名远扬的花花公子:微软创始人之一、美国渣打通讯董事长保罗·艾伦,他除了不用功学习外,还是一个绝对的花花公子。还有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他曾经是个喜欢睡懒觉、搞破坏、把逃课当家常便饭的坏学生……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各个领域都可以列出一个“坏学生排行榜”。几乎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可以找出一段曾经是坏学生的经历。
树有根,水有源。坏学生的成功就在于“坏”,在于他的不听话,不守规律,不迷信。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很多的人只看到了坏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坏的另一面,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往往正是我们所忽略的。何况人之初,性本善,本性坏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真正的坏学生,是失败的家长和老师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再回到主题,坏学生之所以有大出息,正是契合成大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具备了成功人士的能力。坏学生的能力总结起来主要有8种,分别是:有主见、有胆识、有创造力、有韧性、有激情、有自知之明、有人缘、有变通能力。
如果你是孩子父母或者老师,你就应该改变教育方法了,乖孩子难得有大的出息,不妨从这8种能力上下手,让孩子学坏一点;如果你现在正是象牙塔内的学生,切不可盲目去做父母和老师眼中所谓的好学生,而是主动去历练这8个方面的能力,让自己成为有出息的坏学生;如果你已经走上了社会,不管你是社会菜鸟,还是老鸟,想要有所作为,不妨学坏一点点。
黄志坚
2009年8月1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