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超编著的《舌尖上的美味》共分五辑,分为节令佳品、日常菜蔬、平民小吃、特色风味、吃之境界。主要谈的是平民饮食,大众风味。书中发掘和体验平民饮食中的人情美,阐释了各种节令食品中,古往今来人们寄托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捕捉到了许多地方风味与民间传说的独特组合。
《舌尖上的美味》谈及春卷、粽子、年糕、腊八粥之类的源流演变,及其旁征博引。同是一味宫保鸡丁,有鲁菜、川菜、黔菜的不同特色,香辣、煳辣、麻辣的微妙区别,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小小的烧饼,有北京的芝麻酱烧饼、天津的炉干烧饼、唐山的棋子烧饼、商丘的空心烧饼、山东的周村烧饼、苏北的黄桥烧饼、铜陵的太平街烧饼等二一十种,南北风味,各有不同,见多识广,如数家珍,清蒸鳊色弋松鼠鳜色弋五柳鱼,如何选鱼、如何用刀、如何配料,如何烹制,娓娓道来,俨然是一位行家。
《舌尖上的美味》由吕永超编著。
丛谈元宵
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实在有极微妙的象征意义。
中国的节令,我理解为一种仪式。既为仪式就有节令食品。元宵就是藏在元宵节中最有意味的舌尖典籍。
轻翻典籍,元宵节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
新春到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夜,俗称灯节、元宵节。大张灯火,大耍花灯和龙灯,大放焰火。遍地的灯火,与又圆又亮的明月相辉映,与满天闪闪烁烁的星星相辉映,呈现一派光明、平安、吉祥的景象。这种灯火辉煌闹元宵的习俗,在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
据载,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汉高祖刘邦驾崩,吕后临朝称制,分封吕氏亲族为王侯。吕雉死后,吕氏诸王叛乱,争夺天下。高祖时的太尉周勃、陈平等人举兵,扫除诸吕,拥刘恒(即文帝)为主。传说刘恒系正月十五日登基,帝都长安张灯结彩,彻夜通明,万众欢庆。文帝十分高兴,遂定此曰为灯节,年年沿传。此后约两百年,明帝刘庄见江山危机四伏,势若累卵,打算借印度佛教之力苟延残喘,令百姓在正月十五夜挂灯迎佛。北魏寇谦之始立道教,利用元宵灯节为他造神伎俩服务。他信口编造:英俊文雅的陈子祷,被龙王的三女儿爱上了,成婚后生了“三元大帝”,俗称“三官神”。即正月十五生下天官,七月十五生下地官,十月十五生下水官。这三个日子分别得名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夜”通“宵”,上元之夜亦称元宵节了。道教的创立和传播,元宵节又有了新的含义,即祭祀天官诞辰和祈求天官赐福。
又说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我对元宵节的感觉是人性化的,不是因为吕后,也不是因为文帝和明帝,莫非是因为“元宵姑娘”?
不是我对元宵节的感觉是人性化的,元宵节就是人性化的,它脱离了权和神,就那么情意绵绵,就那么人情味十足。
不必辨析元宵节形成的“正宗”,那是民俗专家的事情。我们关注的是元宵节的美食——元宵,这才是活着的典籍、在我们身边的典籍。
元宵的前身,是汉代国人在正月十五喜吃的“豆腐加油糕”和“白粥泛膏”。这两款食品我没有见过,想必是失传了。不是说我没见到的就失传了,而是传统美食失传的有成千上万。也难怪,普通厨师成为名厨之后,想通过建立饮食新秩序,以使他的技艺能日常生活化,从而潜在教化人心。这种心态,从古至今,没有改变。
及至隋唐,元宵灯会发展到极盛期。做元宵的工艺有所发展,就出现形似弹丸的“汤中牢丸”或“粉果”。元宵外形从方到圆,是一种进步,说明从单纯吃“烹”,到逐渐讲究“调”了。
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于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浮圆子,又名汤团。那时,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团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团等;杭州已有专卖圆子的店铺,张家圆子铺最有名,用糯米粉包以或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也有不包馅的,像现在的酒酿圆子。这种糯米丸子在勺中时浮时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不过,此时的元宵还只能作夜间的点心。点心非主食,是“药”——解馋的“药”。
节日多美食。这个时期的元宵节里,还有一种食品叫油锤。油锤是一种什么样的食品呢?《太平广记》记载:油热后从银盒中取出锤子馅,用物在和好的软面中团之,将团得的锤子放到锅中煮熟,用银笊捞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将油锤子投入油锅之中,炸至沸取出。吃起来“其味脆美,不可言状”。原来,油锤就是后世所言的炸元宵。油锤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其制法与品种已颇具地方特色,仅广东一省,便有番禺的“通心煎堆”、东莞的“碌堆”等,真可谓唐宋食风今犹在。所以说,吃,是最好的怀古行为。通过“通心煎堆”和“碌堆”,我们能更好地进入宋代油锤的传统里。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