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
妙趣横生的故事书,改变人生的哲学课!
可读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
用人类历史上50位伟大头脑的智慧给孩子的精神世界输氧。
好奇心、思考力、创造性,亲子阅读,和孩子一起智慧地成长!
强大的作者阵容,韩国著名哲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十年磨一剑。
韩国热销500万册,首尔教育总会优秀图书!
填补中国市场上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哲学成套书籍空白!
周国平亲自作序,钱文忠、傅佩荣、杨红樱、曹文轩、郎咸平、袁岳、何多苓……联袂推荐。
小学五年级的姜浩哲、白镇亨和金钟会是有勇有谋、无所畏惧的勇敢三兄弟,他们喜欢观察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最近一段时间他们被一座叫做“鬼屋”的房子给吸引住 了。他们决定到那座阴森恐怖的房子里探个究竟。这是个开满凌霄花的院落,但是却时常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各种奇怪的声音,里面住着鬼吗?动物?还是什么都没有呢?在探险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鬼屋和培根的假相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有一个好办法。”
镇亨打破了长时间的沉默。
“什么办法?”
浩哲和钟会不约而同地靠近镇亨。
“非常简单。就是亲自进去看个究竟。”
镇亨说着握起拳头,但钟会和浩哲一个劲儿地摇头。
“你觉得行得通吗?真出来个鬼或史莱克什么的可怎么办呀?”
浩哲颤抖着声音说道。
“那就一直这么猜来猜去?你还大言不惭地说是个无所畏惧的男子汉大丈夫呢。到底是鬼还是史莱克,直接进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嘛。”
“倒也是……”
钟会和浩哲还是犹豫不决。
“你们想想,在洞穴里面,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前方,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洞穴的深处漆黑一片,就像我们上次去的游乐园的‘鬼屋’一样。一帮囚犯被绑在里面,他们既不能走动也不能回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更深的地方。这些囚犯在洞穴里呆的时间太长了,他们以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么漆黑一片。人们的这种认识阶段叫做‘想象阶段’,是人类最早用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认识世界的阶段。他们不知道外面有更广阔的世界,认识狭隘、目光短浅就是他们的缺点。”
镇亨认真地说道。
“你怎么了?怎么突然说起洞穴的故事了?”
浩哲和钟会好奇地问道。
“这是一个叫柏拉图的希腊哲学家讲的洞穴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类的‘理性认识’的问题。”
“理性认识?”
“对,我们现在连这幢房子是什么形状都没弄清楚,怎么会知道里面住着什么东西呢?只是在这儿猜测能解决什么问题啊?如果借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我们不就是被困在洞穴里的一帮认识狭隘、目光短浅的囚犯吗?”
“那后来那些囚犯怎么样了?”
“囚犯们认为世界就是这个一片漆黑的洞穴呗。因为他们头脑中的‘理性认识’只认得这漆黑的洞穴嘛。”
“嘿嘿,他们可真够愚蠢的。”
P28-30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这样,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优秀的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真正获得和感受到幸福。
哲学对于人生有这么大的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近它、得到它呢?我一向认为,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直接阅读大哲学家的原著,最好的哲学都汇聚在大师们的作品中。不错,大师们观点各异,因此我们不可能从中得到一个标准答案,然而,这正是读原著的乐趣和收获之所在。一个人怎样才算是入了哲学的门?是在教科书中读到了一些教条和结论吗?当然不是。唯一的标准是看你是否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那么,看一看哲学史上诸多伟大头脑在想一些什么重大问题,又是如何进行独立思考的,正可以给你最好的榜样和启示。
常常有父母问:让孩子在什么年龄接触哲学书籍最合适?我的回答是:顺其自然,早比晚好。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孩子若没有兴趣,勉强只会导致反感。早比晚好,则要靠正确的引导了,方法之一便是提供足以引发孩子兴趣的适宜读物。当然,孩子不可能直接去读原著,但是,我相信,通过某种方式让他们了解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基本思想,仍然是使他们对哲学真正有所领悟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这一想法,我乐于推荐黄山书社出版的《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系列丛书。这套丛书选择了东西方哲学史上50位大哲学家,以各人的核心思想为主题。一人一册,用讲故事做诱饵,一步步把小读者们引到相关的主题中去。我的评价是,题材的选择颇具眼力,50位哲学家几乎囊括了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精神导师。故事的编撰,故事与思想的衔接,思想的表述,大致都不错,水平当然有参差。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韩国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极其认真地做了这件事,在孩子和大师之间筑了一座桥梁。对比之下,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应该感到惭愧,但愿不久后我们也有原创的、高水平的类似书籍问世。
周国平
2010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