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翟学伟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对儒家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应归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会思想方面的阐述;在西方学术界则以韦伯的研究尤为著名。
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思想史或历史领域,而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含之社会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儒家思想在社会学中的重点议题是伦理的社会实践及其衍生出的社会特征,其逻辑发端于“人伦”与“耻感”,即“人伦日用”。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对偶生成理论”和“关系向度理论”,并对“孝道”“人情”“面子”“自我”“情爱”“日常计谋”及宏观社会秩序的运行与维系等做了专题性讨论,以期形成一种对中国人之生活世界的研究视角与解释框架。
作者简介
翟学伟,1960年生于南京,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法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独立思考如何建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方面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论,在社会与行为科学的本土研究方面颇具影响力。代表作有《中国人的关系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等,现为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录
理论与方法篇 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
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
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
孝:试论儒家道德的社会实践
儒家的关系自我及其困境
“语言游戏”与作为社会学方法的训诂学
实践篇 儒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框架、概念与关联
人情与制度:制衡抑或平衡?
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亲亲相隐”的再认识
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
附录 我的本土研究三十年
参考文献
序言
当我还是一名普通的大
学教师时,心中对教授职位
充满敬意。不料一次与一位
教授聊天,却让这份敬意打
了折扣。他说:一个人真正
的学术之路是从当上教授开
始的,因为你如果一心只想
评职称,就免不了会花心思
来揣摩当教授的捷径,诸如
什么时髦就写什么,什么易
于发表就研究什么。而好的
学问是要沉下心来运思的,
急不得,也催不得。可评职
称好比“催命符”,它会逼着
你拿出一堆应景的成果来充
数。唯有教授职称评上了,
心定了,才会回到自己想做
的研究上去。而就在我听得
更加向往这一职位时,他话
锋一转,又道:其实你真当
了教授也就写不出什么了。
既然(评)上了教授,那么
各种约稿、讲演和会议邀请
,会让你忙得不亦乐乎,就
算怎么糊弄,都会有期刊、
出版社、读者、听众买你的
账。你忘乎所以,穿梭于各
种学术会议,结识各方名流
,时不时参评各类奖项、课
题,被人恭维,久而久之也
就被惯坏了,忘了自己的实
际水平。可见,当教授好似
一个学术陷阱,究竟是个人
学术生命的开张还是结束,
不得而知。
我从小在南京长大,常
听一句本地话叫“抬了混”。
我觉得这句话真是形象至极
,生动揭示了“混江湖”的秘
诀。它的含义是一个人能走
多远未必在于其脚力,而在
于是否有人给他抬轿子,或
者说,一个人能否混出名堂
,不在于有没有本领,而在
于有没有人脉。小时候读《
水浒传》,看到那么多英雄
好汉拜倒于宋江脚下,怎么
也不能理解。或许那个年纪
的我,只崇拜那些武艺高强
之人。直到走上了社会学之
路,学习了社会学的知识,
才知道,一个人自己有没有
本事有时候不是最重要的,
更多的时候,要有人给他捧
场。由此说来,“抬了混”实
在是点出了中国人做人做事
的一条法则,让那些原本高
大上的社会学理论在这里搁
浅,还不如一句地方土话说
得明白。受此法则的激发,
我自打步入社会学研究领域
起,就放弃了对“正统社会
学”的追随,沉浸于“人情与
面子”研究不能自拔。说实
话,选定这样的方向,就开
始和自己过不去了。原因在
于,它既不受人待见,又没
有理论指引;既无法做定量
研究,又难以寻觅到一些完
整而真切的个案(更多的是
耳濡目染、所见所闻);既
不可能成为热点,又不洋气
。好在我终于当上了渴望已
久的教授,便可以对各种非
议置之不理,继续扩大战场
,最终延伸到了对儒家与中
国社会的“关系”的思考上来
,即本书的主题。
本书的核心概念虽是“儒
家”,却又不是一部研究儒
家思想的著作。我们当下对
于儒家的研究,需要溢出史
华兹在其《古代中国的思想
世界》中曾说的:关于孔子
,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这意
思是说,关于儒家,该说的
都已说完了,如今的儒家研
究要么把前人的观点换成自
己的话重说一遍,要么得益
于百年前的文言转白话,把
原本不易看懂的话再发挥一
遍。这是人文研究的窘境,
却还不是社会科学的现状,
因为关于儒家究竟如何锻造
中国社会,形塑中国人,尤
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或在
改革开放与全球化中,其根
源性影响是否存在,似乎还
有很多话没说,更多方面还
是空白。从思考方式上看,
这涉及我们是从儒家看社会
,还是从社会看儒家。对于
前者,我们很容易固守用既
有的思想体系来研究它,尽
管这样的既定体系也会有一
期、二期、三期等划分,但
套路是不变的,都是对思想
演变的阐释,却不怎么关注
给社会及后世带来何种影响
。而从后者出发,那就是无
论社会变迁到哪一步,我们
都想看一看这些变化在深层
次上是否依然会同儒家思想
产生连接。原本,这一研究
方式应该成为社会学或社会
科学的思考议题,可遗憾的
是,这类近代才从西方进入
中国的学科对此问题一直提
不起兴趣,学者对此的认识
似乎不是在思想史方面谈,
就是回到史学中去详加考证

的确,目前有关思想和
社会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为
哲学与史学所包揽。哲学由
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
等来把持,它们往往不怎么
讨论社会,只考虑把其中的
思想意涵及其脉络说清楚。
如果一定要说这样的研究也
同社会相关,那么它更可能
是为了探讨某种特定思想而
不得不交代其时代背景。但
交代背景毕竟算不上关心社
会本身。史学虽说关注社会
,看到了历史有其自身的演
变轨迹,并没有与思想兴衰
同步并进,却又不过是回到
史实中描述与阐述罢了。
……
这次结集,我将我最近
发表的论文分成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从社会学角度审视
儒家有哪些方面值得研究;
另一部分是研究受儒家影响
的社会具有什么样的运行方
式。还有一点需要交代的是
,在这次结集中,我很想保
留原来论文发表时的摘要。
从大多数已出版的文集来看
,似乎惯例是把原来的论文
摘要省去,让读者直接阅读
正文。但我的看法是,互联
网时代,读者已经养成了看
短文的习惯,一见长文就会
生厌。而摘要的最大用途在
于,读者可以先从这里迅速
了解文章大意;如果没有兴
趣,就可跳过,而不至于看
到一半才想放弃。所以,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