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讨山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阿宝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阿宝是一个奇女子。35岁之前她放怀天下,曾徒步、骑驴、骑单车游走于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18个月;35岁之后,她放下背包,开始了讨山的新生活。她举债租下梨山几处山坡,将自己对于土地的关怀与惜护付诸实践。建房、设计果园、剪枝、上肥、杀虫、套袋、摆摊,乃至打官司,和梭罗一样入山居住,她的文字记录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选择靠天吃饭后的种种牵绊与阻塞。所以,这本书不是那么文艺或浪漫,但它会让你在阅读的磨砺后,剥去自身的浮华,露出内心的晶莹通透。或许,这场阅读将是一次救赎。

作为记录人与土地紧密互动、转诉人与自然交缠纠结的《讨山记》,无疑是一部纯正的自然文学,但似乎又像一本文学、科学、心理、人文哲学的书。

《讨山记》不只是一个记录人和土地紧密互动的故事,不只是转诉了人与自然的交缠纠结,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人们:当人生遭遇困境窘迫时,寻找生活的方式,确定生活的态度,可以平衡与外界的矛盾。

内容推荐

成为农夫,是大多数摩登的城市人向往而没有勇气做的事情。但《讨山记》的作者阿宝,却真正地把与山林和平共存的理想付诸了实践,以愚公“还”山的勇气,承包了一块山地,从举债、套袋,到杀虫、采果,从山上造房,到山下摆摊,从台风里压塌的帐篷,到大雨中狂奔的货车,每一步走来,都伴随着艰辛,孤独,迷惑,挣扎,有时甚至是生死关头的搏斗。而劳作之余,那些星光下的虫鸣清唱,朝霞里的鸟曲交响,梨花丛里朋友的歌声,雪山腰中情人的号角,充分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目录

自序

山盟

 讨山缘起

 贵人

 精神伙伴

追梦

 举债

 从耕地走回荒野

 吾亦有庐

汗水

 剪枝

 除草

 套袋三昧

 歼虫记

 生命的沉思

 有机的迷思

收获

 摆摊记

 靠天吃饭

 官司记

天地人

 天籁

 人籁

 血肉之躯

试读章节

台湾高海拔山区的土地开发,始于民生困顿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丰饶物产、富裕民生,也为了安顿随国民政府播迁而来的退除役官兵,当局一面大刀阔斧凿山开路,一面延集专家勘议土地的开发政策。于是,路迹所至,资源尽出,斧锯伐林在先,锄犁垦耕在后;沿着北、中、南三大横贯公路,高逾海拔两千五百米,中高海拔山区的垦拓浩浩荡荡展开。

这片山区大多是国有林地。先是由退辅会成立农场,正式做农业开发之用,继有将果树列为造林树种的“租地造林办法”,由林务局将伐林过后的山坡地招募退除役官兵开垦,再租与造林,使林地农用合法化。而有了交通的便利、温带水果和高冷蔬菜的利诱,也使原住民保留地一路跟进。

曾经,这些山区的温带蔬果为这个亚热带岛屿增添了不少珍罕的物产;曾经,这片处女垦植地安置了数千漂洋离乡的荣民荣眷,也富裕了蔽处深山的原住民。但开发伊始的锐意急进,忽略了对环境问题的高瞻远瞩,开发的土地连峰披岭地泛漫开来,没有厘定水域的保护范围,以缓冲农药肥料对水源的污染(例如大小溪涧两侧若干公尺以内禁止垦伐),也没有限制开发的坡度,防范土石冲刷于未然,更没有适当的废弃物处理规划。政府引民耕垦在先,而收拾一路进发的问题在后。

随着一九七四年德基水库建立,紧接着民生富足之后,环境意识也普遍抬头,集水区水土保持、环境污染、自然景观破坏,以及生态保育问题逐渐引发关切。民间保育人士奔走疾呼,唤起社会大众关心青山绿水即将变色的隐忧;政府当局开始勘测耕垦地的坡度,以仍无水土保持之忧的缓坡地为“宜农地”,坡度过陡的为“超限利用地”或“宜林地”。

一次又一次的回收造林政策,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农民抗争。不甘谋生立足的土地就此失却,不愿血汗挣来的生计就此断绝,官方数度明令执行,民众多次集结抗议,始终依法同收的土地有限,而强制执行的成效无期。

一度,我是个负重登高、穿林抚云的爱山人,山林树石曾为我推开生活的新窗,水云旷野大幅铺展我生命的视野。愈是感念这一切,就愈是对这一切的衰变痛心惋惜,深切希望政府的回收造林政策早日落实。偏偏我也曾在这些山区挥汗工作,舔尝生活的艰辛,对这群胼手胝足的人们不忍苛责,更难只做一个打零工的过客,对这里的问题不想太多。渐渐地,对是不是可以继续安于实质上过物质文明生活而精神上向往自然的状态,愈来愈不确定。

那些独自在深山旷野中愉悦澄净的日子,和无数次出入山野民族,体验贫乏艰困的生活实相的经验,激荡出一些潜藏的矛盾——我尽可以深入荒野享受至高无上的自然宴飨,体验极致的性灵升华,但背后支持我的,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文明社会,那个社会挟着无与伦比的势力冲击着自然,进溅出许多过剩的残屑,我靠着这些残屑,轻而易举在大自然面前做出无求的姿态。

我知道,这点心虚多年来一直都存在——我不能否认人与自然间存在着极大的冲突,但我总喜欢以无辜的面貌来到自然的怀抱,想与它和谐交心。终于有一天,那点被刻意忽略的心虚大声说话,连自己都被吓一跳!它说,我也不是那么无求、无辜,那么能与自然和谐,只不过一向都把索求和冲突交给别人面对罢了……这声音如此清晰,我像个被当众揭发的伪善者,惊慌失措,却无法回避,从此不能再怀着这种心虚过日。于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里找出自己的定位,成为我年过三十之后最迫切需要解答的命题。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到底倾向冲突或和谐,向来见仁见智。保育舆论偏爱咏叹和谐、指斥冲突;而一向站在冲突最前线的开发者却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优渥有余的都市文明人奢侈的梦,为了这种奢侈,众口喧喧要他们放弃赖以维持的生计或辛苦挣得的利益。

我在羊群中长大,惯听狼族的种种邪恶,始终不敢离开牧犬的卫护。面对这样的指陈,看不清是不是真的。多希望它不是,想证明它不是!最后我打破羊群的禁忌,踏上这片备受争议的土地,希望得到一些新的肩示。

P15-17

序言

有人探讨:人究竟是为了生活而工作,抑或为了工作而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就有点奇怪,工作和生活本来就不该是两件事。摩登的社会结构生生割离两者,原是一大遗憾。

我一向热爱工作,这和是不是从事一份支薪的工作无关;我对生活总怀着敬意,这也和维生方式的贵贱无关。讨生活是一件庄严的事,认真讨生活的人,总是令人感动。

特别喜欢“讨”这个字眼,有股刚强而不失谦卑的味道。“讨伐”是一种侵掠,“乞讨”是一种祈求,第一次听到人们把渔夫叫作“讨海人”时,这个字眼就交糅着这两股刚柔的劲力打在心坎上,让我升起一种感动和尊敬。“讨生活”三个字,其实已经解答了工作与生活孰轻孰重的命题。

成为一个“讨山人”虽然源于一个护惜土地的理想,实则在这过程中,那个起因早已渐渐淡出,一切生命中的要素却水乳交融地汇集进来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关怀、我的学习、成长、思维、领悟……成为讨山生涯的主景,我也终于在自己的生活和对环境(包括自然与人文)的忧心之间找到平衡,不再让愤怒、忧急和沮丧挫折我的心灵。我不知道传述这个过程,是否对别人有帮助,唯愿认真的灵魂相互交流。

我是个电脑白痴,多亏花莲中广的秀卿仗义相助,百忙中抽空为我打字。我的手稿凌乱非常,她却从不抱怨,还给了许多中肯的批评与建议,实在是花钱都请不到的最佳打字员。衷心感谢国际通商法律事务所的杨玉泽小姐义务担任本书的法律顾问。老弟万生除了分摊部分打字工作,初步编排校稿全仰仗他。可爱的侄子承璞和侄女承青,也贡献他们热情天真的图画,为本书生色。

马丁,我苦命的男朋友,为了让我在农事之余全力写作,忍受一年的“禁见”,还不忘为我的书画插图,仅以此书傲为我们相识十周年的纪念。(希望可以刺激他学中文。)

书评(媒体评论)

能否走向充满着尘土、汗水以及伤痛的长途——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更为严峻的一项使命。

——韩少功(著名作家)

阿宝以一个女子的骨肉之躯,流血流汗,向土地索食,在劳力中劳心,于练身里炼神,向谋食处谋道,最终达到桶底脱落,无挂无碍的禅境。

——王跃文(著名作家)

一位台湾女性,定居山林植果农耕,虽然是她的个人选择,却娓娓道出了现代人对大自然的垫爱。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泥土痴情的台北姑娘在与土地的对话中,品尝到独特的甘与苦,分有着怀特、梭罗、利奥波德一样的博物情怀和人生境界。

——刘华杰(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

《讨山记》不只是一个记录人和土地紧密互动、人与自然交缠纠结的故事,还传递出了刚强而不失谦卑地寻找生活方式的态度和勇气。

——李三林(《走西口》导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