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快速识人、观人为纲目,以“破解人心密码”为线索,从普通人的种种身体表象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综合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信息学及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总结古今中外有关的事实现象和宝贵经验,从成功学的角度解释言谈与个性、外表与心灵、容貌与性格、情趣与品味、行为与品质的密切关系,介绍了全面了解别人,快速判断他人心理活动,深入透视他人的行为变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大量观人、识人等方面的实战技巧,以便你在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巧妙运用,扩大你的社交范围,提高你的交际能力,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架桥铺路。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识人辨人的一部有用的书籍,同时也可作为诸如警校学员、影视演员等提高技艺的参考读物。
社交高手总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对方的性格、阅历、爱好、兴趣、想法等等,这是人人都羡慕的,其实,在瞬间准确地把握与判断来自你日常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和积累,只有看透对方的内容,才能掌握对方的长处与短处、优势与劣势,才能制其人、攻其心,以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实用、效率、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那种“路遥知马力”的识人方法尽管不过时,但很多时候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人口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动,人力资源不断重新配置,而人们变换工作、跳槽改行更足家常便饭,这一切对于人与人的交往无不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得调整过去的那一套识人用人的方法,尤其要提高识人的速度。
本书以快速识人、观人为纲目,以“破解人心密码”为线索,介绍了全面了解别人,快速判断他人心理活动,深入透视他人的行为变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大量观人、识人等方面的实战技巧,以便你在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巧妙运用,扩大你的社交范围,提高你的交际能力,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架桥铺路。
破解人心的十大忌讳
1.切忌“先入为主”
我们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对方首先给我们留下一般印象的总是外貌。外貌(包括长相如何、风度怎样等等)似乎决定着第一印象的好坏。
他人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深刻的,但是,我们认识人不能只停留在第一印象上。第一印象只是对一个人认识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因为它毕竟是建立在信息不足、尤其是反映内在本质信息不足的基础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还会有虚假性;并且,它也常常受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个人的好恶倾向所左右。须知生活中,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努力看得更深刻一点。
第一印象基本上是由直感得出的。我们对直感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直感往往是最单纯、最不易被掩饰的,但是它也往往是最简单、最肤浅的。因此,识人不要光凭直感,除非受过专门的训练,已达到老练的侦探或者渊博的心理学家那样的水平。记住:全然听凭“第一印象”的误导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应当在以后去验证它。如果以后所观察到的事实与第一印象不符,就应尊重事实,去除先入之见。
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不可能明智地思考问题。
有些人并不是刻意逃避思考,可是在分析问题时,总喜欢像猎犬追捕猎物似的,一个劲儿地捕捉那些只能够说明其先人为主的观点和事实,而对其他情况不屑一顾。他们只对那些证明与自己判断相符的事实感兴趣。
也有些人常根据听说或其他途径知道的关于他人的情况妄下判断,甚至不等见到本人的面就对别人做出判断,他们甚至怀疑或根本无视自己的判断力,人云亦云,毫无头脑。
先人之见使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洞察力,必须努力克服。克服先人为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感情和事实严格区分开来,努力做到对事实做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分析与判断。
所以,先人为主的识人无法被列为看破人心的十大忌讳之首。
2.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我国有句老话“看人挑担不吃力”,仔细琢磨这句话,可以感到回味无穷,受启发不少。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百思不得其解,“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像赵本山的小品里那句经典台词“我就不明白了,一起生活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其实,只要你在内心假设处在别人那样的位置和情况,你会怎样做,就会明白别人的行为动机了。你也许还会发觉,你也不得不和此人曾经做过的一样,甚至还不如此人。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不仅有益于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理解别人行为动机的一个最简单方法。
小张当科员时,常常在背后议论科长无能,“即便一件小事也要考虑再三”,“优柔寡断”,宣称如果有朝一日他能“掌权执政”将如何如何,大有一番扭转乾坤的气势。事有凑巧,不久小张果然“上马施政”,结果大半年下来也不过如此而已。小张深有感触地说:“看人挑担不吃力。现在才知道办一件事是多么难啊!看来老科长不是优柔寡断而实在是身不由己,何况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做了这许多事,真是不简单啊!”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一个人。
3.不保持适当的距离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出了一个很平常但又深刻的道理:“英雄的妻子,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英雄。”
事实常是这样。对于朝夕相伴的人,一方面人们非常熟悉,闭上眼就能说上他的十几条特点;但另一方面,对其特点也容易漠然视之,有什么新变化、新发展,也就常常不注意了。
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当然应该长时间与其接触。但是,这又会造成习惯认识上的误差,有许多问题反而难以察觉,因为“脸挨着脸,就看不见脸”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人恰如其分而正确的理解无需经过长期的、过分亲密的熟悉。在时问长短、密切程度和恰如其分的认识等参数之问,最有可能存在着曲线关系。更准确地说,使人们彼此相互理解,必须有某种最适合的时间和适度的密切程度。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有一方面不合适,就会限制感受有关的必要信息。与此同时,长时期的过于密切相处,很有可能歪曲相互理解的准确性,给对方凭空抹上许多色彩,或过高地估计了对方。“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说明,两个互相很要好的人,彼此在内心留下的都是对方美好的形象,这对于真正认识一个人是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熟知并非真知”,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夫妻会离婚呢?
因此,在与一个人的结识时间不过长、关系不过密时,头脑最冷静客观,这时对于正确地认识此人应该说是最适合的。
4.不敢进行大胆猜测
要认识、判断一个人,不妨先根据此人留给我们的最初形象来进行分类,假设他就是这么一种类型的人;然后,再从实际生活中逐步去有意识地观察,看看是否符合我们的假设。如果基本符合,此人就是我们原来假定的那种人;如果基本不符合,此人就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如果有一部分符合一部分不符合,此人就是具有这种类型的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一般这种情况最多见,这样,至少有助于我们掌握认识的规律。
大数学家高斯曾说过:“如果没有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
当然,运用这种方法,首要条件是已经具有了识人的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注意不要落入定势心理的陷阱,用先人为主的框架套人。分类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与实践是否相符。要灵活,而不要偏执、死板。
记住,我们仅仅是假设。
5.不用比较的方法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认识人也是这样。见的人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张三与李四,李四与王五的不同了。
比较,是我们认识周围世界和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一个买鱼的人说,“现在鱼真贵。”之所以他认为鱼贵,那是和过去相比。过去几角钱一斤的鱼,现在几元钱一斤。又如,“今天天气真好”,这总是和以前有不好的天气对比而言的。我们也时常这么说:“老张家的两个儿子长得挺相像,可老大老实,老二滑头”。“老李的两个女儿都长得水灵灵的,不过小女儿比大女儿更漂亮”。说某人聪明、漂亮、高尚,或者愚蠢、难看、卑劣,都是和别人相对比而言的。
可以说,心理比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没有比较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如果对比的方法正确,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只有横向视野,没有纵向视野,或者只看近不看远,就会由此产生各种错觉、猜疑和误会。
比较是一个好方法,它对于认识人,分辨出人们之间的微小差异是有很大帮助的。
6.不克服偏见
识人就是正确地认识一个人,之所以困难和复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感情对于理性的干扰和影响,使我们常常迷失方向,走向歧路。 当我们认定某人是好人时,似乎其一切就都变成好的了;当我们认定某人是坏人时,其一切似乎又都变成坏的了,甚至以前做的好事也说成“别有企图”。感情,统治着人的内心,神秘而且无所不在,有时甚至让人感到可怕。
培根说:“情感以无数的而且有时是觉察不到的方式来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圣经·诗篇》中说,一个人情感激动时,“虽有耳朵,却听不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上的偏见,认识上的局限、感情上的偏爱。人们不会轻易就能达到互相了解,即使是有最美好的意愿和最善良的目的。而且,恶意会把一切都破坏无遗。当偏见蒙住了人的眼睛,想要去除它是相当艰难的,无论是证据、常识还是理性都对偏见望而生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感情的圈子,摆脱利益的束缚,心平气和地观察了解一个人,才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P22-26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实用、效率、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那种“路遥知马力”的识人方法尽管不过时,但很多时候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人们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动,而人们变换工作、结交客户等早已是家常便饭,这一切对如何快速辨人、识人、用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得调整过去的那一套识人用人的方法,尤其要提高识人的速度。
有些人总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对方的性格、阅历、爱好、兴趣、想法等等,这是人人都羡慕的所谓高人。其实,在瞬间就能准确地把握与判断对方的内心活动,来自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和积累,而不是瞬间就能学会的。在FBI(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有专门的判断专家,他们根据录像、照片等,凭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几乎在一瞬间就能分辨出表情后面的内心活动,令人十分叹服。本书就是由众多同事长年积累的各种资料整理汇编而成。
本书以快速识人、观人为纲目,以“破解人心密码”为线索,从普通人的种种身体表象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综合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信息学及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总结古今中外有关的事实现象和宝贵经验,从成功学的角度解释言谈与个性、外表与心灵、容貌与性格、情趣与品味、行为与品质的密切关系,介绍了全面了解别人,快速判断他人心理活动,深入透视他人的行为变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大量观人、识人等方面的实战技巧,以便你在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巧妙运用,扩大你的社交范围,提高你的交际能力,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架桥铺路。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识人辨人的一部有用的书籍,同时也可作为诸如警校学员、影视演员等提高技艺的参考读物。你可以扬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而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找到幸福、快乐和成功。
编者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