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本书为其道德语录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文忠语录(风化的传统基石)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钱文忠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钱文忠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本书为其道德语录集。 内容推荐 本书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先生的道德语录集,书中收录了:《“二人转”敌不过京剧》、《忆苦饭怎么吃都不对》、《考古直播是历史现场课》、《小人书不是小儿科》、《信达雅是讲史者追求的目标 》、《丝绸曾是天价奢侈品》、《北京文化讲究排场和规矩》、《博物馆不该收门票》等文章。 目录 上海的星空 如果排外就没有上海·上海文化就像“芝士火锅” “上海”就是一个“外语字”·上海人的计算与算计 一方水土养一方语言 上海话的表演性比相声强·上海方言的再创造能力已弱 方言文化是一种味道·滑稽戏很难超越姚周先生 “尬闹盲”是上海城市化的反映·周立波就是海派清口的主体 方言文化的觉醒 周立波的演出就像做实时报道 矮化上海文化是一种悲哀 上海方言就是本钱 与上海三十年历史同步·周立波是滑稽戏的继承者 上海滑稽戏需要回归舞台 郭德纲和周立波“殊途同归”·“怀旧和财富是周立波两大主题 周立波有一点小小的狡猾 摆脱央视春晚而成功·周立波是上海的一种热度 周立波为我们打开历史心结·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吴方言 《诙词典》就是一部上海史 词典是中性的·让日常语言“从良” 不要让日常用语轻易消失·豫园是老上海的集中体现 上海的高度就是中国的高度·美好的城市随处皆景 时尚绝不等同于时髦 电影译制行业是上海的光荣·上海追求之“最” 上海的呼吸器官 一个满是掌故的城市老人·海派文化孕育周璇 上海是世界的舞台 苏州河是上海的静脉·中国现代化的地标 让“大世界”新生 复兴公园很上海很中国·《新民晚报》俗而不低 上海到处都有文化地标 形象趋同不是好事 上海人就是上海人·一座城市的历史在照顾你 一方建筑养一方人·石库门等同怀旧的上海 “璀璨明珠”点缀上海 崇明有一种神秘 崇明不能过度城市化·上海城市的商业精神 传统不是绊脚石 文化版的中国威胁论 孔子不敌章子怡是悲愤之言·孔子是个有架子的人 孔子作为老师是可爱的·还孔子人间本来面目 “我们正在给孩子吃错药” 《三字经》主题文化公园 儒家文化的冰山一角·中国人把名看得很重 “孝”是核心价值 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传统节日集中体现民俗文化 首先做到“真善美”·我们民族缺少较真精神 传统的读书人是四民之首·国家形象要靠文化打造 文化就是生产力·原汁原味地输出文化价值 与孔子一脉相传 人无法摆脱传统的影响·名人传记片难拍 中国知识精英自我矮化 不接受昆曲舞台上的床戏 床戏不是与时俱进·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旧戏到了新时代应做加法 创新传统忌用革命方式·市场从来就不是万能的 人的“大无畏”很可怕·看不下去的相声 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唯一一个有玉文化的民族 珍贵的东西被稀释·台北故宫是一个游子 一个很重要的皇帝 中国人安土重迁·战战兢兢讲《三字经》 我们都是药引子·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起点 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穿越时空的《三字经》 “国学”是个模糊概念·中国没有“传统” 私塾和时代是脱节的·“国学”没有必要热 中国传统的致命伤·不能让经典迁就当代人 对待文化经典不能用喷香水的态度·“书中自有黄金屋” 共同的文化记忆 节日体现民族凝聚力 端午节应是全民卫生节 传统节日是农业社会产物·七夕节的自我矮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低地 抢注商标的目的是抢钱·“山寨”里有草根欲望 老字号是活着的文物 别把祖先当商品·嵩山申遗犯了错 申遗的功利心 一个无奈之举 上海申遗的突破点·对汉字保持谦恭 汉字整形是没事找事·汉字在甲骨文以前就有 简化汉字有人性化考虑·珍爱汉字亲近汉字 汉字始终是主流价值 书法艺术非中国独有 我们的耻辱·文房四宝不该成为遗产 书法艺术不会消亡 我们仍然需要启蒙 高考制度不能轻言改变 赞同金庸小说入选课本 《出师表》是篇好文章·诗歌形式不合适高考 为作文打分量化是一种无奈 八股文考试可能更公平·宴请高考状元何错之有? 读书就是为改善生活 电子阅读器不会取代传统书籍 不能因英语而抹杀人才·英语不能成为拦路虎 还英语本来面目·要聪明人下笨工夫 背诵就是捷径 音乐被格式化了·艺术考级是一种攀比 艺术教育不艺术 闲书才是盐·偏才成才之路不是高考 让学生把专业当成一生的喜好·袁腾飞所讲不一定是颠覆 《弟子规》适用于全体中国人 启蒙读物变大众文化指南 佛教在人间 寺庙清静在内心 佛教也要与时俱进·人间佛教是与时俱进的理念 佛教对于大众是一种文化 少林寺是一种优良资源·佛教和信众不是消费品 拯救“蜀藏” 没有玄奘就没有《西游记》·唐僧是个性格刚毅的人 玄奘是个真正的伟人 官员郑善果慧眼识玄奘 玄奘难逃被娱乐化命运 找回一个文化伟人·隋唐寺庙甚至是娱乐中心 观音平衡了男权世界·佛教界的“哈佛” 佛教与商人关系微妙 剩女与经济离心力 “剩女”是一个都市文化现象·“影响力”不再是个褒义词 炒作的代价将由全社会负担·网络推手们愚弄公众 真正的大众文化自有高雅 藏獒本身已成文化现象 永恒的就是老套的·带着感恩心去欣赏 名都是虚的·“啃老”不合孝道 教育的缺失·知识分子不等于专家 “厚道宽容”让坏人更坏·毒品直击人性软弱·毒品是反文化的 黎锦晖得益于上海·邓丽君是真正的偶像 刘德华是一个娱乐商品 刘德华被完美塑造是人间惨剧 苏珊大妈很快就将被遗忘·快乐的力量 悲哀的“好歌假唱” 假唱就是假货 假唱是一种欺诈·艺术达到哲学高度 一举一动都有象征意义 整容是行为艺术 人类的声音 猫王和迈克尔·杰克逊·电视是最接近于理想的平台 骗术与艺术的混淆 艺术瓶子装了骗术酒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得靠明星 找不到第二个赵本山·小沈阳不是赵本山第二 “二人转”敌不过京剧 不能对余秋雨断章取义·陈丹青没有必要作秀 经济发展与文化学术背离 左手挣钱养护右手学术 没有记忆的民族很不幸 不承认历史是文化自卑·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 海外寻宝是一种宣誓·《收租院》是雕塑杰作 忆苦饭怎么吃都不对 知青播撒城市文明的火种·整个历史都欠知青的 要求人人都做雷锋太害人 娱乐旧瓶装国学新酒·一个健忘的民族 中华民族曾是世界笑柄 女儿节:广元女孩地位高·南洋的味道 郑和没有离开马六甲 一本几代人用生命来读的大书 彻底击穿日本人的谎言·台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暴君往往不是窝囊废·疑古不可过头 考古直播是历史现场课 考古注定有遗憾·秦帝国和罗马帝国不可比 多讲形式主义没有坏处·兽首是圆明园的象征 清朝统治者曾有世界眼光·我们都用错了“租”字 小人书不是小儿科 信达雅是讲史者追求的目标 中华文明来自开放 丝绸曾是天价奢侈品 交流不是交通和流动·活着的文物也是文物 翻译是无奈之举·故宫别卖“文化面” 四大文明交会在新疆 中国文化对外 交流的媒介 “和”是核心·佛教是第一次西学东渐 重新认识新疆文化遗产价值·敦煌汇聚世界古代文明 敦煌文化的主流是中原文化 沙漠化保护了敦煌石窟·《铁臂阿童木》科技含量很高 阿童木的形象灵感来自孙悟空 阿童木的生命力更强·继承本身就是创造 为动漫人才准备好传统资源 “牙”是个外来语·网络发展越快越少公信力 紫禁城是最大的四合院 北京文化讲究排场和规矩 大学应该是开放的·大学博物馆理应向公众开放 不能光着身子坐轿子 方正不能给用户下套儿 规定派编撰中国辞书 《辞海》的固执是其品位所在 把《辞海》做成纪念碑·文化不是万金油 信息爆炸时代不忘普及知识·文化沦为经济的奴隶 安阳建文字博物馆非常恰当 博物馆不该收门票 人文城市让人亲近·普通话和方言一个不能少 “胡”多为外来之物·印度人不大关注现实 大国学·季羡林的“河东河西”论 中国现代学术的范文 需求决定价值导致八卦和媚俗·学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真 超越世俗学者的藩篱 批评要有尊严 我们需要鲁迅的批评精神·批评不是“随地吐痰” 批评是一个过程 形式无高下,精神无疆界·全盘反传统的代价 中国曾经没有慈善只有伪善 文化批评是庄严的事业·为了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学习语言是快乐的·严守季羡林路数 人类并非总是进步的 个人英雄主义象征民族活力 中国文明的两支血管 后记 试读章节 上海话的表演性比普通话强,真的是比相声强。我现在看相声,看到一些比较新派的相声,动手动脚的,我会觉得很烦。我还是喜欢侯宝林先生站在那里,长衫一袭,偶尔一把扇子,非常优雅。上海话表演性强,有城市性的特色,肢体语言很多。 实际上,在描述上海话的时候,最难用的一个词就是“地道”。我质疑到底有没有“地道”的上海话,因为上海话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是不停地在更新、容纳,没有稳定下来。比如上海有个非常棒的沪剧演员茅善玉,有时她用上海话来表演朗诵。我却不觉得她是在讲上海话,但她说的确实是上海话,又怎么能说不是昵?上海话是动态的和开放的。但是,现在上海方言的再创造能力已经减弱了,没有以前那么灵活了。 方言文化、地区文化,很多时候是一种味道。你一定要有一种语感,才会感觉得到哪一部分有代表性。所以我觉得周立波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够用文字把它都表述出来。周立波是演员,肯定有一种表演的天分,有一种对自己要表演的对象的极度敏感。比如,孩子写完一个作文交给老师,有的老师总是让孩子自己先读读看。这就是在培养一种语感,这就会让孩子知道哪里不通顺、哪里的衔接出了问题。这种对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滑稽戏这个行当,我觉得要超过姚周(姚慕双、周柏春的合称)先生很难。也许你在某一方面会有所突破,但整体超越却不大可能。过去季羡林先生经常跟我讲,有一些东西就是经典,你既可超越,又不可超越。比如古希腊神话,比如莎士比亚,这些都是无与伦比的。滑稽戏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种喜剧艺术,而它不能以太传统、太老旧甚至某种很特别的手段来博人一笑。如周立波所讲,滑稽戏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喜剧形式。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跟现实生活很近,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随时有所反映,这就是滑稽戏的本能。 上海人有一些特点,比较喜欢“尬闹盲”(凑热闹)、喜欢“伽山湖”(聊天),有的时候还有点“做人家”(节省、会过日子)。这实际上都是高度城市化的反映,一个地方必须高度城市化才会有这种现象。比如“尬闹盲”,在过去的北京就不大会有,因为它都是院子,你想“尬”也没有地方“尬”,你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北京的胡同一般都是进入家的过道,而上海的马路却是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原来所有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戏剧,还是相声、评弹、京韵大鼓或梆子,都是先写本子,然后演员来演。周立波则不是。周立波的整个过程都是开放的、流动的,他的本子是和他的表演融为一体的。虽然他也需要思路,需要随时吸纳,但他最排斥的就是固定的本子。现在好多演员都是亦步亦趋,按照一个本子来表演。这样,演员往往就变成了一种工具。而对于海派清口而言,周立波本身则是主体,根本没有一个预设的东西。他的清口很“清”,语言不脏,清清楚楚;而且确实只用了“口”,完全是一种无底本的演出,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举。一个艺术家利用的工具越少,说明他的本事越大。 “海派”这几年和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是不怎么相称的。海派文化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很柔弱、格局很小,甚至有时候会比较低。海派文化是市民文化,而我们一般又把市民文化就等同于社会中下层文化,而中下层的东西又被等同于低俗。所以周立波打出“海派”旗号,实际上反映出地方文化的觉醒,或者叫方言文化的觉醒。“海派清口”的天敌就是模式,所以“海派清口”是一个非常流动的源头活水,它不会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河床流淌,而是随意地绕来绕去,随时会溅起浪花的。“海派清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它的创始人。所以,我想可能会在将来面临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它跟周立波其实已经画等号了,我们已经很难把“海派清口”和周立波剥离开来。“海派清口”为什么那么火?因为它贴近现实,它激活了你的记忆。换句话说,“海派清口”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上海史,它不用阅读,而是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然后用心去笑。 有时候,一场演出就是一个艺术形式,不一定要给它上面加一顶帽子,叫什么文化现象。这增加不了它的光彩,反而可能有损于“文化”这个词。但是,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确确实实是一个文化现象,是有文化意义的。他描写历史场景,并用“海派清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量,让观众对这一段惨痛的历史,一笑了之。“海派清口”里有很多脱口秀的成分,有相当一部分就像是周立波在做实时报道。所有的艺术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直面现实,对现实提出你的态度、发表你的意见,或批评、或赞扬、或讽刺。周立波“海派清口”当然是以讽刺作为主要手段与切入点的,但因为他关注现实,他节目里的笑料或话题就每日俱新。讽刺艺术、喜剧艺术,实际上跟现实的关联是很紧的,而这也是它最强大的生命力。 北方文化对上海文化的矮化是很厉害的。如果一个朋友,特别是一个北京朋友,他在夸上海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用一种骂的方式:你这个人不像上海人,真是好哥们儿。这是很奇怪的。这背后有一种对上海地域文化的矮化,上海人自我意识当中有,而整个北方文化中也有。用这样一种不严格、不严肃、不严谨的京派和海派概念,来矮化上海的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界很可悲的一个现象。如果上海人、生活在上海的人、认同上海文化的人或者想了解上海文化的人,都认同这么一种自我矮化的话,我想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哀。这个悲哀不仅是上海地方文化的损失,也是中国文化的损失。我觉得如果有人站出来,让上海人走出文化上的自我矮化,是一件好事情。 周立波的清醒在于他非常尊重春晚、尊重北方普通话的演艺圈子。但是他也很清楚,如果“海派清口”完全没有上海话,或者把上海的段子全部拿掉了,那他什么也不是。所以他必须扎根在这样一个地域文化当中,扎根在这样的方言文化当中,扎根在大家的会心一笑当中。中国今天的文化界也好、艺术界也好,缺乏的就是坚持。我觉得周立波其实应该坚持把上海的方言文化、地方文化和上海人的接受心理作为“海派清口”最根本的生命线,这样的话,“海派清口”会走得更远、更好。上海话是“海派清口”表演基本的语言,而只有上海话,才能够把周立波身上这种喜剧的因子完全催化出来。周立波的本钱就是上海方言,他离不开这个。 一般人都比较容易记住过去经历中那些辉煌的东西,比较成功顺利的东西。但是周立波有一个特质:他会更多地把记忆凝聚在那些不顺利、受挫折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有意识积累的一个财富。他走过的人生道路,正是上海这座城市所走过道路的一个折射、一个缩影。周立波走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上,他也许在别的几个岔路口尝试着走了几步,但还是回来了。他带着自己深厚的生活体验和积累,又回到了舞台上。而这一段生活跟上海三十年历史,基本上是同步的。所以他在舞台上表演起来,除了天分以外,还有许多料。这个料属于他自己,应该是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所以才会那么吸引人。我们需要千百个“周立波”,“周立波”越多越好。P6-13 后记 和前不久由新星出版社刊行的《传统的再生:钱文忠演讲集》一样,奉献在大家面前的《风化的传统基石》和《颤栗的道德底线》的催生者,依然是我的朋友老愚兄。从头到尾,没有他就不会有这两本书。 近两三年,通过文字、演讲和电视,我发表了不少言论。然而,在我的日程里,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并没有将这些言论编辑成书的想法和精力。当然,主要还是由于我认为这些都是卑之无甚高论。 老愚兄却对我的想法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我的一些意见毕竟是对当下某些思潮和热点的反思,也还有一定的传播面和接受面。因此,编选成书未必就全然没有意义。朋友的好意,当然是不能拂的。于是,老愚兄在百忙中不辞辛劳,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从数以百万字计的各类文稿中剔选爬梳、分门别类,最终编成了现在这样的两本集子。 至于书名,也是老愚兄先提议,再经我思考后改定的。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名字,朋友们读完书后,应该会理解个中的缘由。在这里,我只能略作说明。 先说《风化的传统基石》。为什么我说传统的基石已经“风化”了呢?中国被动走向近、现代化的道路是非常奇特的。几乎从一开始,我们的先人就将近、现代和传统对立起来,认定为了救亡图存,我们必须近、现代化,别无选择。但是,传统则是近、现代化道路上的绊脚石。既然如此,无论情愿与否,我们就只能抛弃传统。在中国,这样的思想确实是一百多年来的主流。后来更是发展到由具有崇高威信的领袖和政府进行极其彻底的全民动员,批判、贬低、摧毁自己的传统。我们还都应该记得,到了离开今天不过三十余年前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如今备受尊崇的孔老夫子,除了屈指可数的例外,在八亿中国人的口中就是个“孔老二”而已!经过这样的折腾,我们的传统基石难道还能牢固吗?“风化”难道不是可以算个相当客气的说法吗? 更麻烦的是,在当下的愈演愈烈的“国学热”、“传统热”中,我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常识”:也许中国什么都缺,但是,唯独不会缺传统文化。难道不是吗?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我中国巍然独立、傲然独存。这岂不是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基因,是会与世长存、永恒存在的吗?我不能理解这样的逻辑。我的看法是:既然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的传统文化已经基本不复存在,那岂不是说明,文化是会灭绝的吗?假如文化不会灭绝,那么,玛雅文化呢?如果文化是会灭绝的,谁又能够告诉我们,将在哪一代人手上灭绝呢? 面对传统,除了感恩、尊敬之外,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的还有忧患意识。在我看来,传统基石已然风化。我们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或许能够使我们祖先的传统不至于被雨打风吹去,化成一缕无奈的烟云。 再说《颤栗的道德底线》。为什么我说道德的底线已经“颤栗”了呢?老实说,与“风化”一样,这也是一种相当客气的说法。和中国在三十年里所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就同样无法否认的,是弥漫当下的道德危机。真假、美丑、善恶的标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打开电视、展开报纸、点开网络,真假不清、美丑不辨、善恶不分的现象难道还不够触目惊心吗?而且,这种趋势如丸走坂,越滚越速,长此以往,真不知将伊于胡底?我绝对不赞成“道德沙尘暴”,这终将堕入“存天理、灭人欲”和“以理杀人”的恐怖泥潭。但是,我同样绝对不赞成的是,一个由人类组成的社会居然可以没有必须守卫的道德底线。在我,那是难以想象,也不敢去想象的。今天的道德底线面对各种冲击和挑战,正在颤栗震荡,其中难道没有我们必须警惕的隐忧吗? 终究,道德底线的颤栗和传统基石的风化是相互关联的。这也是老愚兄和我都同意将《风化的传统基石》和《颤栗的道德底线》同时出版的理由。 最后,有一段话是今后我在出书时候都必须强调的,实际是照抄:鉴于现在的信息业已进入海量时代,一个人能够穷尽相关的研究论著,已成梦呓。因此,假如在本书之前,某条材料已见引用,或者某个见解已见发表,那么,相关的最先引用权和最先发表权都理应属于他人。这是尊敬的罗志田教授给我的教益。 二○一○年六月于沪上履冰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