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逃之夭夭(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马丁·瓦尔泽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逃之夭夭(精)》是德国国宝级作家马丁·瓦尔泽创作于2017年的最新作品,也是马丁·瓦尔泽自创作以来在叙事形式和表达主题上最具突破性的作品。小说包括五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可以单独阅读,而各个章节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彼此呼应的整体。小说的主人公以一种风趣、自嘲的形式不断思考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试图探索的主题包括:成功、失意、友情、背叛等等。
作者简介
马丁·瓦尔泽(1927—),德国战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国南部与瑞士和奥地利交界的瓦塞堡,11岁时父亲去世,很小的时候便在母亲的餐馆里帮工。1944年应征入伍,1946—1951年在雷根斯堡和蒂宾根大学攻读文学、历史和哲学,获博士学位。他曾是作家团体“四七社”的成员,1957年成为职业作家,定居在博登湖畔的努斯多夫,他的许多作品均以这里的生活为背景。
瓦尔泽是国际笔会德国中心理事、柏林艺术科学院院士、德意志语言文学科学院院士,曾获多种文学奖项,如四七社奖、黑塞奖、霍普特曼奖、席勒促进奖、毕希纳奖、荷尔德林奖、德国书业和平奖、阿勒曼尼文学奖、坎佩奖、科尼讷文学奖等。
瓦尔泽迄今已出版《菲利普斯堡的婚事》(1957)、《独角兽》(1966)、《惊马奔逃》(1978)、《激浪》(1985)、《进涌的流泉》(1998)、《批评家之死》(2002)、《恋爱中的男人》(2008)等二十多部长篇和中篇小说。
瓦尔泽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参与推进社会的进步。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同时吸取现代派的手法和技巧。他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人物的自省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目录
逃之夭夭
译后记
导语
著名作家莫言、李洱、邱华栋鼎力推荐!
与君特·格拉斯齐名的德国国宝级作家,德国毕希纳奖得主。
逃之夭夭,一种令人好奇,也令人景仰的文学不及物状态!
马丁·瓦尔泽回顾一生与政治、爱情、文学批评的斗争总结!
后记
读者现在翻开的这本小说,原书出版于2017年1月。
小说的标题——Statt etwas oder Der letzte
Rank——就看得普通的德文读者直眨眼睛。Stan etwas,
直译是“取代某物”,所以我们译为“取而代之”或者“
避而不谈”;。der意为“或者”、“抑或”;Der
letzte Rank属于生僻词汇,所以,小说的献词页上有作
者特意从格林兄弟编纂的最权威的《德语大词典》搬来的
释义:这是狩猎术语,指的是让猎物最终摆脱猎者的一次
闪弯。
看见这一释义,读者的眼前多半会浮现出譬如细狗撵
野兔或者豹子追羚羊的画面:在一片辽阔的原野,捕猎者
对猎物穷追不舍,并逐渐接近后者。这时,命悬一线的猎
物突然来一个让猎者始料不及的闪弯。结果,一方望尘莫
及,灰头土脸,一方逃之天天,得意洋洋。拜拜了,亲爱
的细狗,亲爱的豹子。
据此,我们可以将其译为“逃之夭夭”。
1
这本篇幅不大的小说,是瓦尔泽的一部生命之书。它
浓缩了瓦尔泽思想和人生的精华。逃之夭夭,这是年近九
旬的瓦尔泽(1927年3月24日生)为自己发现的生命隐喻。这
本书所讲述的,就是逃离的故事。瓦尔泽要逃避的对象很
多,但主要有三个:一是批评,二是政治,三是爱情。
为什么要逃避文学批评?
瓦尔泽与文学批评家,可谓生死冤家。书中反复提到
的“敌人和对手”,指的就是批评家。而他的头号敌人,
恰恰是德国文坛名气最大、人气最旺、同时最令人生畏的
评论家马塞尔·赖希一拉尼茨基,人称“文学教皇”。“
文学教皇”一次又一次地对瓦尔泽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
击。最骇人听闻的一次发生在1976年3月27日。这一天,德
国最大的报纸《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时任该报文学部主
任的赖希一拉尼茨基对瓦尔泽新作《爱的彼岸》的评论文
章。文章开篇就写道:“一本轻如鸿毛、糟糕透顶、惨不
忍睹的小说。不值得读,哪怕就读一章一页。”这篇评论
从头到尾都是刀刀见血的语言。赖希一拉尼茨基恨不得把
瓦尔泽逐出文学王国,所以这篇檄文还题为“文学的彼岸
”。瓦尔泽陷人愤懑和抑郁,他为此看过心理医生,后者
表示爱莫能助,请他自行消化。赖希一拉尼茨基还成为他
的梦魇和挥之不去的痛苦回忆。他自述在梦中不止一次被
赖希一拉尼茨基追撵;2008年,虽然事情已过三十多年,
当笔者在瓦老跟前提及这段历史的时候,坐在沙发上的他
竟下意识地攥起了拳头……
当然,作家也不是吃素的。必要时他们可以来点批评
的批评。瓦尔泽就是反批评的高手。早在1962年,瓦尔泽
就根据自己在四七社的观察和感受写了一封《给一位初出
茅庐的青年作家的信》,对包括赖希一拉尼茨基在内的几
个称霸四七社的批评家进行了妙趣横生、淋漓尽致的调侃
和讽刺(四七社既是新作博览会又是作家批斗会);1977年
,瓦尔泽撰写了《论教皇们》一文,对批评家们深信自身
绝对正确表示诧异。批评家被比作教皇,是因为梵蒂冈坚
持教皇永无谬误论;
……
爱有多重要?叙事者应邀到大学讲堂做题为“语音学
要义”的讲座。被主持人请上讲台后发现自己把讲稿忘在
了家里。折腾一圈后,他说其实不用讲稿,因为语音学要
义就一句话:只有一个声音值得我们讲授,这就是“爱”

旧爱如何纪念?一位写情色小说出名的女作家,在自
家花园建造了一个露德圣母洞,然后以圣母洞为中心建造
了一个扇形旧爱墓园。墓园由一个个扇形排列的花圃组成
,一个花圃里面种一种花,一个花圃代表一个昔日的情人
,情人的名牌则挂在矗立在花圃前面的竹竿上面,竹竿则
象征十字架,长眠在此的旧爱们正对着圣母洞时时敬拜…
…让圣洁和情色、玩笑与正经、诗意和恐怖如此水乳交融
的景观在艺术中绝无仅有。如果有做装置艺术的读者,也
许可以借助这一灵感参加五年一次的卡塞尔文献展。
薄薄一本《逃之夭夭》,类似的精彩篇章却是不胜枚
举。
4
读着这本小说,我们自然要浮想联翩、问题连串:这
说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这应作何理解?自己猜吧,你想
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瓦老笑而不答。瓦老喜欢在雄辩中
保持沉默,他还是公认的当代文学君主,完全有资格顾左
右而言他。
逃之夭夭,是一种令人好奇、也令人景仰的文学不及
物状态。
避而不谈,抑或逃之夭夭。
黄燎宇
2019年6月3日
精彩页
我的日子有点太美了。自从脑子里冒出这个句子之后,我对理论就失去了兴趣。凡是让我上瘾的事情,我都轻松避开。我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我发现自己对一切繁琐之物也失去兴趣。我自己走到了这一步。我相信如此。没有什么事情我是一清二楚的。好在我已偃旗息鼓,不再刨根问底。莫里哀的剧本是反耶稣会的,一位知名的教授说道。一位不太知名的教授随后说:莫里哀反对的不是耶稣会,而是詹森教派。这个我没注意到,也不知道。刨根问底,这是你面临的最大诱惑。你一刨根问底,外界就在你心中安营扎寨。你不再是你自己,而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发号施令的,是各种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带来独一无二的救世许诺。渐渐地,这些引诱人的理论烟花全都烟消石散。
一不留神做了这番坦白,我自觉勇猛无畏。一不留神做的事情可以称为勇猛之举吗?
即便我不再对理论感兴趣,我还是可以说:理论很了不起。一套理论,这是一座建筑,里面有很多房间,每个房间都亮着灯。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人在跳舞,舞者就是那个构想并且构建这一切的人。创造理论的,我不会称之为理论家。他跳舞,目的就是让人观看。尽管他的每一套理论都在证明什么,但他最想证明的是他自己。每一套理论都不得不假装在说我。假装为我好。如果有一种理论承认它说的是它自己,我可能会重新对它产生兴趣。物以类聚。如果我想轻松来事,我就直接说:理论是为第一语言发明的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中,一切都油然而生。第二语言负责鉴别真假,由此对生命进行限制。真理成为一个行业!理论就是行业标志。
这不是我观察的结果,更不是我记录的结果。我只是过后很久才恍然大悟,觉得这好像是一个润物细无声、令人难以察觉的过程。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不同于从前。
突然问,我不再反对奇迹。这不是时刻都能产生的一种感觉。我没有等待奇迹。但是我可以对每一个奇迹表示欢迎。这是一种非常清晰的感觉。但另一种感觉同样清晰:我没有等待奇迹。如果我无法相信自己,我就顺着陡峭的山腰往下滑,我是最糟糕的吸引力的对象。人们把这种吸引力称为渴望。这时我听见自己说:做做梦就够了。
这就是我越来越频繁地听到自己念叨的句子。做做梦就够了。
我的日子有点太美了。
我还需要句子,这不是好事。我本应追求无言状态。追求沉默。以免继续唠叨。而且我听见自己在说:宛若浮云,远在天边。
沉默不语是我的夙愿,但我成天把这类句子挂在嘴上,所以只能万事成蹉跎。
宛若浮云,远在天边。
感觉这是人间仙境。我是这种感觉。
不过,一旦我的某个想法企图变成戒律或者愿望,我那受过必然性的教育或者训练的本性就会做出反应:做做梦就够了。
宛若浮云,远在天边。 我不想假装高居云端,俯瞰熙来攘往的利益。但我清楚地看到,当下面的利益为我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已经遥不可及。我随后还必须承认:我的日子太美了。(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