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带有鲜明的冯小刚个人色彩,其语言诙谐幽默,细节丰富真实,详细地记叙了作者本人几十年以来在电影和生活中的艰辛,其执着向上的精神和不懈奋斗的毅力,能够带给读者极大的启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人物励志作品。虽回忆艰苦岁月但不失幽默与调侃,可读性非常强,而且特别易于口口相传。此外,除了关注自身和当代同辈名人的成长,冯小刚还将目光投向了电影本身,用犀利而冷静的笔调对中国电影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文风辛辣,读来大快人心。整本书渗透着冯小刚式的幽默真诚,极具可读性和感染力,且相当富有励志色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把青春献给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小刚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带有鲜明的冯小刚个人色彩,其语言诙谐幽默,细节丰富真实,详细地记叙了作者本人几十年以来在电影和生活中的艰辛,其执着向上的精神和不懈奋斗的毅力,能够带给读者极大的启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人物励志作品。虽回忆艰苦岁月但不失幽默与调侃,可读性非常强,而且特别易于口口相传。此外,除了关注自身和当代同辈名人的成长,冯小刚还将目光投向了电影本身,用犀利而冷静的笔调对中国电影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文风辛辣,读来大快人心。整本书渗透着冯小刚式的幽默真诚,极具可读性和感染力,且相当富有励志色彩。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导演冯小刚唯一的自传,也是迄今为止演艺界人士中最为成功的一部自传。作家刘震云这样评价:“冯小刚是以一个非凡的导演著称于世的。”无论票房还是影响,今天的冯小刚皆以压倒性优势决胜于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成为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殿堂级人物。 书中呈现了一个执著于理想的“苦孩子”步履维艰的奋斗史。作者冯小刚既不作任何姿态也不戴任何面具,坦诚写下对青春往事的回忆,对中国电影的坚守与反思,对母亲妻女的感情。《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手机》,这些牵动着全国人民记忆的影视作品,冯小刚亦原原本本记录了它们不为人知的诞生历程。而他与王朔、刘震云、姜文、葛优、陈凯歌、陈道明等大腕儿的独特交情,也带着强烈的冯氏风格,连珠妙语跃然纸上,甚是精彩。 目录 从冯老师到冯老 我把青春献给你 转业 礼堂 抬头望见北斗星 好梦一场 春天的故事 轻喜剧的沉重 转眼就变 葛爷 淤出来的聪明 实话告诉你 拧巴 伪另类 难忘2002 徐老师 嫁狗随狗 试读章节 1 我于1978年入伍,在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任美术组学员。三年后提成23级小干部,时任美术设计。七年后,部队精简整编遭遇淘汰。 那一年是1984年。 元旦刚过,政委笑眯眯找我谈话,态度异常和蔼,我心头一沉,知道这回狼来了。我很配合,对组织上的决定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甚至第二天就搬出了军区大院。 据我所知,和我一批转业的,到现在还有些人住在军区大院里没有走。我当时之所以离开的那么匆忙,主要是不想在广大指战员面前丢份儿。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部队竟是那么的留恋。转业的真正原因我是心知肚明的。 很简单,我恋上了一个女孩。女孩的父亲是话剧团的一位老同志。 老同志发现女儿有些春心荡漾,于是跟踪排查顺藤摸瓜揪出了躲在幕后的冯小刚。老同志怒不可遏,向我发出严正警告。 看在他女儿的份上我没有跟他急。 他老人家以为已经遏制了我的想法,却没想到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终止。女孩不但没有知难而退,反而变本加厉与我保持热线联系。老同志恼羞成怒,将该女儿绳之以法,据说蚊帐杆都打折了。 女孩的痴情深深地感动了我,当时热血沸腾,要不是战友拦着我,我差点儿就冲到女孩家,对她父亲说:要打您就打我吧。 幸亏我没去。 因为,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女孩的心上人根本不是我。宁死不屈是不假,但为谁宁死不屈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不仅被她父亲忽略了,也被我忽略了。事后女孩如实告诉我,她的意中人是一位在民航工作的英俊小生。这使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她会频繁地出现在我的面前,但每次都是蜻蜓点水。原来这小丫头儿玩的是声东击西金蝉脱壳。 我犯了一相情愿的错误。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了起来。但在日后的岁月里我仍然犯过很多次一相情愿的错误,我对自己的愚蠢一腔悲愤又无可奈何。 谁让我心地善良痴情不改呢。 这是后话。当时女孩的父亲依然被她蒙在鼓里。为铲除心头之患,老同志串通我们团的政委借精简整编之名将我纳入了转业的名单。 2 1984年转业的那批干部大部分都被分配到公检法战线上去了,而我却被分到了西直门粮食仓库宣传科。 战友们得知,笑称我是“西粮太守”。 仓库位于西直门火车站的北侧,我沿着仓库的围墙踱步,思绪万千。然后作出决定,谢绝了军转办同志的好意,没有赴任。 接下来的日子乏善可陈。 除了四处托人找工作,就是等消息。幸好我在基建工程兵的两个朋友也面临失业,他们是整个兵种集体转业。同命相怜,我们就天天泡在一起打发日子。 一盲以来作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的优越感在渐渐地消失。 那时中国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大款,顶多是一些二道贩子。文化革命虽然已经结束,但人们的价值观依然是视金钱如粪土。在当时,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所受到的青睐,绝不逊于现在的IT界精英。工资高不说还透着出类拔萃领尽风骚。所不同的是,如今的IT界精英们没有统一着装,如果不递名片主动显摆,极易混同于普通百姓。对相貌的要求也相当宽容。几大著名网络公司的CEO坐在电视里集体亮相,看上去也是坑坑洼洼锣齐鼓不齐。相比之下,那时的部队文艺工作者看上去则整齐体面得多。一水儿的三接头皮鞋皮手套,军装是毛凡尔丁的料子还垫肩,大衣是马裤呢的,栽绒领子,后腰上还有一道横巾巴,缀着两粒八一军扣。除了腰上没有子弹夹、手里没有刺刀枪,和毛泽东时代的仪仗队大致相仿。虽然这中间也掺了一些沙子,比如像我这种长得有点儿像越南人的,但毕竟是瑕不掩瑜,眉清目秀的比例比IT精英们高得多得多。 我们几个人每天穿着军装走在街上,常常招来路人对子弟兵的羡慕与敬重,但实际上我们是解甲还没有归田的待业军人。 除了去紫竹院晒太阳,就是去魏公村的自由市场买菜,凑到一起做饭。那一阵子我的厨艺突飞猛进,花十块钱能做一桌子菜不带重样的。 再后来,做饭做烦了就开始做组合柜。一开始样子十分简单,就是把一排书柜连起来,后来又不过瘾,又在上面加一溜儿顶柜,还嫌不复杂又把写字台也夹进去,最后竟然变魔术般能从柜门里变出一张单人床来,令观者惊叹不已。这样的时光过了大约有半年,冬去春来转眼到了夏末,工作仍没有着落。一直没有画画,心情忐忑不安。不知道今后还能不能再干专业,也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会持续多久。原本是意气风发不知不觉开始颓废,任光阴虚度,似水流年。许多年后,回首往事,发现正是从那时起踏上了多姿多彩的美丽人生。 3 记得第一次跳贴面舞就是那个时期。 一天晚上战友的家里聚集了一群来自不同兵种的同志们,其中有几个据说是军艺的女兵。 因为只开着台灯,灯罩上还蒙着纱巾,所以房间里显得有些影影绰绰,似是而非。 录音机里播放的是邓丽君、凤飞飞和奚秀兰的歌曲。邓丽君的歌在当时虽然传播广泛,但还是被禁止的;然而对一个找不着工作的复转军人来说,她的歌声却给了我们莫大的抚慰,令我们在空虚中仍有憧憬。 很多年后,我乘坐一架海南航空公司的客机从银川返京,飞机着陆的时候,我听到扩音器里响起了邓丽君的歌曲,同时空中小姐向乘客通报当地的时间和地面的温度。空姐的语调非常地职业,但在邓丽君的伴随下竟化成了一曲温馨的惦念。令我不胜感慨,心说这么人性的歌声为什么会遭到禁止呢? 幸亏邓小平,要不我们得是这个世界上多么傻逼的一群人哪。 贴面舞不同于交际舞,不需要很大的场地;也不同于现在年轻人蹦迪,音响器材次了蹦不起来。贴面舞因陋就简有个巴掌大的地方,放点儿靡靡之音即可。可贵的是它能散发出一种幽幽的情调,女孩的下巴轻搭在你的肩上,大部分都能神情自若,任你花言巧语笑而不答。当然也有的女孩看上去有些胆战心惊,手心不停地出汗,随时准备奋起自卫又不甘心来了不跳。一副又爱又怕的样子。 那一次来的女兵个个都很开通,表现得从容不迫又善解人意,像是经常光顾这种舞会。我是第一次,相形之下我倒显得有些如入虎口。 战友牵着一个女兵的手来到我面前,用四川口音学着首长的口气说:你们两个小鬼跳个舞吧。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以来对说四川话的首长充满好感。听到那种语调总会让我如释重负,犹如胃疼的时候喝了一杯红糖姜水。 我看着那位女兵有些不好意思,目光躲躲闪闪,假装不着急让同志们先跳。看着女兵和我的战友翩翩起舞又顿时追悔莫及。倒不是没见过漂亮的女兵,实在是难得与漂亮的女兵跳一回贴面舞。 我们战友文工团漂亮女兵俯拾即是,可我很少有机会和她们说话,连打招呼都得是成心和她们坐一趟公共汽车进城,还得付出把座位让给她们的代价,才能没话找话地问一声:你也进城啊。因为漂亮的都是歌舞团的,而我却在京剧团。 京剧团没有小姑娘,都是大姐还都成了家。好不容易从大连招来了一个能一连翻十几个跟头的刀马旦,人长得也有几分姿色;可这女孩又是性格刚烈的那种,对京剧和爱情都十分执著,到我们团不久就因为失恋服下一瓶安眠药,抢救及时才重新回到舞台上。 P13-17 序言 当大家再读《我把青春献给你》时,现实中的冯小刚,已不是写作这本书时的冯小刚了。一、他已是中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二、他已年过五十,于“青春”这个词渐行渐远,如我者,过去称其为“冯老师”,如今干脆省一字,直呼“冯老”。 冯老,包括王老(王朔),身上一直残存着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绪。往坏里说,一直相信生活中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往好里说,一直不失赤子之心。冯老适合拍《非诚勿扰1》,加上王老,适合拍《非诚勿扰2》。 冯老身上,还残存着浓厚的壮怀激烈的英雄情结。因此,他适合拍《集结号》,适合拍《唐山大地震》。 2003年,冯老出此书第一版时,我也写过一个序。我在序里说,冯老师距大师仅剩一点七公里;七年过去了,冯老距大师仅剩一层窗户纸。 冯老虽然五十多了,但酒酣之时,突然又露出二十年前的青春朝气:兴奋,张罗,吆三喝四,把场面搞得有些乱。赤子之心加上壮怀激烈,再加上残存的青春和朝气,我隐约感到,他离捅破这层窗户纸,拍出经典撼世的作品,已经为期不远了。 冯老,你唯一要做的是: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 与冯老共勉。 2010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