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闻写作精要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高钢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闻是一个让人兴奋,让人激动的职业。今天的中国和明天的中国都需要真正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案例、事例,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议与指导。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什么是新闻 26

第二章 怎样获取新闻写作的资料 40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62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88

第五章 消息的写作 119

第六章 特稿的写作 160

第七章 新闻背景的写作 194

第八章 分类新闻的写作 213

第九章 连续报道与专题报道的写作 270

第十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292

第十一章 广播新闻的写作 346

第十二章 网络新闻的写作 362

第十三章 计算机辅助报道 380

后记 398

参考书目 401

试读章节

  恩格斯曾说:新闻工作有一个优点,就是它往往促使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工作,这就造成了生命的效率;但是新闻工作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它往往要求人们在对一个事物没有全然了解的情况下就必须做出判断,这就容易让人浅薄。

新闻记者对任何一个事物都需要追问。你对看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永远要问一个"为什么"。你必须想得比一般人多,只有想得比一般人多,你才能看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事情和道理,而这正是你的职业得以存在的理由。

新闻工作者要想洞察新闻背后的复杂关系、新闻波及的社会影响、新闻发展的趋势走向,就必须具有研究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需要具有面对突然呈现于眼前的一切具有新闻性的陌生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我还记得1978年我刚刚进入新闻界第二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我在《北京日报》社当记者,负责采访高等院校领域的新闻。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新闻界都在寻找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以说明这个群体即使是在最残酷的社会环境里,也在凭借着他们的良知,为祖国和人民做着他们的专业工作。

我们也找到了一个典型。北京农业大学土壤教研室的石元春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文革"十年中,在河北省曲周县搞了一个治理盐碱地的科研项目,把位于黄淮海流域的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治理得长出了小麦,而且收成累累。

我们到当地采访后写出了一篇报道。当时任《北京日报》副总编辑的徐惟诚先生看了我们的稿件后对我们说:"你们身为科教线上的记者,是不是想过,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是什么?"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他。当时普遍的认识是,要用农业机械化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这难道不对吗?

徐惟诚先生说:"我认为农业机械化不能成为现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动力。"他给我们看了两个数据,说的是美国和联邦德国装备农业机械化的巨大耗资。  徐惟诚说:"我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应该来自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能够因地制宜,能够以小的投入换取大的收益。你们报道的这个典型,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开掘,其意义要远远大于你们现在的写法!"

中国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20世纪末的事情。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职业新闻工作者就对中国的重大发展进程有了那样深刻的观察与思考。这件事情给我的教益是深远的,以至在近30年的职业新闻生涯中,我时时会想起这件事情。

思考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也可以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思考也将推进学习进入新的境界。中国古人深刻地指明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P18

后记

这本书终稿之时,中国农历乙酉年的春节已经临近。  如果让我重新写一次这本书,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不仅案例会变,我对一些问题的叙述方式也会变。新闻lT作做得太久之后,追求变动似乎能够成为人的一种本能。新闻本身就是变动,新闻的学问就是研究变动的学问。这可能也是新闻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它永远在更新着人们的感觉,更新着人们的认识,在告诉人们生活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催促着人们自身的演进。  自从2003年夏天,我带着25年职业新闻工作的经历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教后,一直在两种心情的炙灼之下。一种是欣喜,我终于加入了为中国新闻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行列,我可以和来自天南地北的优秀的年轻人讨论、交流专业知识,目睹他们日新月异的长进,从中感受生命的充实;另一种是担忧,我担心自己在大学的校园中会因远离新闻实际工作而迅速退化,对于一个教授新闻实务的教师来说,这种退化的直接后果就是误人子弟。因此我在尽力寻找着延缓自己在专业领域老化的途径。除了要求自己关注当今新闻界的实际运行状态之外,我也把那些正在新闻界工作的记者和编辑请到课堂上,同时把我的学生们推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并直接参加这个变迁时代的新闻实践。  新闻是一个让人兴奋,让人激动的职业。今天的中国和明天的中国都需要真正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他们不仅需要了解新闻报道的理念原则,而且需要掌握新闻报道的操作方法。新闻采访与写作向来被学界视为新闻学领域的"术",与其"道"相比,层面不高。不过,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我们能够看到,一条新闻的影响力,一名记者的影响力,一家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就是被这种划归于实务新闻学领域的"术"所决定的。"术非道而含道,术非道而行道",这是难有争议的事实。我想,这也是我执意投身于新闻实务教学的原因,是我撰写这本书的冲动所在。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历史变迁,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新闻业的变革。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也因此感受着变革的推动。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传播环境和教育环境,我能够感受到职业责任面临的日益尖锐的挑战。我对自己能否不辱职业使命并无十足的信心,惟有信心的是我会竭尽全力为我的职业使命而工作。  在这本书付印前夕,我想到了我应该感谢的人们:  我要感谢成美老师、何梓华老师、秦圭老师、郑兴东老师、方汉奇老师、张隆栋老师、陈仁风老师、郑超然老师、王泰玄老师、甘惜芬老师、胡文龙老师、蓝洪文老师、肖绪珊老师、徐国兴老师、傅显明老师、李宝瑾老师、张之华老师和今天已经离开教学岗位却为我的成长付出过心血的老师们。他们在我20岁的时候,把我领进新闻领域。那时,我对新闻学几近无知。然而也就是从那时起,新闻不仅成了我此生的职业,而且渐渐融入我的生命,让我魂牵梦绕,不能放弃。  我要感谢郭庆光、刘夏阳、喻国明、涂光晋、倪宁、赵景云、张征、赵进、赵碛、陈立丹、郑保卫、蔡雯、盛希贵、周小普、宋建武以及今天在新闻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各位教师,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我的这些同事们的专业才智和敬业精神给我注入的营养。  我要感谢童兵老师、闵大洪先生、陈彤先生、展江先生、钱钢先生、钱宁先生、刘辉先生、郭招金先生多年来在专业领域给予我的指点和帮助。  我也要感谢撰写了《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麦尔文·门彻教授和撰写了《新闻写作教程》一书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授们。这些至今未能谋面的同行在专业领域的探索,为我们认识新闻报道的技术规律提供了参考和启发。本书"分类新闻的写作"一章中一些专业领域新闻报道要点的组合系统,几乎就是直接来自他们的真知灼见。  我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孟岩岭先生,他的锲而不舍的催促是我撰写本书的直接起因,而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他表现出的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让我目睹了一个图书编辑将责任心转化为专业能量的精彩案例。  我要感谢新闻界的同行们,他们的专业工作实践,不仅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程,也为新闻学的发展提供了原始动力。我对本书案例中涉及的所有新闻报道的同行们怀有真诚的敬意,无论我是张扬着他们的经验还是与他们商讨着报道中存在问题,我都深知他们工作的价值。我也感谢我的学生们,他们对我的观点的认可,对我的教学方法的认同,给了我信心和鼓舞。我还要感谢韩胜斌先生、赵益衔先生、顾益民先生、夏春平先生长期以来对我的关照和帮助,他们兄弟般的情谊,永远让我感受到人生的美好。我更要感谢我的亲人们。他们对我永远像大地滋养着草木,无声无息,却提供着生命的依托。我相信,新闻报道的理念原则和基本技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我同样相信:只要新闻实践发展着,人们对于这些原则与技术的认识和使用,就一定会有新的改变与推进。           高钢  2003年3月于北京朝阳区亮马河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