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妖修之法,明七魄三魂
时间已经到了公元2012年夏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苏州市,七里山塘街已成旅游风景名胜。此街临河而建,水道纵横,踏着石板路走过有很多座古桥,其中相邻的两座桥,一座叫青山桥,另一座叫绿水桥。在这青山桥与绿水桥之间,有一座新修的寺院名叫普福禅寺。
普福禅寺始建于宋,寺院窄狭只有前后两进,中间是一个天井,整个格局呈葫芦形,虽不大却一度香火极盛。据普福禅寺的旅游景点介绍,这座小小的寺庙就是曹雪芹所写葫芦庙的原型。此庙曾毁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了2008年,当地政府于原址上重建,它在被损毁的五十年后再度落成,成了山塘街上的一处景点。它到底是不是曹雪芹笔下的葫芦庙,游客总会争执得面红耳赤。
比如今天,又有一群人在此地做此议论。此时有一个小伙从青山桥方向走来,他挽着一位挺漂亮的姑娘,后面还跟着一位背旅行包的年轻男子,在普福禅寺门前停下脚步看着旅游景点介绍。此人也听见了旁人的议论,只是傻乎乎地一笑,自言自语道:“原来曹雪芹也来过这里,只是这座庙不是那座庙了,呵呵呵,真有意思!”
这小伙子二十多岁,留着小平头,五官模样长得还不错,可脸上总是带着傻乎乎的笑容,看见什么都笑呵呵的,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他的皮肤微呈棕色,显然是晒的,因为敞开的领口下露出的肤色明显浅得多。
这人的样子和他的名字倒是挺般配的,他叫成天乐。
成天乐不是他的学名,他的身份证上写的名字叫成于乐,但是这个学名除了申办各类证件,平时几乎就没有用过,甚至连他自己都忘了。每当别人问他叫什么的时候,他都会笑呵呵地回答:“我叫成天乐。”
成天乐的名字,说起来还颇有故事。他的大名“成于乐”,据老爹说是在他出生后不久请一位很有身份、很有学问、精通玄学的“大师”给起的,来自圣人的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后来成天乐翻过《论语》,发现孔子真的说过这句话,看来他老爹所言也不尽虚。
上学之前,孩子在家里或幼儿园一般都用小名,他的小名叫乐乐,读音是欢乐的乐,与大名的念法不一样。到了他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班主任老师点名,也不知是看花了眼还是太随意,开口就叫道“成天乐”!
老师一下就把三个字叫错了两个字,“于”看成了“天”,音乐的“乐”读成了欢乐的“乐”。这个名字太逗乐了,全班小朋友都笑了,连班主任老师自己也笑了。孩子们在学校里往往都有绰号,于是“成天乐”毫无悬念地成了成于乐同学的外号。平时几乎没有人再叫他的学名。
别人的外号只是外号而已。而成于乐同学的外号成了他的名字,再配上他一天到晚呵呵傻笑的神情,绝对是名如其人。老师点名叫错的情况,从小学到大学不止一次地发生,甚至有几次,成于乐同学自己一迷糊,在考卷上也把名字写成了“成天乐”,而老师居然没发现!
然而成于乐同学并不是完全迷糊,至少在高考的时候没把自己的名字写错,虽然他的高考成绩非常差,但试卷上的名字与身份证和准考证是一致的。除此之外,他平时就叫成天乐,这并不是笔名、化名或者单纯的绰号,而是久而久之习惯了。有一个不算夸张的例子,曾经与他合租一起住了两年的哥们儿,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学名原来不叫成天乐。
成天乐在辽宁大连参加的高考,只考了三百分出头,成绩那是相当的凄惨。但可不能小看了他的“求学经历”,在成天乐参加高考之前,曾补习一年:而在上补习班之前,还有两年多在欧洲的留学经历。如此说来,他也算是一位海归人才呢。
成天乐的学习成绩非常不好,他在考卷上写的答案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错误已经习惯成自然。初中毕业后,父母找人托关系花赞助费才把他弄到一所还算不错的高中,高中快毕业的时候,父母也清楚别指望这个宝贝儿子高考能有什么出息。经一位熟人的介绍,他父母联系到一家中介机构,一咬牙就将宝贝儿子送到德国留学了。那时候他父亲还在一家规模不大的国有企业领导岗位上,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
按照中介机构的安排,成天乐的留学计划是先读一年语言学校,再按照当地德国大学的入学要求读一年预科,然后考入大学继续深造,等学成归来也算镀金成才了。假如能留在欧洲当地就业,不仅为家庭,也算是为国家解决了负担。
可惜设想描绘得虽好,事实却完全是两回事。成天乐在德国一个叫奥克斯堡的地方读了两年的语言学校,连大学预科都没进去,到了第三年,这个语言学校被地方当局不知查出了什么问题,竟然被取缔关闭了,成天乐于是收拾行李回国。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很多经历类似的孩子,包括他的表哥李小龙。
……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