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编著的《我的第一本地球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是《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的一个分册,共收录了百余篇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地理故事。这些故事分为科学家的故事、重大发明与发现的故事以及学科猜想三大部分。读者对象是初中学生和阅读能力较强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以及广大自然科学爱好者和学生家长。为了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本书努力从讲故事入手,逐渐引入科学主题。内文中又有多幅插图,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另外,本书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收入书中,使少年读者在系统地学习基础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了解有关高新科技知识。相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你可以对自己身处的这个地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自然地理景观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张宇编著的《我的第一本地球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全面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活泼、美观的版面,而给予孩子们以知识上的传授、阅读上的享受。本丛书在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也通过故事中隐含的道理来给予他们以情商方面的培育与引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我的第一本地球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是“青少年拓展思维训练营”系列丛书之一,本套书还包括生物、军事、化学、数学、考古、天文、物理、人体、自然、植物、动物等内容,篇幅精悍短小。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趣昧性和知识性,有益于全面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力、判断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字感受能力。
科学家的故事
“制图学之父"裴秀
大约在托勒密去世几十年后,世界东方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地图学家——裴秀。如同托勒密的《地理学》成为现代数字制图学的开端,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也成为中国古代制图学体系的基石。不同的是,裴秀的“制图六体”是一种矩形网格的制图方法,没有经纬度和地图投影。
裴秀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公元224年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自幼好学,八岁时就能写文章,十岁时已崭露头角,得到了当时一些社会名流的赞赏。长大后,裴秀袭父爵,当上了朝廷高官。后来,裴秀跟随司马氏家族南征北战,成了西晋王朝的开国功臣。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裴秀当上了司空。这在当时是相当于宰相的高级官员。裴秀任司空的同时,还担负着“地官”的职务。“地官”的职责是管理国家的户籍、土地、田亩赋税和负责主持地图的编制等工作。这一职务使裴秀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古代的地理和地图资料,使他对地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开始对古代地理和地图进行仔细整理和细心研究。
我国地理学起源很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掌管全国图书志籍的官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地理学名著——《禹贡》。到了魏晋期间,因为年代久远,《禹贡》中所记载的山川地名已经有很多变更。裴秀在详细考证古今地名、山川形势和疆域沿革的基础上,以《禹贡》为基础并结合当时晋朝的“十六州”而分州绘制的大型地图集,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图上古今地名相互对照。该地图不仅是当时最完备、最精详的地图,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科学的绘制方法。这就是裴秀在《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文中所阐述的“制图六体”。
所谓的“六体”,实际上是裴秀提出的编制地图的六条原则: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也就是现在的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也就是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他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里,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等问题,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对后世的地图学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裴秀在地图学方面的另一贡献,是他在制图六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所谓“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裴秀感到原有的用八十匹缣制作的《天下大图》使用太不方便,就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用“计里画方”的方法将其缩小成了一幅《方丈图》。这幅《方丈图》对山脉、都市、乡村等地理要素都记载得很详细,而且携带也很方便。
自裴秀提出“制图六体”之后,一直为中国地图学者所遵循。可以说,在明末清初欧洲的地图投影方法传人中国之前,裴秀的“制图六体”一直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对于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裴秀被地理学界推崇为中国传统地图理论的创始人。在世界地图学史上,也有着很高的地位。人们把他同欧洲学者托勒密并称为世界古代地图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明星。P1-3
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十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它不但包括地理学,还包括地质学、海洋科学等很多分支学科。这样,从地球的诞生到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人类圈、岩石圈都成了它研究的对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地球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发展过程。七大洲四大洋就是在这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诞生的。地球上的生物则由海洋发展到陆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最终出现了我们人类。
地球母亲除了孕育出人类之外,还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迹,它们是地球历史发展的见证。经过了几亿甚至长达几十亿年的演化之后,以其神奇和瑰丽多姿的景观吸引着无数的人们,成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旅游、探险的胜地,如巴林杰陨石坑、青藏高原、维苏威火山、撒哈拉沙漠,等等。这些自然奇观,大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让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实物教材。
当今,地球科学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了解地理环境和对于地形、地貌的描绘,而是要和现代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地共同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主要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等。因此,学习和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变、掌握世界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文地理的历史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涉及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类知识。但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掌握这些知识。我们正是本着这一初衷推出《地球科学故事总动员》一书的。
《地球科学故事总动员》是《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的一个分册,共收录了百余篇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地理故事。这些故事分为科学家的故事、重大发明与发现的故事以及学科猜想三大部分。读者对象是初中学生和阅读能力较强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以及广大自然科学爱好者和学生家长。为了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本书努力从讲故事入手,逐渐引入科学主题。内文中又有多幅插图,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另外,本书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收入书中,使少年读者在系统地学习基础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了解有关高新科技知识。相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你可以对自己身处的这个地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自然地理景观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下面,请跟随本书,一起走进地球母亲的怀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