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石库门前/城市记忆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冯绍霆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20世纪30年代的海派文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深深浸润着上海城市的精神风貌。本书用生动的文字、旧照片和漫画这样富有新意、雅俗共赏的形式,为您打开了上海石库门的风雨历史。上海的石库门永远是精打细算的,永远是喧闹的。正像北京人喜爱四合院一样,上海人的石库门情结也挥之不去。

内容推荐

唯有档案——文献、照片、声像材料等,才能留下上海人走过的足迹,才能留下这座城市的记忆,化作我们回味过去、认知现在、憧憬将来的财富和动力。

档案,城市的记忆,上海的见证。

目录

序 吴辰/3

一、熟悉而陌生的天地/6

二、应运而生/10

三、房东们/22

四、营造商/36

五、寻常人家/40

六、红旗升起/48

七、革命家的足迹/54

八、“亭子间作家”/62

九、生意场/72

十、从老虎灶说起/82

十一、摊贩的舞台/90

十二、男女老少/98

十三、灶间交响乐/106

十四、螺丝壳里做道场/112

十五、逝去的石库门/118

后记/125

试读章节

海上巨富哈同,同早期的房产投资客比,只能算是小辈。但是,这个后生小辈却能后来居上。

哈同是个犹太人,1874年来到上海,先在沙逊洋行供职,逐步升到地产部经理。在此期、司,他除参与沙逊洋行贩卖鸦片之外,还从事房地产,积累了一笔资金,自立门户,创设哈同洋行专营房地产,成为巨富。他在上海有房屋1200多幢,30万平方米以上。1931年英国领事估计,哈同财产值400万英镑。

后来,南京路上凡是“慈”字打头的房产,如慈淑大楼(今东海大楼)、慈裕里、慈庆里、慈顺里、慈丰里、慈永里等,都是哈同的产业。据说,这同他夫人罗迦陵信佛,讲究大慈大悲有关,虽然他赚钱时一点也不仁慈。当初郭氏家族要在南京路开办永安公司,向哈同租地造屋。哈同开出条件,30年后永安的房产归他所有,逼得永安在30年期满前另造一幢新永安。出租房屋,哈同坚持按农历收租。因为,隔几年就有一个闰月,可以多收房相。他还可以为几块钱的房租,

他又曾出资用铁藜木铺设南京路,借此当上租界工部局董事。哈同可以同清朝内延的太妃结交,也会出钱资助革命派的蔡元培办爱国女校、爱国女社,更可以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在自己的住宅爱俪园中宴请孙中山。哈同,一个色彩丰富的洋房地产商。

铢锱必较,是房地产外商赚钱的重要法门。保证他们有大钱可赚的,在于租界政权在他们手中,哪里是市政建设发展的方向,也是由外商们决定白勺。于是他们捷足先登,以低价收买那里的地产,然后造房出租,这样的买卖岂非稳赚不亏。难怪另一条房地产大鳄,业广地产公司的老板认定,“适合中国住户使用的产业,必然成为赚钱的事业”。这家公司特点就是多造石库门,租给中国人居住。所以它鼎盛时占地一千多亩,房屋三千多幢,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居住的石库门。

P26-27

序言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20世纪30年代的海派文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直到现在还有巨大的影响,深深浸润着上海城市的精神风貌,养育着上海人的精神特质,这也就不难理解上海为何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成为文人骚客笔下的无尽传奇。

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同步发展,很难想象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会没有相应发达的城市文化。上海市档案馆既是上海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个标志,又是传播上海义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多年以来,上海市档案馆一直以开发档案史料为己任,对馆藏档案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不同种类的档案文化产品,包括档案史料汇编、研究专著等学术性的成果。现在我们的研究人员,又编辑出版了这套《城市记忆》系列图书,我翻阅之下,感到耳目一新,不仅内容好,形式也新,看得出策划者和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丛书现为五册,它们是有着浓郁上海情结的《石库门前》,红绿灯下的《车影行踪》,书声琅琅的《学堂春秋》,“万国建筑博览会”之后的《外滩传奇》,赋予了摩登新含义的《职场丽人》。在老上海题材中,这些选题的角度较有新意,又能充分反映上海的特点。编写者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笔法写作,在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以城市、生活和人为主线贯穿全书,决不自同于冰冷的建筑或车子本身。在编写形式上,也力求有所创新,图文并茂,文字生动耐读,老照片之外,更大量采用当时的漫画,极富趣味,另外在空白处加上小贴士、表格等,使全书总体上叙述到位,又在细节上补充具体知识点。这样富有新意、雅俗共赏的编排处理,是否能获得渎者的青睐呢?相信会的!

我希望它成为一个系列,更希望它成为一个品牌,能够不断延续下去,与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的《城市记忆》主题展一样,吸引更多的人走近档案。

2005年7月15日

后记

石库门是上海一个时代的象征,上海的一种符号。

衣食住行,民生大事。时代、条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各有不同。南北各地的四合院、窑洞、吊脚楼,都是南于地理文化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人们不可能脱离他们的时代、环境而生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农民恰如装在袋子里的土豆。南此不难体会,遍布南北东西乡村里的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逼真地反映了“土豆”的形象。或许,有些地方聚族而居,这个“土豆”会被放大,究其实,本质上还是土豆。

由古代而近代,由乡村而城市,住的形态一直在变化。上海恰恰充当了这种变化在中国最典型的代表。开埠前的上海,与江南地区其他县城并尤二致。开埠之后,商品潮的涌动,资本的涌动,人流的涌动,彻底搅动了这个本来就以港而兴、因商而兴的城市。寸土寸金,欧风美雨,终于孕育出了石库门,这个彻底打破了“土豆”式样的新型住宅结构。

石库门的出现和发展,有它充分的合理性。它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也有它的合理性。这不排除还有人会居住在石库门里,更不排斥人们回味石库门。

笔者是上海人,更在石库门里生活了50多年,自然有难以排遣的石库门情结。正好上海市档案馆要编《城市记忆》丛书,石库门也列为选题之一。于是自荐担当了下来。原以为一本小册子费不了多少事。不料,与写史学论文大相径庭,光是文字写作就弄得很苦。再加上要图文相配有版面限制,更是难上加难。幸亏诸位同仁相助,彭晓亮、张姚俊等帮忙扫描图片,特别是樊琳,不厌其烦地帮我处理版面,再而三,三而四,还替我找了不少资料,这些还都是在业余时间做的。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冯绍霆

2005年7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