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菜根谭看破没说破的潜智慧/处世经典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吴金卫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菜根谭》书名取“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之意。作者洪应明早年曾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向道。集毕生的学识著述《菜根谭》,本书糅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结合自身人生体验,形成一套出世人世的警语,教导人们从尘世中解脱、修行、把握自我。

内容推荐

《菜根谭》在字里行间埋藏着中国人的处世良方,它叙述着一位智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关爱,细品此书,可以让你心境空明,更可以让你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带着暖意的警醒。

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修身莫过于修心

1.荣辱得失并非不上心,而是要权衡利用

2.人要存有敬畏之心

3.“求阙斋”和缺点效应

4.顺境逆境皆磨砺,只是方式不同

5.三大做人原则

6.不要让情绪干扰自己的决定

7.为人要懂得宽容

8.贪婪是人类的大敌

9.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0.知足与善用

11.保持真性情很难

12.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13.与人交往的四条黄金法则

14.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15.制怒者制胜

16.人格上的乞丐比物质上的乞丐还要可憎

17.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18.防止自己上当受骗的诀窍

19.自制者,制天下

20.反省自己,不要怨天尤人

21.做自己的主人

22.坚守自我才能战胜命运

23.勿做有才无德者

24.心宽则天地就宽

25.白开水的味道最长

2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7.羁绊越少越洒脱

28.为什么说吃苦是福

29.自家人知自家事

30.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31.境由心生,莫要疑心生暗鬼

32.不要随性而为

33.俭朴可以养德

第二章 为人处世安乐法

1.为什么说“人情练达即文章”

2.知退知让是处世的万全之策

3.柔弱圆融才能长久

4.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5.聪明糊涂各有时

6.与人交往要冷热适度

7.朋友义气,远离一个“利”字

8.处理家庭问题要讲求方式方法

9.孟尝君的得与失

10.逆境是一笔财富

11.即使美德也要适度,不可太过

12.不害人和防人害

13.接受一时之欢,更要接受久处的平淡

14.和小人保持距离

15.共富贵难,难在看淡利益

16.千人千面,重在攻心

17.保持恰当的距离最重要

18.做事不要冲动

19.要善于批评

20.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书

21.君子如何坦荡荡

22.只有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23.有容乃大,豁达多成

24.认真可以,但是不能较真

第三章 一事一念见功德

1.一时寂寞和万古凄凉

2.一念错,万事错

3.世界是一面镜子

4.不要追求完美

5.防患于未然是最高明的方法

6.人生最难得是善终

7.亲与疏,只在于心与心的距离

8.读书人要过三道关口

9.少事是福,多心是祸

10.仗义疏财,财愈积聚

11.好处宜自淡而浓

12.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13.安于现状是可耻的

14.真诚是天下最可贵的财富

15.没有谁的话百分之百正确

16.怎样才能事事从容

17.和小人交往不要草率

18.处世要温和,为人要谦恭

19.一定要忙中有闲

20.得理要让人

21.道德是做人的根基

22.抛去杂念,一切随缘

23.才华宜藏

24.怎样对待“是”与“非”

第四章 明心性,求天道

1.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

2.无争、清淡才能长久

3.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4.心要明,耳要静

5.岁久弥香,大器晚成

6.心静自然凉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8.不求盈满

9.惠及他人就是惠及后人

lO.播什么种子,结什么瓜

11.无我便烦恼不生

12.超脱才能快乐

13.人生需要一点自得其乐

14.不要自寻烦恼

15.不要追求完美,一切随缘

16.念念无滞,雨过天晴

17.生死本自然,关键要看破

18.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19.苦难是一笔财富

20.处富要知贫

21.不即不离,善加运用

22.耐字支撑的人生

23.恒心与耐心

第五章 顺应自然,达观人生

1.顺应生命的本性

2.保持自我

3.以拙处世

4.全心全意享受自己的幸福

5.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6.怎样解脱自我

7.心态好则万事皆好

8.人生苦短,何必计较

9.尽人事,听天命

10.在大功大过面前,怎样保护自己

11.不要抱怨人生

12.心中要充满喜悦

13.行百里者半九十

14.千古人情是一理

15.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16.得意之时要清醒

17.轻与重要权衡

18.君子慎其独

19.自制能力决定成就的大小

20.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

21.不要自恃聪明

22.识人要识心

23.再富不能富孩子

24.燃烧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

25.英雄不问出处

26.不以成败论英雄

27.人生苦短,不可虚度

28.身在事外人自清

29.助成身退乃天之道

30.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31.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32.人生本无常,悲欢何来

试读章节

《菜根谭》中的这段话被人广泛引用,或自我勉励或表明心迹,深受国人喜爱。

宠,是得意的总表相。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种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告诉人们,要放下荣辱得失之心,什么事都不计较,自然云淡风轻。实际上这句话最终的含义在于要看透世间的荣辱得失,关键时刻为自己所用。

因为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避免不了“荣辱毁誉”的困惑,放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看透这些,进而利用它为自己服务,才是根本。就像庭前的花,春天来了,节气适合就勃勃开放,秋冬之际,万物萧条,就凋落养息;天上的云也是如此,自由舒卷,阴晴雨雪,自有境界。

历史上大有宠辱不惊的人,他们达观飘逸不以世事为重,就如庄子、列子这样的贤人,世人很是羡慕他们的快乐,因而在工作之余也去学学,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那样就可以从容地处理事情了。可是遗憾的是真正能宠辱不惊的人往往是信奉无为而治的,什么事情都顺其自然。也就是说只要你有工作要做,有事情要处理,要和别人交往,要吃饭、要睡觉……总之,只要你生活在这个尘世里,要做到“宠辱不惊”几乎就是很难的。

世人学习“宠辱不惊”有点成果的最多是“宠而不惊”,宠而不惊的人以为天命如此,这是我本该享有的,心安理得地去享用了,没有了责任与紧迫感。

历史上“辱而不惊”的人最成功的莫过于韩信,胯下之辱坦然受之,终于成就了事业。但据记载,韩信在确定受辱之前已是怒发冲冠,只是迅速衡量利弊之后才做出了惊人之举,接受了眼前的事实。

可是多数人得不到“天生的富贵”,要在社会上打拼才能生存,很难做到“宠而不惊”,而平常人面对“胯下之辱”,最好的心态就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一下,事后多半不能成就什么大事。

所以面对生活中迎面而来的荣辱得失,最重要的是认真分析,看透看明白,然后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该开花的时候就开花,该枯萎的时候就枯萎。

唐朝,有个叫卢承庆的人,为官清廉,做事认真,讲求实际。他当的是考工员外郎。这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官员。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三级,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三等,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点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类。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监督运粮的官员。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里。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可是,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一点也没生气着急,反而谈笑自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卢承庆觉得,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人还行;从这点上来讲,这个人有认错表现,有责任心,改个中中吧。改成中中后,这个运粮官也没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这个人真绝,“宠辱不惊”,无论怎样,他都能坦然面对。他又调查到,那次船翻,不是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为突然遇到大风,把粮船吹翻了。总之,不是人为的原因。卢承庆一想:我给他中中看来也不合适,又改成了中上。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从此卢承庆对他印象很好,以后在吏部考核的时候,就注意提拔了他。

这个“宠辱不惊”的人正是看透了世间的人性,利用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连连升级,而如果真是“去留无意”何必为官趟这趟浑水呢?

宠辱不惊是人们安身立命于这个复杂世界的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能在各种有利或不利环境中“处变不惊”的处事方式,又是一种“自求平衡、化险为夷”的生存本领。最重要的是,一要看得开,二要忍得住。人人都希望拥有惬意的生活,面对“宠辱”,我们可以“不惊”,可以自己适度调节、把握和控制,一切为自己所用。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立身处世,小心谨慎,每做一事,要为自己着想,要为别人着想;要看眼前,又要想到长远。否则如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图自己一时之欢,就等于给子孙酿祸,给自己的前程伏下败笔,到那时真是悔不当初、噬脐莫及了。古兵法中也有所谓“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的箴言。

其实,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到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好,这样的人就是圣人了。

那么《菜根谭》这段话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其背后的意思就是平时做事要存有敬畏之心,要谨言慎行,不要无所顾忌,胡作非为。P2-6

序言

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方法,无论经商治政、人际往来,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这套经验是怎样形成的?这就是文化的熏染作用,是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经过不断的承袭和发展,逐步形成的。

就处世之道来说,先秦时代有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是儒、道、兵三家,也就是《老子》、《庄子》、《易经》、《孙子》、《论语》这些书籍中所表述的思想观念。秦汉以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处世的经验文化,主要存于各朝史传。其中最重要的是《史记》。唐代有赵蕤作《反经》,实际上是对儒、道、兵三家应世作为的总结。唐后,佛家文化日渐深人人心,对中国人的处世态度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到元、明时代先后有《忍经》、《菜根谭》等问世,其特点是多以禅机譬诸事理。至于晚清近代,个人成败的魅力突彰,以致曾氏的《挺经》及日记、家书,一时为人标榜,影响至巨。

后人为了谋求所谓成功,常常拼命研读这些经典,甚至不惜刺骨囊萤。结果,因之位至将相、发迹腾达者有之;而因之家败人亡、身陷囹圄者,又何乏其人!叔孙通以儒辅汉,制礼作乐,司马迁称赞他是“汉家儒宗”;叔孙通之后,汉有晁错、明有方孝孺,也是儒门中人,但都功不成而身先灭,仅得一个“忠”字,留后人哀悯。

学习同样的经典,应世的结果是荣辱成败迥然不同,其中自然关涉读书的艺术和学问。明人鹿善继说“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周恩来则云“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什么道理呢?须知先贤著作,必有所言而有所不言。所言者,必首先有益于社会人群,其次则有益于一己之身。先贤恐后人为谋一己之私而误国害人,故前者显扬,后者隐抑。后人愚鲁,不解先贤苦心,往往只善于谋国而不善于谋身,而怨谤“经典误我”,实在是不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怀。

所不言者,所谓“大道不言”,真正深邃高深的道理,无法用语言去表述。“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先贤恐后人落于言筌,得筌而忘鱼,故不言。再者,恐怕说出来,被奸邪的人拿来利用,成为售其奸狡的利器。文子日:“圣人之作书也,以领百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有罪以杀不辜。”

以上所说,经典所言隐抑、所不言者,可以称其为“潜智慧”。读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读经典,一定要读出这些经典背后的潜智慧来。不能读懂和应用这些潜智慧,只读那些表面文章,足以害己误人,难免会让我们吃亏。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并非“信书”有错,实为读书者之错。读书者不能把经典读懂读透,不能“深得其味”,而盲目奉经典为“圭臬”,则不如不读。

如今社会进步、文化昌明,国学复兴。历史真实面目不断展现,加之人文学者倾力挖掘、探讨、争辩、论证,这些处世经典中的“真智慧”、“伪智慧”屡经冲刷洗礼,先贤集毕生精力所著作之真实本意——潜智慧,逐渐凸显。

这些潜智慧,实为石中璞玉,草中灵芝,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最大资本。许多有志之士,由此非常重视学习这些经典,希望从中淘得一些谋政、谋事、谋身的智慧。为此,我们将历史上最著名的传统处世经典,探赜索隐、辨微勾玄;其所言隐抑者显扬之,其所不言者阐发之;以为谋政者为治之资,谋事者通变之鉴,谋身者推失救偏之药。是为序。

丛书主编吴凤龙

2009年12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