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管理的幻觉(沉醉于臆想中的现实)(精)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马浩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管理领域,许多常识本身可能就是混沌不清的。管理者每日的所思所行游走于现实和幻觉之间。《管理的幻觉:沉醉于臆想中的现实》试图使管理者在幻觉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的觉察,提高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管理的幻觉》的作者马浩兼具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多年的高管培训经验,为《中欧商业评论》《北大商业评论》等杂志受欢迎的专栏作者之一。作者观点接地气而又不落俗套,文风生动诙谐,对互联网思维、创新创业、商业模式、领导力等均有精到点评。

内容推荐

爱因斯坦说,现实不过是一种持续的幻觉。然而,幻觉并不一定就是错觉或谬误。对于世人来说,我们的幻觉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尤其是某些被广为信奉并大肆传播的集体幻觉。这种真实的存在,无论真假对错,都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可能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某些幻觉,修正另外一些幻觉,或者催生新的幻觉。

在管理实践和管理学的范畴,这种现象可能更为普遍。我们自以为找到了管理的真谛,但最终发现不过是各种偶然要素的随机巧合;我们自以为靠努力或某种方法办成了大事儿,实际上不过是暗地里撞上了运气;我们自以为在突破创新,在做前无古人的创举,只是不晓得别人已经尝试过,或早已成就斐然,或屡屡无功归返。

世间浪漫虚惘之幻觉貌似无所不在,而万物万象之本真则注定难以捕捉。马浩著的《管理的幻觉》并不能让管理者逃离幻觉,只是试图使其保持一份清醒的觉察。毕竟,我们对幻觉越警醒,离真相就越接近。

目录

悖常识

 常识的混沌

 应试教育又何妨

 互联网思维早有

 什么叫产品暴利

 靠谱的四项准则

 知行的迷茫

 所谓的高考逃兵

 管理学广义分工

 管理博士的使命

 管理学人在朗润

 管理的幻觉

 跟小米聊聊康柏

 硅谷的人才购雇

 企业如家的梦幻

 幸福企业本末观

惘创新

 创新的虚惘

 药价暴涨是与非

 在流通领域倒腾

 激活创新的源头

 以并购驱动创新

 创业的魅惑

 你以为你在创业

 墙外创业亦精彩

 众筹的集体犯傻

 创业梦想与折腾

 战略的困顿

 微软还能买什么

 谁说美国无国企

 战略转型一致性

 通道战略时序性

醉浪漫

 商业模式翩跹

 商业模式与战略

 谷歌是弄广告的

 快时尚之跨界行

 领导力的浪漫

 权力支撑领导力

 领导力之张力场

 孔雀开屏看背面

 理性奈何情感

 情感理性皆有理

 隐忍或成就功名

 徜徉于有限理性

后记 “管理三部曲”回望

试读章节

所谓的高考逃兵

“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任何东西足够地多以至于能够充分满足所有人对它的需求。”著名学者汤玛斯·索维尔如是说。教育资源,亦是如此。在任何社会和时期,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端教育资源,或日精英教育资源,都是极为稀缺的。在某些大城市,学区房的单价已经在每平方米10万元左右,或者数倍于一个城市房市的均价。学校的好坏,某个特定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看该学区的房价就可以了。毋庸置疑,无须辩驳。

但学区房主要还是针对按区划片就学的义务教育。顶多是给孩子打好小学和中学的底子,即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接下来问题又来了。高考怎么办?那可是硬碰硬的考试。当然,你仍然可以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塞进所谓的重点中学,甚至那些全国著名的升学率奇高的中学,比如,北京人大附中、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冈中学、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等。好学生到底是选拔出来的还是调教出来的?

上重点高中,这就不仅仅是学区房的问题了,也不仅仅是钱和“关系”与“路子”本身自然能够解决的问题。首先,孺子应可教。你的孩子得基本上是那块料。否则,人家再好的学校铆劲儿也不能把你孩子弄进三本,这不是砸人家的牌子吗?!这种赔本的买卖,那些著名中学们是不会去干的。即使是在合理合法(或者打政策擦边球)的前提下对外招收的高价班级里,人家也不会弄些资质不够的考生进去。其前提是,学生得有足够好的资质和潜力,具有按照常规经验判断可以考上一本的实力。当然,个别关系特别硬的家庭除外。

据报道,今年衡水中学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总共119人。毕竟,这些学生是通过衡水中学这个途径考上或者被推荐进人这两所著名高校的,因此我们无须怀疑衡水中学的教育水准,它肯定是优秀的,至少是不输于竞争对手的。但一个替代性的解释仍然可能挥之不去。那就是,如果你把衡水中学的这些考上清华和北大的孩子分散到其他学校(那些说得过去的或者足够好的学校),他们大概照样能够考上清华、北大或者其他理想的大学。衡水中学只是先为著名高校筛选了一下人才,为他们进行了初次选拔与把关。也就是说,重点中学本身也是一种选拔机制。

大学更是一种选拔机制

大学更是一种选拔机制。通常情况下,它选拔出来的人才,是具有潜在学习能力的学生、智商比较高的人才。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的录取率在3%至5%,能够上大学甚至上大专和中专的学生,都是精英人才。后来大学扩招,实际上,也只有老牌的重点大学,包括985和2ll级别的重点大学,才会一如既往地具有含金量。很多所谓的本科,其教育水准可能还不如以往的中专或者电视大学,既没有学术含量,也没有职业专长。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也在意料之中。对于这些大学生而言,与其在一个三线城市的三流大学煞有介事地学习“国际金融”等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还不如去蓝翔技校学习一门可以糊口的手艺和技能。

大城市的考生,处境也同样尴尬。在北京,高中应届考生中被大学录取的比例是80%以上。除非你根本不想上大学而故意考砸,基本上是只要你能喘气儿你就能上大学。如此,大学的选拔功能基本上荡然无存。教育资源不再稀缺。同理推论,这种非稀缺资源下调教出来的学生成为稀缺资源和精英人才的几率,亦是微乎其微。大家总爱以高分低能为借口调侃那些重视学习的学校和学生。殊不知,高分高能的现象远比高分低能常见。而低分高能的现象则是至为罕见。经过系统选拔的人员,其成才率自然要高出未经选拔而单打独斗、自学成才的人员。

不要轻易充当高考逃兵

在大学里,至少在那些比较职业化或者相对市场化的学院和专业里(比如商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或者研究生院的某些高层次专业项目中(比如计算机工程专业),大学及其研究生院更是为雇主提前进行了一次筛选。雇主根本不需要四处海选,只需去某些著名高校据点蹲坑把位、伺机撒网捕鱼即可。可以说,对于高层次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而言,大学的人才筛选机制近期内无可替代。别无他途。

现如今,很多富裕家庭动辄抱怨中国教育死板或者竞争激烈,一心要让孩子走国外留学的捷径。除非你上的是普林斯顿、加州理工这样的国际名牌,毕业后可以全球游走。否则,许多出国留学者非常可能面临这样一种尴尬境地:既没有受到一流的国外教育,也丢失了国内的人脉、感觉和见识。到国外二、三流大学混上几年,英文和专业课都没好到哪儿去,在当地也留不下来、融不进去。回到国内,白认为是留学生,还要弥漫一些优越感。实战比不上蓝翔,实力比不上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各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一看你的简历,马上就知道你是高考逃兵。PASS!P23-25

序言

现实不过是一种持续的幻觉。爱因斯坦如是说。此言背后的科学推断,我等科盲们自然是无从晓谕。然而,至少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可能的解读:对于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之本真,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我们自认为的所谓理解,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种幻觉。我们所持续地拥有并回溯到的这种幻觉,便是我们能够理解和确认的真实。

其实,这并不是爱因斯坦的一个简单孤立的言论。在其流传甚广的各类名言妙语中,充满了此类极为矛盾而又甚为有理的悖论:

如果一个想法在起初并不荒谬的话,那它根本没什么意思。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蹩脚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

用我们制造问题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智力的真实表征是想象力而不是知识。

有两种生活方式:认为世上没有任何奇迹:认为凡事皆为奇迹。

如果我们斗胆进一步囫囵吞枣,那么对爱因斯坦著名的相对论最直白和世俗的理解,大概就是什么东西和事体都是相对的。真假共存,因果背反。前后如一,长短互鉴。也许,这正是其真谛。也许,这只是我们的误读,但这种误读却是真实而持续存在的。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世人中没几个爱因斯坦,大部分人都是科盲。也许,这就是绝大部分地球人脑海中的相对论,错误而真实地存在着。

然而,幻觉并不一定就是错觉、谬误和虚惘,虽然它很可能在终极的分析层次上的确是错误和荒谬的。我们所生存的真实世界,并不(仅仅)是量子力学所界定的物理世界。对于世人来说,无论如何,我们的幻觉也是一种真实存在,尤其是被广为信奉并大肆传播的某些集体幻觉。这种真实的存在,无论真假对错,真切地影响我们的意识和行为,可能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某些幻觉,修正另外一些幻觉,或者催生新的幻觉。

在管理实践和管理学的范畴,这种现象可能更加普遍和明显。我们可能欣喜地以为找到了管理的真谛,但最终发现不过是各种偶然要素的随机巧合。我们可能天真地以为靠自己的努力办成了大事儿,实际上不过是暗地里撞上了运气。我们可能自信地以为我们在创新,在做前无古人的创举,只是不知道别人早就尝试折腾过而无功归返。我们可能非常浪漫地以为领导力的特点主要在于高大上,但也许从来不会意识到领导力的阴暗面可能须臾不离。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井底之蛙。我们生活在我们自造的世界,徜徉在我们的幻觉中。这种幻觉,给我们带来智力上的安全感和行为上的参照系。各种复杂的刺激和幻觉相互交错之际,我们可能会产生困惑和焦虑,也可能会回归到我们的主导幻觉、核心幻觉或日元幻觉——我们最熟悉也是最为信赖的那种幻觉和常识。即使这种幻觉所带来的结果不利于我们,我们也照样不离不弃,甘之如饴。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儿,连爱因斯坦们都掰饬不清楚。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把管理的道道说清楚呢?如此看来,各类管理大师们,不过是在怂恿众人去强化某种特定的幻觉而已。信不信由你喽!

马浩谨识

于北京海淀马连洼寓所

2016年2月20日

后记

“管理三部曲”回望

2007年,笔者出版了评论随笔集《管理的偏见》。2012年,在该书第二版修订发行时,加了副书名“为什么聪明人故意办傻事儿?”2014年,又推出了《管理的境界》,定副书名为“人靠谱,事办成,幸福生”。如今,2016年,又匆匆推出这本《管理的幻觉》,希望能凑成一个“管理三部曲”系列。

自《管理的偏见》之写作开始,到《管理的幻觉》出版,历时整整十年。时间恰好,尽可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的写作有规划设计与理性章法。倘使再拖些时日,生拉硬扯,拆东补西,就可能显得有些刻意牵强、厚颜无耻。其实,一切都是边走边看,边看边行;见机行事,触景生情。趁此,稍微回望一下十年来的心路历程。

可以说,贯穿“管理三部曲”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管理实践的过程与结果充满了意外和偶然。成功和失败,都很难明明白白地掰饬清楚。因素甚众。变化多端。隔靴搔痒,偶窥真颜。另外一个共通点,就是力求采用客观原本的观察视角,去探究事情在现实中究竟是怎样的,而不是大家理想地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管理的偏见》呈现并批驳了众多以正见出现的偏见或者谬误。比如我们对独裁和权力的理解,往往只从价值判断的角度出发,而对其存在本身的逻辑原因缺乏冷静的理性思考。第二版中,再次强调并解读“为什么聪明人在组织中故意办傻事儿”的现象。真实世界的管理者不仅困囿于其有限理性和认知偏差,而且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成本约束、社会预期和政治隐情。

其次,《管理的境界》勾勒了管理的理想境界及其构成要素。人要通达靠谱,团队要志同道合。既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又要心情舒畅,有幸福感。要实现组织目标,也要关照成员诉求。之所以是理想境界,昭示着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无奈。相反,这里要表达的是,我们要承认现实、接受现实,从而能够心平气和地在不完善的现实中逐渐逼近理想。

最后,《管理的幻觉》揭示了现实管理实践中各种虚惘的幻觉和臆想的浪漫。幻觉,其实也是偏见。而集体幻觉,就是集体的偏见。如果集体的偏见成为主流的正见,集体的幻觉成为公认的真实,那时,则真假难辨,知行混乱。如此,《管理的幻觉》呼应了《管理的偏见》,回访了其主题。管理者所做的很多的管理活动,其实根本无效,但至少在幻觉上可以使大家感觉安全良好。

在三部曲中,笔者也捎带着反思并评述了管理学的研究和进展。最近,一位年过八旬的资深管理学者从某个学术杂志主编的位置上退休。他评论道:在他整个职业生涯中最为感到遗憾的,是看到许多精彩的管理学研究结果不能够有效地被传输给那些需要它们的管理实践者们。试想,如果一个疾病患者发现医疗社区有知识和方法能治愈他的病痛但就是不积极主动地分享出来,他们会愤怒到发疯的!

现实中,似乎并没有类似这种患者的管理者发疯。至少有三种可能性。其一,管理学界真的没有什么妙法良方可以分享给管理者,而只能貌似关切地问诊:说说看,你觉得哪里不好?其二,管理者们真是病得不轻,已经不知道自己身在病中。不是药不能停,而是觉得根本不需要吃药。其三,偶尔也觉得可能需要寻医诊治,但确实不知道去哪儿治,碰到的是妙手回春的真功神医还是能说会道的江湖骗子。

笔者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偏见和幻觉:至少,管理学研究的某些产出还是比较靠谱的。在给EMBA学员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如此调侃:我这里半生不熟地讲,你那里似是而非地听,回到企业里稀里糊涂地用。很可能还莫名其妙地管用!恭喜你,你的学费值了!若是哪位读者觉得“管理三部曲”或者其中任何一部些微有用,那你的书费值了!别忘了多买几本送朋友哟!

马浩谨识

于北京至郑州动卧餐车

2016年2月21日

书评(媒体评论)

马浩老师对于喧嚣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力,大概是因为洞穿纷繁表象,太阳底下皆无新事。故此,在他为《中欧商业评论》撰写专栏的两年多时间里,被我们的读者归于“老派”学者的行列。但老派就有老派的范儿,他用一眼到底的透彻劲儿,看穿了那些所谓的新鲜事儿。他说,B2B、B2C、C2C、C2B、O2O、P2P概念满天飞,其实不就是通道战略吗?互联网思维貌似横空出世,但18世纪美国邮政系统的平等、开放、参与、互动,不就是互联网精神的真髓吗?有人说战略过时了,但再时尚的商业模式,不也需要战略来选择和取舍吗?……且不论观点如何,马浩老师超然抽离,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大概,这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节奏。

王正翊。《中欧商业评论》主编

在《北大商业评论》当过编辑,又在《清华管理评论》当编辑,编辑刊登过多篇马浩老师的文章。不管是在《北大商业评论》还是在《清华管理评论》,马浩老师都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之一。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在马浩老师的文章中,商业实践者能读到商业和管理现象的所以然,而明白所以然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第二,马浩老师文笔轻松畅达、机智诙谐,车上厕上沙发上随手读一篇,有益又享受;第三,读书如交友,读马浩老师的书正如交了一位智慧又和蔼的朋友,不过瘾还可以去北大国发院听他的课,人生有如此师友,不亦快哉!

张春晏,《清华管理评论》高级编辑

编辑马浩老师的文章,与其说是工作,毋宁说是一场学习;阅读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学习,同时也是一种娱乐与享受。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与管理界初学者甚至业余读者,阅读马浩老师的作品,从来不会遭遇从常识到专业知识的演进障碍,因为他总能通过基本的逻辑与常识勾连,演绎最专业的结论推导,正如一位高明的建筑师,总能用最普通的一砖一木,搭建起结构精妙的亭台楼阁。同时,在欣赏“马大师”的这些杰作时,我们不仅仅能感受到理性的思辨,同时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张扬。正如我们在流连于那些建筑大师的作品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建筑理性,还有他们内心思想与激情的释放。

鲍迪克,《北大商业评论》首席编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