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独自观看
分类
作者 刘苇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苇是谁?我不知道,只因为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然他怎么把自己的一部书叫《此生是我吗》。但是我知道,他在类似逍遥游的一生中,热爱阅读,还会跟你谈论文学、音乐、绘画、电影……视角不同一般。这使我自信谁读了他的作品,都会欣赏与喜爱这个心灵上的波西米亚人。

《独自观看》是刘苇最后一本文集。

内容推荐

《独自观看》是刘苇最后一本文集,乃其本人在生前精心编定,分上下两辑,上辑“视觉盛宴”,为艺术评论,下辑“文字传奇”,为文学评论。这本书展现了他在广播节目中不可能展现的一面:对绘画的理解、断想和分析。同时,与第一本《四月的奥德赛》相同,诗与诗人再次回归视野。

目录

视觉盛宴

 玛丽·洛朗桑:巴黎的玫瑰

 宝拉·瑞戈:伦敦的罂粟花

 瓦奈萨:岛屿上的柠檬树

 巴尔蒂斯:时间中的制谜者

 马克·罗斯科:超乎寻常的至简与至圣

 马格里特:画家中的哲思者

 德尔沃:月魂的吟唱者

 莫里斯:设计先行者

 色彩中的抽象世界——康定斯基《论艺术中的精神》

 蜡像的悖论及其他

文字传奇

 特朗斯特罗姆:诗之弥散的世界

 纳博科夫:命运与异乡客

 福斯特与毛姆:看得见风景,没有房间

 蒙田:“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

 加缪:“一个人始终是自己真理的猎物”

 孙甘露:“你所在的地方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

 跋:书如其人,人如其书/叶沙

试读章节

玛丽·洛朗桑:巴黎的玫瑰

宛如出于一种共谋,在艺术史专著中,女性艺术家的地位从未予以充分的确认。一种令人困惑的沉默现象始终笼罩在那些卷帙浩繁的书中。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出于某种疏忽,撰述者像是被奇特的观念所束缚从而盲视她们的存在。真相绝非如人们想象那样:女性艺术家寥若晨星;也非纯然编撰者出于男性偏见与误解。其背后更深刻的原因似乎是审美观念在确立之初就将女性柔婉情愫排斥在美学领域之外。翻开黑格尔的《美学》即可窥见一斑,统治其中被宣扬为正统的审美观是:理念、崇高和神性。虽然,二十世纪晚期掀起的“后现代”艺术打破了黑格尔的美学理念;同时,也在这股纷杂无序的运动中涌现出了各种艺术的新观念、新样式,女性艺术家的地位也得到相应的改观。但从整体看,她们仍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有理由将艺术史中被湮没的那些优秀女性艺术家挑选出来,展示她们非同凡响的作品,丰富和补充人类艺术遗嘱中被遗漏的那一部分。

玛丽·洛朗桑(Marie Laurencin,1883—1956)是巴黎艺术界的一朵耀眼的玫瑰。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她是野兽派和立体派中的一员。年轻时代与聚集在巴黎的落魄画家、诗人们交往密切,诸如马蒂斯、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等,并深受他们的影响。但玛丽·洛朗桑又是一位独特的艺术家,她在巴黎那风云变幻的艺术天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学视域。经过不断的探索,她的作品逐渐摆脱了早期立体主义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那种在艳丽妩媚的色彩中透露着的淡雅高贵的气质和仿佛被蒙上一层神秘薄纱似的极富抒情韵味的标记。

她的自我独立性使其作品超越了那个时代的限制,并且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具有女性特点的抒情风格,她在画作中找到了一条明亮轻柔、极富敏感和灵气的特征之路,充分体现了她作为画家而显现出来的那个具有前瞻性和被赋予了直觉激情的女性的魅力,表明了她是一位独具明慧心灵光芒的人,并能将这一内心光辉隐藏在经过审慎选择的色彩暗示里,将宁静与深邃隐约地流泻在一种被装饰化了的纯美的氛围中。

玛丽·洛朗桑1883年10月31日出生于巴黎,她是私生女,从小由母亲单独抚养,直到她二十二岁时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那时她父亲已去世八年。她虽然天资聪颖,但家境一直很贫寒,十九岁时她在一家工厂学习瓷器绘画,一年后入艺术学院,之后在同学介绍下她加入了一个为贫困和流亡艺术家服务的机构,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富有才华的艺术家。

1907年在巴黎的画展上她与毕加索及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波利奈尔相识。之后和阿波利奈尔同居。在他们这份浪漫的情人关系中,双方都给对方带来了艺术上的启迪。阿波利奈尔也是私生子。他俩共同的经历促使他们走到一起,却也在他们情感成分中共同具有脆弱性、敏感性,以及对艺术漫无边际的好奇心。对孤独与失落的深刻体验促使他们走向了创作。

阿波利奈尔极有天分,对美非常敏感,他是自波德莱尔开创的新诗运动以来极富才华的继承者之一,同时他对造型艺术的持久兴趣和对形状、色彩的天生感受力,以及加上诗人禀赋,造成他能较别人更快地对新艺术价值作出判断。他当时撰写的富有洞察力的艺术评论,对刚刚出现的野兽派和立体派艺术进行推介,使马蒂斯、毕加索等画家名噪一时。阿波利奈尔为人温和、善良与真诚,他虽然是诗人,但与许多艺术上有共同追求的画家是朋友,他在诗人和画家这两个圈子里像一座桥梁似的将整个巴黎艺术界中出色的艺术家联结起来,不自觉地推动了巴黎艺术走向欧洲。之后他对夏加尔(《向阿波利奈尔致敬》是夏加尔早期杰作之一)、杜桑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至不少国外艺术家初到巴黎时都会去拜访他。

从1907年到1913年玛丽·洛朗桑和阿波利奈尔保持着六年情人关系,这是一段美好的日子。人的生命有时是很奇妙的,我们不知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哪一段旅程是最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我们事先无法知道,只有在生命最后时刻才会有所了解。

1908年她的画作《一群艺术家》在阿波利奈尔的朋友帮助下第一次被出售。作品主要刻画了她和阿波利奈尔、毕加索和他的情人费尔南特的肖像。画作表达了这一时期玛丽·洛朗桑的生活和内心重心,即对艺术追求的无限渴望。这一次作品的出售对玛丽·洛朗桑非常重要,不仅确立了她在巴黎艺术圈中的画家地位,也使她立下了终身从事艺术创作的决心。但她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摆脱立体主义的影响。之后她又不断创作了各种版本的《一群艺术家》,这些作品包括那一时期经常出现在她生活周围的阿波利奈尔的朋友,其中有不少诗人。P8-10

后记

跋:书如其人,人如其书

认识刘苇,在一九九七年,至他二○一三年离去,我们一起度过了十七年美好的时光。我们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商议由谁来写这本书的后记时,大家不约而同,都说自己能力不够,也包括我。日子尚浅,我们远没有到可以平静面对的时候。同时,我们盼望着他的新书早日问世,书中对于前后事宜又最好有个交代。最后,大家推举我来执笔。面对素白稿纸,尚未想出眉目,我已泫然。日复一日,我拿起笔又放下,全无进展,能做的只有静候笔端流淌出些许无法整理的过往岁月,既无法写出他为人的精彩,更无法说明他学养之渊深。

关于刘苇,我想说的只有一句话:书如其人,人如其书。

刘苇目前留给我们的书共有五本,除了《蒙田哲言录》是应邀编著的之外,其余四本都是他自己的散文、随笔。当年他在杂志上设有专栏,写了很多文章,却并没有考虑结集出版。二○○八年,自由阅读丛书前来约稿,因为马振骋老师竭力劝说,他才编辑完成了第一本书《四月的奥德赛》。全书分作三辑,内容大略可分为读书、读人、读诗。第一辑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与我们在电台共同主持的节目《子夜书社》的选篇基本吻合,不妨看作节目的延伸。然而节目只是冰山一角,书中更多内容却关乎生活,经由作者辑成的、艺术化的生活。刘苇曾说:“我的祖国是《庄子》,随身携带,不在乎国境线在哪儿”,对他来说生活并不在别处,向往之路就是脚下之路,幸福不仅可以追求,也可以沉浸其中,读书、读人、读诗就是他的生活,用文字记录下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只是因为他热爱他的人生。

他受法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每月为学员分析介绍一至二部法国电影,于是很自然的,从中提炼了第二本书《影像的行板》。刘苇说:“我只看两种电影,好的电影,和好看的电影。”就这本书而言,我比读者幸运,书中只收录好的电影,生活中我们还分享交流那些好看的烂片,说到兴奋处,我请他到节目里来说说那些烂片。他答应了。在节目中,那些烂片却突然显得有趣而别致,何烂之有?

马振骋老师翻译《蒙田随笔》,刘苇鞍前马后地出力,帮助完成了好多琐碎事务。刘苇似乎天生有讲述的能力,他写的书评,马老师看了深以为然,力排众议用作全书的《序》。后来出版社希望更多的读者能有机会亲近这部巨著,须要摘录选编一本简明扼要的小册子,刘苇成了编选此书的不二人选。通过此书,刘苇也完成了他对心仪的哲人的致敬,此《蒙田哲言录》的由来。

书有书的命运,事后看来,好像天意的安排。

《独自观看》完成最终的修订,交付出版社一年之久,因为人事变动等种种莫名的原因一直被搁置。刘苇住院之前,把电脑里留存的其余文稿托付给了好友、著名出版人段晓梅,请她自由处置,仅仅一月之后,他即与世长辞。段晓梅伤心之余向友人谈及此事,被有心的编辑……

刘苇曾告诉段晓梅,他将写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个少年,暗恋着一位邻居姐姐,因为她和其他所有人都不同,别有一种沉静娴雅。周围的人对她颇多议论,她的内心世界和周遭的环境隐隐互动,更宏大的背景正悄然展开……天不假年,这本小说我们终是无缘得见了。

想起刘苇的好友马休的诗《无题》:

“往哪儿走都是一样的吧!”

这已经是一个没有目标的年龄了。

这样子一边走一边想,

衣服的下摆却被路边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勾住了。

梦想在六十岁的时候,吐纳复归中正,

重新在南窗下磨墨,

临药王碑,一点一划

吃到宣纸的里面去,而边缘

稍稍化开,

像半醒的春水浅浅地舔上湖岸,又马上

退回去

原来的地方在哪呢?

原来的地方早已不在了。

十九年前,春天,子夜书社活动现场,编辑兴奋地告诉我:“那个人来了——好像是个艺术家!”他款步向前,握住我的手温暖而有力:“你好,我是刘苇。”

时至今日,刘苇已成为传奇,我们这些人多么有幸,居然也曾因为他而跻身传奇之中。眼下长冬,刘啊,朋友送给我上好的红茶,来来,我给你斟上。

叶沙

2016年2月20日初稿

2016年4月18日再改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诗人、一个爱智者、一个真正的朋友。

——孙甘露

刘苇是谁?我不知道,只因为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然他怎么把自己的一部书叫《此生是我吗》。但是我知道,他在类似逍遥游的一生中,热爱阅读,还会跟你谈论文学、音乐、绘画、电影……视角不同一般。这使我相信谁读了他的作品,都会欣赏与喜爱这个心灵上的波西米亚人。

——马振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7: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