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常不愿意谈生死问题,觉得不吉利,可是难道我们的内心就不考虑生死问题吗?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可是不知“死”,便难以明白“生”的可贵,难以策发起勇猛精进之心!人在大病初愈之后,格外地珍惜生命,每天过得都充满着欢喜与感恩,因为他体验过了死的临近。
真正通达了生死问题,才能够看破眼前的种种迷雾,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人生状态。把眼前的种种挫折困难,和生死问题一比较,自然而然地看淡看破,恢复轻松安宁的心。
通达了生死问题,便体会到了生命来之不易,怎能碌碌无为,醉生梦死?在洒脱之中,勇猛地向着最高人生理想迈进,成就一番辉煌的人生。正如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本书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探讨,启发读者的智慧,令读者达到既自由洒脱又勇猛精进的人生状态。
一个个令人欢笑深思的故事,引发人渐悟生死之道理,而后觉察到生命的宝贵,不由得发奋图强。当今风气奢华,人心浮躁不安,唯有勇猛精进,才能摈除外部诱惑,成就一番事业。
生死问题明了后,人与生俱来的智慧便显现出来了,再来面对纷繁世间,我们就会游刃有余,进退有度,渐渐就能体悟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幽雅。
智慧有了,自然内心安定,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足以担当大任,“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通达了生死问题,内心会自发地奉持戒律,因为他知道了那些戒律,不是在限制自己,而是在保护自己,使自己的人生避免误入歧途。
“五福齐全”里的“好德、善终”,也会因为拥有了通达生死的智慧,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求自至。
总之,这是一本令我们大开智慧的好书!何不来翻阅?
佛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缘聚则生,缘尽则灭,处于不断的迁流转变中,没有恒常的定性。
“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这是一般人对无常的感叹。其实,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缘聚散,它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不但有情世间的众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人世间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人的心念有生、住、异、灭的变化,自然界的时序更是春、夏、秋、冬,或冷、暖、寒、暑更替不已。也就是说,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世间一切万法无一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说“无常”。
有一段时间,黄先生心情特别郁闷。年底,一向工作业绩不俗的他,却因为不小心得罪了某位领导,被单位外派到了南方的一个分公司。到了南方之后,母亲却因为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身在南方的他得到消息后连夜搭乘飞机,却还是没能来得及见上母亲最后一面。黄先生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而备受打击,变得终日沉默寡语,意志消沉。与此同时,由于与妻子两地分居,加上黄先生终日沉溺在自己没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深深悔恨中,黄先生对妻子的关爱也越来越少,使得妻子感到自己备受冷落。夫妻之间的感情于是也变得越来越冷淡,关系也出现了危机。
这段时间,黃先生总是不住地埋怨:为什么我自己这么倒霉?事业、家庭,所有不顺心的事情偏偏都往自己头上这么砸来?一年以前,自己在单位里面还是春风得意,家庭也是温馨和睦,自己是周围所有朋友们都羡慕的对象,而在一年之后,自己怎么会落得如此局面?
黄先生决定自己跑到山里面呆一段时间,散散心。恰好在山里,他遇到一位僧人。于是他把自己满腹心事都向这位僧人诉说了。
这位僧人听了他的埋怨之后,微笑着对他说:诸行无常。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好就会有坏,有生命就会有死亡,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变化是宇宙的真理。人们之所以会去追求不死长生、出离痛苦,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
这位僧人的话听起来很平实,但是却深深地震撼着黄先生的内心。僧人说:当初佛陀因为感悟人生无常,于是舍弃荣华,出家修道。成道之后,也以苦、空、无常的人生真相来开示众生,所以原始佛教教团的成立,可以说是源于佛陀对诸行无常的体悟。
听了僧人一席话之后,黄先生顿时有种看开一切的感觉。人世间常常会遇到很多突如其来的变故,关键是你要有一颗平常心,看开一切,心里的负担就会减轻不少。
黄先生回到了单位,把之前的那些埋怨全部抛弃掉,以一颗平常的心看待所遇到的全部挫折,重新用心对待工作,受到了上级的认可。半年之后,黄先生因为工作业绩突出,重新被调回了公司的总部,并得到了提升。重新和妻子团聚之后,黄先生对妻子格外地珍惜,夫妻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融洽,黄先生终于走出了那段郁闷的时光。
这就是佛家的无常心。在佛家看来,无常依其变化的速度,分为“念念无常”与“一期无常”两种。在世间所有事物中,变化速度最快的,莫过于人们的心念,心念的生灭,刹那不住,比闪电还要迅速,因此(宝雨经>形容,心念如流水,生灭不暂滞;如电,刹那不停。
除了心念是“念念无常”之外,其实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异灭、世界的成住坏空等,莫不是由刹那刹那的渐变,累积成一期的突变。因此,世间一切现象,乃至万事万物,可以说都只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因为不论精神、物质,凡一切现象无一不刹那生灭变化,而且是不断的变化,因此无常是世间实相,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无常故苦,却最实在。
一天夜里,在一座寺庙中,有两位法师:智远和云飞。
夜很静,一闪一闪的烛光,映红了智远的半个脸颊。望着烛光,智远不禁想起了往事……
想当初,自己和婷青梅竹马,她家在村东,自己家在村西,两人从小就时常在一起玩耍。有一次,为了和别的孩子争抢一个苹果,自己和婷双双出手,结果把那个孩子打得鼻孔出血。想到这儿,智远不禁笑出了声。
童年时的恶作剧虽然至今仍让自己负有一丝歉疚,和婷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却深深地留在了记忆之中,怎么也挥不去。后来,婷的父母因为贪财而将女儿远嫁他乡。临走时,婷与自己抱头痛哭,婷说:“今世为了父母和兄弟姐妹不能嫁给你了,来世一定要嫁给你。”智远明白,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他决定削发出家。
旁边,云飞正一手拈针一手抓鞋,用心地纳着鞋底。
智远用低沉的声音问道:“你在于什么?”
云飞一针刺穿鞋底,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在用即将败坏的东西,补救已经败坏的东西。”
智远不禁身子一震:是啊,现实中还有什么是不能败坏的呢?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终将过去,唯有这颗禅心,将在天地中永存,直到永远,永远……
智远闭上了眼睛,过去的一切在眼前慢慢消失,一滴眼泪滑出了他的眼睛。
世事没有恒常永久的,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就算你真的能跟一个人白头到老,最终还是有告别的那一刻。爱,真的像流星。其实,不必企求爱到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一般的境地,只要抱着“就算分开,重逢时依然无愧”的心情,这样的爱,还是如流星般璀璨。“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当一份爱逝去后,也能用宽容的心记取过往的美好,让真爱成为永恒的珍藏。
世间无常故苦。顺遂变成困逆固然是无常,祸厄转为幸福也是无常。因此,无常不是消极的,无常说明:好的会变坏,坏的也能转好。例如:贫穷的人,只要努力工作、经营,也有致富的可能;人事不和谐,只要肯与人为善,广结善缘,自能赢得友谊;做事遇到挫折,只要能够愈挫愈勇,逆境终将突破。无常对人生具有积极的激励意义,因为世事无常,才能使我们脱离不如意的现状;因为世事无常,所以得以体会法性的真实平等;因为世事无常,所以不会为神权邪说所迷惑。尤其,修学佛法的人因为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无常观,所以容易生起出离心,精进不懈,趣入佛道。
《大般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说明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因此,唯有超脱此生灭的世界,才可达到寂静的境域。也就是说,一切有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所以无常、无我,所以能实现涅槃,这就是”三法印”的思想根据,也是佛教的根本教义。
P3-6
禅是一种智慧,是生活中就能够感悟到的,在这个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难以用外在的形式抚慰自己的内心,需要智慧和精神来鼓励自己。很多人不知道智慧到底是什么,更不知道禅是什么,有时只是感觉自己非常的聪明。佛门有句话讲:“看清别人是聪明,看清自己才是大智慧。”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智慧。
说起禅,我们可以想到的是佛教,禅宗是佛教诸多宗派中成立比较早的宗派之一,发源地是如今的河南嵩山少林寺,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是少林寺的开山宗师,少林寺也因此而成为禅宗的祖庭,闻名于世。古往今来,禅是佛教僧侣修行的方式之一,通常是坐禅、行禅,以这样的修行明心见性,也就是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悟得佛法真谛,最后成佛作祖。在这其中禅宗又分为“南禅、北禅”,“顿悟、渐悟”,南禅有慧能法师,北禅有神秀法师,在当时并称禅宗大德。神秀法师曾经为武则天选说佛法,深得帝王器重,封为国师。慧能法师则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神秀法师和慧能法师都各有自己的智慧所在。
佛教的文化源流犹如长江之水,川流不息。从释迦牟尼佛到达摩大师等祖师大德,都靠着一种智慧,传承着佛文化,渡化芸芸众生。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但是想要获得这样的智慧也不是难事,我们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良好的人生观,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从生活中体会,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就是告诉我们佛教的智慧就在你我的身边,只有把握当下,才能获得这种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展望美好的未来。
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心中的许多压力都无法释放,内心变得惆怅、空虚,虽然一部分人选择了宗教信仰,可这并没有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因为他们缺少的不是单纯的信仰,而是禅的智慧和洒脱,《生死禅书》一书,从佛教的基本法理,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由浅入深,无处不在彰显禅的智慧。究竟什么是禅?禅的智慧又在哪里?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本书的深处,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智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点燃每个人心中的智慧之灯。
应《生死禅书》一书作者邀请,特为此书作序,鄙人非常惭愧,佛学浅薄,愿做点灯之人,抛砖引玉,把这本通俗易懂、充满着禅的智慧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分享这份喜悦,化烦恼为菩提,开启人生的智慧之门。
2007年11月于北京清莲精舍释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