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有15%~20%的步兵愿意扣动扳机;在朝鲜半岛,这一数字为50%;在越南战场,这一数字超过了90%。
美国西点学校、空军高级士官学院和其他众多军校将格罗斯曼编著、大同、徐娟编译的《战争中的士兵心理》列为学员必读书。
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将本书列为指挥官必读书。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联帮调查局学院、麻醉品管制局学院及其他机构将本书列为执法人员的必读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争中的士兵心理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 | (美)格罗斯曼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有15%~20%的步兵愿意扣动扳机;在朝鲜半岛,这一数字为50%;在越南战场,这一数字超过了90%。 美国西点学校、空军高级士官学院和其他众多军校将格罗斯曼编著、大同、徐娟编译的《战争中的士兵心理》列为学员必读书。 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将本书列为指挥官必读书。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联帮调查局学院、麻醉品管制局学院及其他机构将本书列为执法人员的必读书。 内容推荐 格罗斯曼编著、大同、徐娟编译的《战争中的士兵心理》主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了西方战争中杀戮行为的心理社会过程和代价,内容涉及: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杀死同类的强大心理抵抗,以及伴随着若干世纪的军队发展而来的克服这种心理抵抗的内在机制;战争中的暴行,以及这些暴行对于军队战斗力的两面性效应;杀戮者的主观感受,战场杀戮后的各个心理反应阶段,以及所付出的心理代价;越战对于美军士兵的心理创伤以及美国社会所付出的的相应代价:当今媒体和电子游戏中泛滥的暴力元素对未成年人的严重负面影响。 目录 目录 致谢 修订版序 引言 第一编 杀戮与抗拒:一无所知的领域 第1章 战斗或逃跑,威吓或投降 第2章 历史上的“哑火”士兵 第3章 为什么下不了手? 第4章 抗拒的本质与起源 第二编 杀戮与战斗创伤:战斗中的精神减员 第5章 精神减员的本质:战争的心理代价 第6章 言必称恐惧 第7章 耗竭的影响 第8章 愧疚的泥潭 第9章 仇恨的阴云 第10章 承受力之井 第1l章 杀戮的重负 第12章 盲人与大象 第三编 杀戮与物理距离:从远处看,你不像自己人 第13章 距离:质的不同 第14章 超远距离攻击与远距离攻击:无须忏悔 第15章 中距离攻击与手雷攻击:“你无法确定那是你干的” 第16章 近距离攻击:“我知道,我得亲手杀了他” 第17章 白刃攻击:“亲密的残暴” 第18章 徒手攻击 第19章 性爱维度上的杀戮:“原始的攻击欲、释放和高潮” 第四编 解剖杀戮: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第20章 对权威的需求:米尔格拉姆的启示 第21章 群体脱罪:“个体不是杀戮者,群体才是” 第22章 情感距离:“对我来说,他们连畜生都不如” 第23章 受害者的特征:重要性与利害权衡 第24章 杀戮者的个体素质:复仇者、条件反射与2%的嗜杀者 第25章 综合考虑所有因素:杀戮公式 第五编 杀戮与残暴:“既没有尊敬,也不讲美德。” 第26章 不同程度的残暴 第27章 残暴背后的邪恶力量 第28章 残暴的陷阱 第29章 一项有关残暴的个案分析 第30章 最大的陷阱:一生的重负 第六编 杀戮的情绪反应阶段 第31章 杀戮有什么感觉? 第32章 杀戮反应阶段模型的应用 第七编 越战中的杀戮:我们对士兵都做了些什么 第33章 脱敏与条件反射:克服对杀戮的抗拒 第34章 我们对士兵做了什么?杀戮的合理化与越战 第35章 越战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杀戮的代价 第36章 人类的承受极限与越战的教训 第八编 美国社会中的杀戮:我们在对孩子做什么 第37章 暴力病毒 第38章 电影中的脱敏和巴甫洛夫的狗 第39章 电子游戏室里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白鼠 第40章 媒体提供的社会学习与示范效应 第41章 让美国重新敏感化 试读章节 第1章 战斗或逃跑,威吓或投降 如果发生冲突,要么战斗,要么逃跑。这种二选一的观念已经深植于我们的文化,而我们的教育机构也没有对此提出质疑。传统的美国军事政策更是把这一点奉若圭臬。 ——《迤寻勇士精神》(In Search of the Warrior Spirit) 我们之所以会对战争心理形成错误认知,根源之一在于我们不该把“战斗或逃跑”这一模式运用在战场的压力环境下。这一模式认为,在危险面前,受到威胁的生物会启动一系列生理和心理过程,来使自身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种战斗或逃跑的二分法是生物在危险情境下的常见反应模式,但这种危险并不包含来自同类的威胁。研究生物在同类威胁下的反应就会发现,生物可能做出的选择又多了两种——威吓或投降。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运用这种动物对同类的反应模式来研究人类战争。 在冲突中,同一物种相遇,往往首先考虑逃跑或威吓。如果遭受同类威胁的狒狒或公鸡选择威吓,它们就不会立即展开进攻。于是,相持的双方只是本能地摆出一系列威吓姿态。这种架势尽管可怕,却往往不会伤害对方。它们只是通过这种行为(包括声音)来让对方相信,自己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在对峙当中,如果一方没能让对方相信这一点,那么它接下来就会选择战斗、逃跑或投降。如果选择战斗,那么结果往往也不会造成某一方死亡。康拉德·洛伦茨指出,水虎鱼和响尾蛇会用嘴咬同类之外的任何生物,但是在同类之间的战斗中,水虎鱼则只是用尾巴互相拍击,响尾蛇也只是缠在一起而已。通常,当这种高度克制的非致命攻击进行到某一阶段,其中的一方就会被另一方的凶猛和力量所折服。这时,败下阵来的一方就只能选择投降或逃跑。在此二者当中,投降是极为常见的选择。选择投降的一方通常会做出求饶的动作,把容易受伤的重要部位暴露给对方。因为它本能地知道,只要自己投降,对方就不会进一步伤害或杀害它。威吓、非致命攻击和投降对物种的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些行为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死亡,以保证年轻的雄性动物在与强壮同类的打斗中存活下来。一旦无法在争斗中占据上风,它就可以选择投降。这样一来,它就可以继续存活、交配、繁衍后代、传递基因。 与真正的暴力相比,威吓完全是另一回事。牛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彼得·马什认为,在纽约街头帮派之间,在“所谓的原始部落”之间,在全世界几乎所有文化当中,威吓和真正的暴力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所有这些帮派、部落和文化都包含了相同的“攻击模式”,也都包含威吓、非致命攻击和投降这些“精心编排、高度仪式化”的模式。这些仪式抑制了暴力,只把它限定在相对无害的威吓和“作秀”上,结果创造出了“完美的暴力幻象”。是的,这种威吓确实是一种攻击,一种较量,但从实际效果看,它只表现出了“极低水平”的暴力。 格温·戴尔总结道,“除去偶尔有几个精神病患者确实想把人劈成两半之外”,其余大多数人只想“审时度势,吓唬一番,见好就收,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与和平时期的情况相同,在历史上无数次近距离战斗中,青年人(参加战斗的一般都是青年或成年男性)都会尽可能地避免杀死敌人。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在帮派争斗中,威吓是永远的主题。 下面这段话出自帕迪·格里菲思所著《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战斗策略》(Battle Tactics of the Civil War)。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茂盛的丛林里,言语的威吓是多么有效: 由于看不到喊叫的人,因此只要声音足够响亮,一个连就能让敌军误认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团。过后,士兵都会津津乐道他们“吓”跑了多少敌人。 在此种情形中,我们见到了威吓发挥的巨大作用,能使敌军不战而逃。 我们应当把威吓和投降这两种选择加入应对攻击的“战斗或逃跑”这一标准反应模式,因为这样才能解释战场上发生的很多现象。当人受到惊吓,实际上已经不能继续用前脑(人类的思维)思考,而是用中脑(人类脑中与动物脑没有本质差异的一部分)。而对动物来说,最终的胜者正是叫声更响亮、模样更凶狠的一方。 古希腊和古罗马士兵之所以要戴装饰着羽毛的头盔,目的也是为了威吓。这种头盔能让士兵显得更高大、更勇猛,而闪闪发光的铠甲也能让人显得更强壮、更机敏。这一类的羽饰也存在于拿破仑一世时期。那时的士兵穿着鲜艳的军服,戴着高耸的、并不舒适的平顶桶状军帽,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高大、更勇猛。 同样地,两头野兽在对峙中的嘶吼也存在于人类的战争中。数个世纪以来,士兵在战场上的喊杀声不知让多少敌人胆寒。有组成密集方阵的古希腊士兵所喊的口号,有俄罗斯步兵口中的“乌啦!”,有苏格兰军队的风笛声,还有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联盟士兵的呐喊。在真正的身体接触之前,士兵们都本能地想尽一切办法通过非暴力手段来震慑对手。同时,这样做也能达到互相鼓励、增强信心的作用,还能有效抵御和淹没敌方的喊杀声。 与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情形相似,根据《军史丛书》(Army Historical Series)的记述,在朝鲜战争时期,法国军队在防守砥平里(Chipyong-Ni)的战斗中,也运用了同样的策略: 法军占据着一座小山。小山前一两百米处是敌军阵地。突然,口哨声和军号声齐响,敌军提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发起了进攻。听到敌军冲锋的声音后,法军士兵立即开动了手摇警笛,一小队士兵也随即冲了出去。他们一边大喊,一边向前方和侧方投掷手雷。就在两军士兵相距不到20米远的时候,敌军突然掉头跑了回去。从进攻到撤退,整个过程还不到一分钟。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见到,通过威吓,一小队士兵就足以让人数占优的敌军在匆忙中做出逃跑的选择。P30-32 序言 战争一直令我着迷,但我关心的并不是伟大将领的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我注重战争的现实与真实的杀戮。比起奥斯特利茨战役和博罗季诺战役的排兵布阵,我更想知道,军人以怎样的方式,并在怎样的情感影响下,才会互相残杀。 ——列夫·托尔斯泰 在我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当中,很多学养深厚的同侪和前辈都为我提供了帮助。我要在这里衷心地感谢他们。 感谢我的妻子珍妮,她贤惠,无比耐心,始终坚定地支持我;感谢我的母亲萨莉·格罗斯曼;还要感谢我的父亲兼合作者杜安·格罗斯曼,正是他投入大量时间,帮助我进行研究、明确概念,这本书才得以出版。 感谢简·坎普为这本书的终稿劳心费神,并帮我取得了引文的授权。 感谢鲍勃·伦哈德少校、里奇·胡克上尉、鲍勃·哈里斯中校、杜安‘特韦少校,以及由哈罗德·蒂勒和易兰图·维奥瓦伊德组成的永不服输的团队。他们是我的伙伴、朋友和同志,信任着我,不仅耐心对待并不完善的初稿,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协助并支持我完成了这本书。 感谢我的经纪人理查德·柯蒂斯,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并且耐心地等待了很久,让我把这部作品完成。感谢利特尔与布朗出版社的编辑罗格·唐纳德和杰夫·克洛斯科,他们对这本书充满信心,付出了漫长而艰苦的努力,帮助我将这本书创作成专业著作。 为创作本书,我有幸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学者一起合作,在此感谢杰克·比奇上校、约翰·瓦滕多尔夫上校、约瑟·皮卡尔中校和PLl00委员会的所有同仁。感谢西点军校部分学员志愿利用暑期进行采访,验证本书提出的理论。 感谢坎伯里英国陆军参谋学院的学员们,他们陪我度过了我这一生中最美好、最受启发的一段时间。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很多优秀军人影响我、教导我,与我成为朋友,指点我并耐心地与我分享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他们是一级军士长唐纳德·温格罗夫、三级军士长卡梅尔·桑切斯、格雷格·帕利耶中尉、伊万·米德尔米斯上尉、杰夫·罗克少校、艾德·张伯伦中校、里克·埃弗里特中校、乔治·费舍尔上校、威廉·H.哈里森少将……还有很多人,不在此一一赘述。感谢骑兵队员吉姆·博伊尔,他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真正的兄弟。上述大多数人现在都已晋级,上面提到的军衔只是在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所属的级别。 感谢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约翰·沃菲尔德博士和菲利普·鲍威尔博士,他们慷慨地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帮助我,并且信任我,让我实践自己的想法。感谢佐治亚州哥伦布市哥伦布学院的约翰·卢波博士和休·罗杰斯博士,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我才爱上了历史。 很多优秀图书让我受益良多,我要特别感谢它们的作者:帕迪‘格里菲思、格温·戴尔、约翰·基根、理查德·加布里埃尔和理查德·霍姆斯。帕迪·格里菲思是我在英国时的良师益友和亲密伙伴。他与理查德’霍姆斯、约翰·基根都是这一领域内的世界级学者。我尤其要说明的是,如果没有理查德·霍姆斯在他的著作((战争行动》(Acts of war)中阐述的深刻见解和个人经历记述,我创作本书就要困难得多。霍姆斯的这一旷世巨作为一代又一代研究军事心理学的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在与他的通信中,我确定,他不仅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也是一流的军人学者。 我还要提到的是,对于我的研究而言,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同寻常的个人经历讲述资料来自于《雇佣兵》(Soldier ofFortune)杂志。越南战争的老兵遭受心理创伤,回到美国后饱受唾弃和侮辱,这并非虚构;而鲍勃.格林在他的著作《越战归来))(Homecoming)里按时间顺序记述了数千个这样的真实案例。在这种充满批评和责难的社会环境中,很多越战老兵感到,只有一份全国性媒体能使他们在同情、无偏见的氛围中述说过往的经历,以此来达到某种程度的解脱,它就是《雇佣兵》杂志。有些人对本题材存在偏见,不假思索就认定这方面的任何内容只不过体现出了愚蠢的大男子主义,那么,我建议他们先去看看那份杂志中的个人经历叙述。我要特别感谢哈里斯上校为我推荐这些新奇的材料,并且把他个人收藏的该杂志供我借阅。我还要感谢《雇佣兵》杂志的退役上校亚历克斯·麦科尔同意我们引用杂志中的内容。得知现今依然存在着如此平易近人的军官,真令人备感欣慰。他一言九鼎,只此一点,就足以让他受人敬重。 感谢接受我领导和培训的年轻勇士们。他们是西点军校学员、后备军官训练团学员、陆军士兵、海军陆战队员和警官。我很荣幸能够成为他们的老师,引导他们成为英勇的战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感谢将面临杀戮时所产生的反应记录下来的老兵们,以及所有愿意接受我采访的人。感谢里奇、蒂姆、布鲁斯、戴夫、“中士”(阿尔夫),感谢牧羊犬委员会和其他一百多位跟我分享隐密经历的人。感谢他们的妻子;丈夫们抽泣着讲述埋藏在心中多年的往事,而妻子们坐在他们旁边,给予他们抚慰。感谢布伦达、娜恩洛兰等数十位接受我采访的人。我向他们保证,不会提及他们的名字,以此回报他们向我道出那些不为人知的想法。可他们给予我的帮助,是我永远都报答不了的。 对于所有这些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我在此向你们道一声感谢。我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过,我在这个令人敬畏的高度所创作出的内容完全由我个人负责。因此,本书涉及的观点并不代表美国国防部及其分支机构、美国西点军校或阿肯色州立大学的立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