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社会的体温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林德荣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回不去的故乡

这个春节来得有点迟。腊月二十八九,小区的杜鹃花就开了,长在墙角的红花酢浆草也在阳光下热烈开放,煞是美丽。

今年的春节之所以迟,原因是今年农历闰九月,多了一个月,全年有十三个月,导致正月延迟。但植物就不管那么多了,依然追随内心,如约绽放美丽。我家种的几盆春兰,平时默默无闻,临近春节的几天,纷纷抽枝,绿色的花朵节节开放。

植物最能感知春天的信息,它们听从春天的召唤。

一草一木,它们的内心都有一个春天。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故乡。

大年初二一早,我坐上一个老乡的车急急往500公里开外的家乡赶。

春节前,与朋友约好年初二回乡,看看亲人,会会老友,是一场轻松的回乡之旅。初一晚上,表姐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大姑走了。大姑九十一岁,对于她的离去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很难过。我与表姐说,明天一早我就回来,争取能见大姑最后一面。如果路上不堵车,下午一点钟左右可以赶到。按他们那里风俗,二十四小时后是应该火化的。我和她商定,就等到下午三点吧。

大姑选择在年初一走,这个时间点对客家人有点尴尬。

客家人对春节极其重视,尤其是对年初一。初一是一年的“开门”,这天,客家人一般要选个时辰放爆竹,打开门,祈望新一年的吉祥顺利。吃完早餐,晚辈都要到同村的长辈家拜年,大家见面,互致祝福:“恭喜恭喜!过了新年身体健康,全家福禄!”

清康熙年间老乡林宝树著的通俗启蒙读物《一年使用杂字》在中国客家地区流传甚广,这本书的开头就是“年初一,早开门,放爆竹,喜气新”。这本书民间俗称为《年初一》,我小的时候也能背一点。这是一本伟大的书。像我的家乡,福建省武平县这样的客家地区,在古时农耕社会,识字的人不多。林宝树,这位辞官回乡的举人,把客家传统风俗、婚嫁丧葬、红白喜事、季节农事等,用客家方言写成朗朗上口的韵文。全书共四千八百字,其中收进适合农村应用的单字近三千个,通俗易懂。

小的时候,我记得一位邻居的奶奶在大年三十去世。守孝在身,他们家的人是不能去别人家拜年的。大年初一,见人就讲“恭喜”,显然在他们家不适合说这个话。拜年的人都绕道而走,不敢进他们家门。最要命的是,办丧事的时候,很多平时关系不错的亲戚朋友,因为这年要办嫁女儿、娶媳妇等喜事,也不敢参加。亲朋之间,如果长辈去世都不来送一下,是很失礼的事,搞得几家多年没有来往。对于我来说,死者为大,更何况她是我九十一岁的大姑。如果能赶上,一定要见这最后一面。  大姑其实是独生女,关于家史,二十多年前我听母亲讲过一些,七八年前听大姑讲过一些,初步有一些轮廓。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武平县的川坊村,与上杭县的寨背村交界。寨背村有一条大河,叫寨背溪,是汀江的一条支流。寨背溪的两岸,形成一个很大的集市,我们叫寨背圩。两县十几个村的人都赶赴这个圩市。早期是七天一圩,后来改成五天一圩。寨背圩是当地最重要的物流和信息流集散地,农民种的蔬菜、养的鸡鸭都挑到那里卖,远方亲戚之间的口信也在那里通过赶圩的人传送。小时候赴寨背圩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当年寨背圩的盛况至今还记忆犹新。听说现在已经式微了,而且凋零的不仅是圩市,寨背溪也成了一条小溪。

爷爷在寨背圩开了几间布店,当然是1949年前的事了。能在寨背圩开布店应该是当时的能人。我们几兄弟没见过爷爷,我母亲也没见过,因为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病死了。我只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大竹篓,里面装了许多花花绿绿的纸张,上面写着很古朴的毛笔字。后来经常和二哥聊起这件事,二哥知道那字是爷爷写的,他常感慨爷爷的字写得漂亮。没错,爷爷读过书,客家地区讲究耕读传家。临近寨背圩的地方有一座川坊村办的学校,叫培英小学,开办于民国初年,是武平县最早的学校之一。父亲也在那里读过书,小时候我玩的游戏,很多内容就有关于培英小学的。(P3-5)

书评(媒体评论)

林德荣是我的老乡,我们均受客家文化的润泽,故他对世事的诸多省悟与情思,我常有同感。其《社会的体温》一书,颇多细腻的生活记述和从小处入手的思想新见,虽多为短章,却视野广阔,情怀深沉,读之,一个心力健旺的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中生活、行动、思索、热爱,一目了然。文字的背后站着一个人,此之谓也。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序一

 巧合中的必然

序二

 大时代的理性言说

第一辑 乡愁

 回不去的故乡

 那一代人的信念

 顺德的细节

 活在舌上之城

 鱼生,一种别样的肉欲

第二辑 想到

 青春痘长在哪里不伤心?

 “克隆羊”及其他

 “批量生产”新娘子

 泰坦尼克号的舱位

 说“身份”

 “面子”问题

 换个视觉看服务

 好一盏便民灯

 真诚的微笑让城市变美

 自古驱民在信诚

 人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

第三辑 温度

 从马加爵说开去

 围剿果子狸

 如何做现代公民

 婆媳关系与社区风尚

 别对自己说“不可能”

 善待爱心

 给打工者一碗热汤

 他乡的孩子

 “工荒”难题

 择业岂止三百六十行

 处置流浪狗的启示

 “牛皮癣”之治

 停车问题

 环保意识和良好习惯

 大学与城市人文

 “神舟五号”有感

第四辑 情怀

 普通人·亲情·劳模

 把职业当事业

 出成绩与出人才

 饶才富的事迹感动中国

 周恩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

 女镇长的勇气

第五辑 政说

 莫做“政绩”的仆人

 新“桃园结义”

 李冰·都江堰·为官之道

 说“走读”

 防范用人风险

 谨防“病从妻入”

 最不值钱的“公款”

 另一种“污染”

第六辑 经观

 外企带来的文化冲击

 从土地资源到企业资源

 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关注

 顺德水牛奶如何突围

 降息与转变观念

 从资源角度看河涌

 消费文化

 消费的欲望

 消费的环境

 从生存到生活

 从生活到休闲

第七辑 文趣

 牛年说“牛”

 闲话婚礼

 春天的心情

 过年的味道

 六一儿童节怎样过?

 生活需要浪漫

 文化竞争力

 让文化成为生活方式

 民间文化的力量

第八辑 城思

 辐射力和凝聚力

 得唔得,唔得返顺德

 顺德情结

 高新产业和城市化

 城市化时代的生活革命

 小城的魅力

 大树底下的城市

 城市河流:从运输到休闲

 城市“以人为本”

 透明的城市

 网络化图书馆

序言

巧合中的必然

朱仲南

初识德荣是在2010年春天,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书《中国千亿大镇》,编辑专门给我写信推荐。当时我担任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经常会收到出版社的新书,但编辑专门写信给我推荐的还是不多。我看完书后,也回了一封信给出版社,对选题的独到性、作者眼光的敏锐性给予肯定。听说这本书的反响还不错,出版社加印了几次。

后来我到省委宣传部任职,巧合的是德荣也从佛山调来,就在我分管的部门工作,我对他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一天,我们谈完工作,他分手后又折回,手里拿了一本诗集《一个人的篝火》,说是二十年前的旧作。一看,乐了。一股清新味扑面而来,一阵清风吹拂。最近,德荣又带着一本书稿来找我,说要请我写序。一看,我又乐了,依然是清新质朴的文字,《社会的体温》的书名,与书中的文章十分契合,洋溢着对大地的挚爱,对社会的关切,对人生的思考。

人长期看公文,就像四川话说的:脑壳子都发麻了,有点“恼人”。但这些短文、短诗,很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我一看,就像上海话说的,带有“阿拉”的生活感受,侬也会有体会,这气息老香老香。广东人说的:几好睇(好看)。

我们过去有一种文风很耽误人,常去研究古代皇帝的御笔、批注,研究历代状元的文章,研究八股文的作法。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可取之处,有些也流传下来。这些,我们都理解,我们也略有涉猎。但是时间长了便会发现,这类东西除了工整、规矩、雅致之外,许多文章缺了一分生气,缺了一分憨厚,缺了一分纯净,缺了一分乡土味。

无论读德荣经济类的文章,还是读他的诗歌和散文、时评和杂文,都感到很自然、憨厚、纯净,正弥补了我们常感到的欠缺,并有一种生气。人们也许厌倦了那种刻板、公式化的生活。如果从诗歌的角度去看,那只是“活着”,并不是“生活”。而生活,应是多彩的,应是丰富的。这种人生,才会更贴地气,更有人气,于是带来正气。德荣同志正尝试这样做,而且做得很出色。

我喜欢以文会友,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交流,一种谈心,一种相互的悟道。常常在谈完工作之余,喜欢和德荣谈谈书谈谈人生。我经常提醒德荣不要停下手中的笔,我知道他经历丰富,在福建和广东的报社工作过很长时间,为多家报纸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主撰者,拥有新闻专业高级职称。另外,他的政务工作经验也很丰富,先后在县、市和省的宣传部门工作过,并曾担任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德荣的这本书也充分反映了其经历和阅历,书中的文章针对某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感而发,短小精悍。由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引发出去的思考,从渐悟到顿悟,从知道一点到知道更多。这类平凡中有机智的文笔相信读者会喜欢,这实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识”,我们常说的“哲学理念”。

一直以来,我工作生活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中,同事朋友中不少人喜品文、撰文,爱好干这活计;也有人喜欢阅读,喜欢鉴赏,并出自于真心。这是一道风景,是一件好事。这也十分巧合。

虽然德荣嘱我写序,但我说的更多的是他这个人。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在读一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作者这个人,我想也许会给读者诸君更有帮助。

2015年11月

内容推荐

林德荣著的《社会的体温》是一本有温度的作品,清明之下有着对于社会人生的挚爱和深情,客观之中亦不乏鲜明的爱憎,语言精简而灵动,像所有值得读的好书,遇见了,是缘。每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都有着许多的言说者,正是这些对所处时代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的人们,以他们的理性、智慧和思想深度,从不同角度着眼,发出了客观而又具建设性的声音。这些声音历经时间荏苒,始终充满思辨的力量。

编辑推荐

林德荣先生曾经做过多年的记者,在媒体从业期间,他始终葆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关注,并且以开阔的视野,锐利的切入角度,撰写了一大批闪烁着思想锋芒的时评作品。林德荣著的《社会的体温》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他在媒体上发表过的时评,另外也包含了他近些年创作的充满情思的文化随笔。

《社会的体温》一书集纳了林德荣先生近百篇时评和随笔作品,每篇作品篇幅都不长,但涉及的话题却很广泛,从体例的编辑上可看出其视野的开阔:《乡愁》《想到》《温度》《情怀》《政说》《经观》《文趣》《城思》。这本书看起来主要是一些简洁的随笔合集,却因其话题细密,文思高蹈,才情尽显,题小而意深,故而举重若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