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细腻的感动,而不是快乐或痛苦的简单堆砌。细腻的感动源于思考之后的心灵震撼,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会照亮孩子的内心世界,带给孩子持久而绵长的能量。它需要作者拥有深沉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精巧的笔触以及合理的想象与从容不迫的叙述。而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沉淀如宽容、慈悲、坚韧、责任、奉献等等,都蕴含其中。
《世界儿童历史小说经典》丛书选本精良,译写专业,每册附有图文并茂的历史宝盒,为读者答疑解惑。希望给孩子更精致的阅读体验。
本丛书由台湾童书出版家、作家陈卫平先生(《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作者)与沙永玲女士(《朗读手册》系列译者)发起策划,邀请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在世界范围内挑选历史小说经典,针对9岁以上中国儿童阅读习惯精心译写,并首创与正文息息相关、图文并茂的“历史宝盒”附于书后,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小朋友关心的历史问题,生动有趣的呈现出来,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此次大陆版重新修订全书文字,新增经典插图近百幅。
本书为约翰·班奈特所著的《云雀男孩/世界儿童历史小说经典》。
有时候觉得,爸妈好像是老天派来跟我作对的,真想摆脱他们,到一个能随心所欲的地方去。尼克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约翰·班奈特所著的《云雀男孩/世界儿童历史小说经典》记述了四百多年前,英国已经是世界强国了,可是普通人的生活仍然困苦。小男孩尼克每天除了上学,还得做工。他的妈妈很温柔,爸爸却凶巴巴,不准他看戏。尼克一怒之下远走高飞!在路上,尼克遇到一位“好心人”。这个人不但给尼克吃好的、穿好的,还特别欣赏他云雀般的嗓子,要帮他成为全英国最耀眼的明星!可是,尼克越来越纠结——他热爱歌唱,但也特别想家,而这个“好心人”却不准他回去……
本书作者约翰·班奈特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俄亥俄州,是儿童历史小说作家、戏剧家、插画家,还得过一个你可能不了解但确实很重要的儿童文学奖:纽伯瑞奖。
16世纪末英格兰的斯特拉特福,原本是个宁静的小镇。然而每逢新旧世纪接棒的时候,人们总希望生活能有些转变,大家都在期待一件伟大的事情发生,让他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或是干脆身为其中的一分子。
这一天似乎真的来了。公元1596年的4月28日,斯特拉特福的东部起了一阵不寻常的骚动,就像有人一棍子捣入蜂巢,巢中的蜂群立刻沸腾起来。
已经百岁之久的克普桥两旁的栏杆边挤满了小男孩,远看像极了草地上盛开的野莓。许多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坐在堤岸旁边,肥胖的小腿在长满苔藓的石壁上晃来晃去,他们的眼光一齐越过广漠的原野,向南望过去。一艘平底船慢慢流过阿文河,朝克普桥驶去。长长的街道延伸到岸边,站在河滨草地上的一群男女也向南眺望,像在倾听着什么。
大伙等了一两个钟头,却没有任何动静,只有和风悄悄从南方吹来,河面上激起阵阵涟漪。只见一只狗在街上跑呀跑的,舌头伸得老长,它跑到桥头忽然停下,四下狐疑地张望一阵,然后夹起尾巴惊慌地往城里逃窜。这时南方传来轻微的声响,隐隐约约,听不清楚。
尼克听了一会儿说:“他们来了!”
罗宾暂时停止呼吸,向南专心听着。远方的声音愈来愈清楚,其中有一种刺耳的尖锐声,像蚊子嗡嗡叫一般,震得耳朵好难受。
“他们来了!他们来了!”小汤姆尖叫不停,在墙头跳上跳下,活像一只小松鼠。
人群一阵哗然,有的人大声喊叫,有的人爬上桥的护栏。“下来!下来!”其他人大声斥责道,“挡住别人了!”
罗宾一手遮在眼上眺望:路上卷起一阵尘土,但是在一片黄尘中,依稀可以看到一支服装鲜艳的队伍,款款向前移动。突然,队伍刹住脚步,嗒嗒蹄声立刻静止,嘹亮的喇叭声划破原野。
桥上再度引起骚动,一些不守秩序的人又爬上护栏,少不了又挨一顿臭骂。大桥附近的居民,人人兴奋地引颈等待。
今天清晨,当信差从牛津带来“海军上将剧团”要来斯特拉特福公演的消息,在镇上立刻引起骚动,人人都在谈论。英国有三个最著名的剧团,“海军上将剧团”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是“御前大使剧团”与“潘克伯爵剧团”。他们在中部巡回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造成轰动,演出当天更是叫人兴奋。
这支队伍分两列纵队前进,鲜艳的旗帜在和风中招展;风声中,马沙沙前进;鼓手高举鼓槌,一起一落问传来咚咚鼓声;喇叭手将金闪闪的号角凑在唇边,吹送一串尖锐而高亢的音符。
这支四十人的队伍已经到达克普桥,旗帜被风吹得噼啪作响,鼓手和喇叭手走在最前面,马背上的鬃毛在风中飞扬。金色的喇叭和银色的鼓皮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走在乐队后面的旗队中,最醒目的是一面玫瑰红的旗帜,上面绣的是一艘战舰,主桅上刻着海军上将霍华德爵士的纹章。旁边一面旗子绣的是个长着人面鱼尾的黑胡子大汉,他手拿三叉戟,嘴里吹着海螺,是传说中统治英国海域的海神。再过去是一面白色旗帜,绣了红色玫瑰,当中还有一颗金心,是海军上将剧团的团旗。
紧跟着旗队后面的是演员、龙套、马童和道具工人。他们身穿深红色战袍,头戴绣有霍华德纹章的三角帽,腰间系银色皮带,手持皮鞭,每走一步,鞭子一挥,就发出清脆的劈裂声。他们在马的缰绳上挂了铃铛,行进间发出丁零、丁零悦耳的声音,好不热闹。
P1-4
这一篇序,是写给小朋友看的
为什么要读《云雀男孩》?
谁是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王?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一样,那就是——尹丽莎白一世。
因为在16世纪,英国在她的领导下,无论文治或是武功,都有非凡的成就——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将英国推上海上霸主的宝座;而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戏剧,不仅在当时受到全国上下的喜爱,更受到后人的赞赏。
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的英国,处处生机蓬勃,这样的一个时代,自然令后人缅怀不已。有心的作家,于是借着生花妙笔,把当时的盛况重现出来,让后人仿佛也进入了那个辉煌的时代,亲身去体验活生生的风土与人情,并与一代伟人做面对面的接触。
美国作家约翰·班奈特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写成了《云雀男孩》这本书。由于书中对当时的人物、城市和人们的生活有极为真实的描写,当《云雀男孩》完成后,开始在杂志上连载时,立刻大为轰动,1916年更被改写成剧本,搬上舞台。透过书中的描述,人们看到了有“透视眼”的“莎胡子”,也看见了衣着华贵、气质高雅的伊丽莎白女王,及五朔节的热闹游行……
故事叙述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镇里,一个名叫尼克的小男孩被一个巡回剧团的团长诱拐到伦敦。由于尼克有一副如云雀般悦耳的金嗓子,很快便在合唱团中出人头地,并且获得到女王御前献唱的殊荣。小男孩在历经各种冒险,尝尽各种酸甜苦辣的同时,也认识了同一时代的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惠伍德与班琼森等人,体验了上流社会繁华富裕的生活。可贵的是,小男孩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朴的心,始终觉得仍是自己的家最温暖,母亲的怀抱永远在呼唤着游子……
书中除了精彩动人的冒险故事之外,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戏剧在那个时代的英国人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艺术家又是多么受到尊重。作者约翰·班奈特更是对当时两位划时代的伟人——伊丽莎白女王与莎士比亚,有清晰生动的描述,透过小男孩的双眼,“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女王”不再是印在历史课本上的两个生冷名字,而是会笑、会呼吸,可以触摸得到的真实的人。除此之外,更借着他们本身的言行举止,或是同时代人们对他们的尊敬与爱戴,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当成很亲近的朋友。
当然,“云雀男孩”小尼克才是全书的灵魂人物。他善良、勇敢而且充满了感情。虽然剧团团长葛士东绑架他,让他见不到妈妈,但他并没有因此怀恨在心,反而为解救葛士东的小女儿而出生入死,最后还带她安全回到故乡,这一切只因为他曾答应要好好照顾她。不过即使葛士东不这么拜托他,他也会这么做的,因为他有天使一般的灵魂,而培育这个善良灵魂的,正是他的母亲。
小尼克有一副如云雀般的好嗓子,然而更重要的,是他那纯净无瑕的灵魂。他的声音发自灵魂深处,拥有一股净化人心的力量,即使是最凶暴、最粗鄙的人听了,也不禁受到感染,仿佛回到纯真的童年,而这正是艺术的力量,也是艺术不朽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