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十九世纪最具才华的音乐家肖邦在一个浪漫主义时代中闪光的生活故事。这个故事主要发生在巴黎,在那里,他生活了整整十八年,那几乎是他短暂一生的一半时光。讲述肖邦的故事,当然离不开另一个人,她就是乔治桑——一个富有反叛精神的女作家,她是肖邦的情人和保护者。本书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广泛吸收日记、回忆录、通信等素材,描绘了作曲家在巴黎的爱情生活和创作历程,揭示了肖邦与乔治桑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曲折的爱情体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肖邦在巴黎(浪漫作曲家的生活与时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塔德·肖尔茨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十九世纪最具才华的音乐家肖邦在一个浪漫主义时代中闪光的生活故事。这个故事主要发生在巴黎,在那里,他生活了整整十八年,那几乎是他短暂一生的一半时光。讲述肖邦的故事,当然离不开另一个人,她就是乔治桑——一个富有反叛精神的女作家,她是肖邦的情人和保护者。本书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广泛吸收日记、回忆录、通信等素材,描绘了作曲家在巴黎的爱情生活和创作历程,揭示了肖邦与乔治桑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曲折的爱情体验。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十九世纪最具才华的音乐家肖邦在一个浪漫主义时代中闪光的生活故事。他在巴黎生活了十八年,那几乎是他短暂一生的一半时光,他以其非凡的天赋闪耀在众多群星的中央。这些天才构成了一个时代——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德拉克罗瓦、李斯特、柏辽兹,当然还有乔治桑——一个富有反叛精神的女作家,她成为肖邦的情人和保护者。本书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广泛吸收日记、回忆录、通信等素材,描绘了作曲家在巴黎的爱情生活和创作历程,揭示了肖邦与乔治桑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曲折的爱情体验。 目录 前言 前奏曲 行板:1810一1837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回旋曲:1837—1847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尾声:1847一1849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后奏曲 试读章节 弗里德里克·肖邦是个天赋奇才,他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对他也同样有利。最关键的因素是他勤于奉献、聪明异常的家人,法国与波兰的混血背景,在华沙家中所受的高质量的普通教育和音乐教育。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对音乐非常敏感,他自发的、热忱的反应,委实让人震惊。 1810年3月1日,在华沙西边约二十英里的地方,在乌他拉塔河边凄凉的兹拉佐瓦·乌拉村,弗瑞塞克来到了这个世界,他是一个会演奏小提琴和长笛的法国移民教师的第二个孩子。他出身贫寒的母亲是一个波兰小贵族的表妹,会弹钢琴,有一副悦耳的女高音歌喉。肖邦非凡的家庭背景是历史上法国与波兰在各个层次上关系紧密的一个例证,这使得后来他在巴黎非常容易获得如鱼得水的感觉。也许这注定使肖邦永远居停在法兰西,同时维系着他与波兰、波兰音乐与文学,以及所有与波兰有关的人与事的情感纽带。 根据现存的记录,尼古拉斯·肖邦,于1771年4月15日出生在法兰西东北部洛林省的马罕维勒村庄。他的父亲名为弗朗索瓦·肖邦(这个名字偶尔被拼写成查普恩或查平),是一个修造车轮的人,拥有一片小葡萄园,也担任县里的委员。洛林省是路易斯十五世1738年赏给斯坦尼斯拉夫·列斯克伊斯基的终身封邑,后者是他的岳父,被废黜的波兰国王。玛丽·列斯克伊斯卡娅当时是法兰西王 P11后,有大批波兰人随他们被流放的君主定居在洛林省(斯坦尼斯拉夫书院,至今还在洛林省府南锡存在)。洛林省在1766年斯坦尼斯拉夫死后重归法兰西,五年后尼古拉斯降生。 马罕维勒村属于查尔斯一约瑟夫·德·吕坦特伯爵的庞大地产,他是列斯克伊斯基的内侍,但是在1780年,弗朗索瓦·肖邦九岁的时候,该地被卖给了波兰伯爵米契尔·帕克。随着这个复杂故事的展开,帕克伯爵从波兰买来了一个叫詹·亚当·维德利奇的人,让他管理自己的产业。维德利奇和他的妻子很快就结识了轮具修造匠弗朗索瓦·肖邦,并立即喜欢上了他的儿子尼古拉斯。七年后,帕克伯爵出卖了地产,包括马罕维勒村及其他三座村庄,维德利奇于是返回了波兰。 由于至今未明的原因,他们邀请16岁的尼古拉斯陪伴他们,许诺帮他在波兰安身。也是出于同样未知原因,尼古拉斯同意随他们一同去波兰。用一位波兰历史学家的话来说,他是在1787年动身的,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两年,“随身携带了他的小提琴、长笛和几本伏尔泰的书”。尼古拉斯从来没有返回法兰西,刚好和他儿子弗里德里克一样,后者从来没有返回波兰。这对父子奇怪的相反态度,使得父亲始终用法语从华沙给儿子写信,而儿子则用波兰语从巴黎回信(在他的法国祖父去世时,弗里德里克刚刚四岁;他从来没有遇见过任何他的法国家族成员)。 到了波兰以后,尼古拉斯-肖邦在华沙一家法国人的烟厂找到了一份会计差事。工厂倒闭时,他受雇去伯爵夫人埃娃-拉兹尼斯卡在切尔涅沃的领地,担任四个孩子的家庭教师。伯爵夫人的丈夫是一名军官,在1793年波兰被第二次瓜分后的抗俄起义中遇害。尼古拉斯开始把自己当做波兰人,把名字改成了波兰语的“迈克拉”,并志愿投身起义,在华沙国民卫队中效力,被提升为队长。他是华沙威斯图拉河对岸的布拉加镇的保卫者之一,在最著名的俄军指挥官亚历山大·苏沃洛夫最后攻击首都的战役中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P1238年后,一个完全一样的情节将会重演,在1830—1831的起义中达到高潮——迈克拉在他华沙的家中、自我流放的弗里德里克则从维也纳和斯图加特,同时关注着这场起义。 良好的教育和擅长多种语言的素质,使迈克拉·肖邦成了拉兹尼斯卡伯爵夫人理想的家庭教师。他一定很是吃惊,若干年以后,伯爵夫人最小的女儿,也是他最好的学生玛丽,会作为瓦勒维斯卡夫人成为拿破仑·波拿巴的情人。肖邦家在法国还有另一个关系,那就是多年以后,她的儿子亚历山大·瓦勒维斯基,将进入弗里德里克在巴黎的社交生活。 与此同时,伯爵夫人拉兹尼斯卡同意让她的朋友,最近离婚的伯爵夫人路德维卡·斯卡伯克,聘任迈克拉去相对较小的兹拉佐瓦·乌拉村,担任她五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尤其是她十岁的儿子弗里德里克。1802年,迈克拉来到那里,遇见了斯卡伯克的表妹,孤儿贾斯蒂娜·克里赞诺夫斯卡,时年20岁,负责管理伯爵夫人的地产。他们每天都见面,一起进餐,交谈,弹琴唱歌。还有什么能比一见钟情更能让两个人彼此爱慕彼此尊重的呢,迈克拉四年后决定向她求婚。他们于1806年完婚,他35岁,她24岁。伯爵夫人斯卡伯克把兹拉佐瓦·乌拉的一座小房子分给他们,做他们的家。 肖邦结婚六个月之后,拿破仑和他的军队进入了华沙,胜利结束了对抗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军队的伟大战役。他占领了维也纳,在奥斯特里茨打败了奥地利和俄国军队,随后在耶拿粉碎了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柏林。在世纪初的华沙,普鲁士人已经取代俄国人成为占领者,这位法国皇帝作为拯救者受到了欢迎。多年来,为了赢得波兰主权的恢复,波兰军团一直和法军并肩作战。1806年在华沙停留期间,拿破仑遇见了17岁的玛丽·瓦勒维斯卡,安纳斯塔兹·瓦勒维斯基的妻子,玛丽对拿破仑倾心不已。 P13 序言 一位最杰出的演奏家曾说,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通过音乐向世界表达了他想诉说的一切。他的作品之深度和广度是非凡的,从爱到狂暴的愤怒,从快乐到无尽的悲哀与忧郁,从温柔到骄傲和蔑视。其中的美和魅力是空前的。不可预期性和神秘是艺术天然的组成部分,而他的音乐就富有这两种魅力,这往往出乎听众的意料之外。按照现在的眼光来衡量,他是19世纪最伟大、最具革新精神的钢琴家。而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教师。 一个半世纪前,肖邦39岁去世之前,他的音乐就被人们无穷尽地赞赏、分析、喝彩、比较、批评、描述、讨论、解剖、研究和判断,而其作品的魅力一直持续至今。它不断地激起人们的困惑与珍爱,让人入迷,在今天仍和它最初问世的时候一样。 有关肖邦自己,他的音乐都说了些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心理学和美学问题。似乎很少有特定的曲目反映他自己的情绪,或者在创作的特定瞬间他的健康状况——加之事实上我们往往没有作品完成的确切日期,我们只知道,有时一件作品从开始写作到最后完成需要数年时间。例如,有人认为,有些欢快活泼的马祖卡和波洛涅兹是他在病重或极度压抑的时候写成的,而充满悲哀与渴望的夜曲、叙事曲则是在他健康、愉快时所作。同一时期的练习曲和序曲在情绪上却与别的全然不同。 从人的因素来讲,在揭示创造的神秘,或者他主动向之屈服的神秘方面,肖邦本人的情况对我们是最没有帮助的。那么,弗里德里克·肖邦是谁? 我对这个天才人物的着迷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压倒一切的理由。我想以全新的角度——往往是用他自己的话和他身边人的话——来表现这个极其复杂的人,他的时代和快乐、挫折和悲剧、希望和失败、幻想和幻灭,以及他所遭受的惊人的生理与心理痛苦。 肖邦是个天才,在艺术上,他是浪漫主义运动的突破点,他本人也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他被一连串杰出的女性所热爱,最重要的是乔治·桑——在他的祖国遭受外族残暴蹂躏之时,他自认为是狂热的波兰爱国者,这些一直是肖邦传奇的一部分。严格地讲,这是真实的。同样真实的是,在与摧残他的可怕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他展示出了惊人的勇气、自律和意志的力量,以及非常独特的宁静、祈祷的心迹。 早在1830年,年仅2l岁的肖邦最初踏上巴黎的土地,决心征服这个城市的时候起,报纸、杂志、书籍和当时的百科全书上、回忆录和书信中,用波兰语、法语、英语和许多其他语言写成的有关他的文字就难以计数。然而,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他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我一直觉得,由于人的维度的缺失,我不能真正理解肖邦。所以,我不是撰写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传记,而是决定把笔墨集中在肖邦在法国度过的18年上,那几乎是他生命的一半,因为这是他在音乐和个人生活上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事实将证明这也是他在这两个方面最为成熟的时期),他和那个世纪最著名最有创造性的男人和女性并肩生活。它提供了众多杰出人物的性格画像——肖邦的朋友们,与肖邦在职业上有过关联的人们。而且我相信,他的交往圈子在艺术、为人和政治观念上的接近(就我所知,例外的情况是绝无仅有的),在塑造当时欧洲文化的品质、界定其范围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拉马丁、德拉克洛瓦和海涅;弗朗肖姆、李斯特、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贝里尼、罗西尼,以及银行家罗思蔡尔德家族。他们都是肖邦的朋友和熟人,外围甚至还有卡尔·马克思。《肖邦在巴黎》的意图就在于努力把握人的维度。 为了对肖邦时代的巴黎有切身的感觉,我八次访问了1831年到1849年间他居住过的地方。安汀路和夏洛蒂宫仍和当年一样;巴黎没有太大的改变。从同时代的素描和绘画上来判断,他住得最久的奥尔良广场看起来和1840年代一模一样。他去世的地方,旺多姆广场,那里的建筑也没有改变(尽管现在的地址面向对面的丽兹酒店)。安德烈·卡斯特罗特的《巴黎的伟大世纪》、詹姆斯·H·约翰逊的《倾听巴黎》和丹·霍夫斯塔特的《一件艺术品的恋情》,都增加了我对当时巴黎人生活和文化的了解。我还访问过诺昂,那是乔治·桑在乡村的家,距离巴黎两百英里。 在打定主意写肖邦传的多年前,我去了华沙附近的兹拉佐瓦-乌拉,肖邦的出生地,去了马略卡岛的瓦尔德摩萨修道院,肖邦和乔治·桑在那里度过了可怕的五个月。那些意象清晰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虽然萨克逊宫消失了,可肖邦的华沙在外表上基本没有改变,有的部分在二战后重建了。维也纳仍是维也纳。在伦敦,肖邦住过的建筑物中有三分之二仍立在原处。 因而,这是肖邦和他朋友们(还有敌人)以及同代人的故事。这不是对肖邦音乐的研究,因为我既不是音乐家,也不是音乐研究家——因为他的音乐受到了几代杰出作曲家、演奏家和批评家的大力关注,从李斯特、舒曼和柏辽兹,到威廉·凡·伦茨、弗里德里克·尼克斯、布朗尼斯拉夫·爱德华·赛多、阿尔弗雷德·科托特、亚瑟·赫德利、吉姆·萨姆森、让一雅克·埃热尔丁格、查尔斯·罗森、克里斯蒂纳·克比兰斯卡等。他们的著作让我得以把肖邦和他的生活与音乐结合起来。当然,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肖邦的生活在几条并行且时有重叠的轨道上运行:他的音乐,他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他与家庭的个人关系,与女性(最引人注目的是乔治’桑)和朋友们的关系——还有他的波兰性格和爱国主义。我发现,避开分类式的判断是明智的,比如,对肖邦与乔治·桑失和的指责;早先的有些传记作者就着重选择了这一方面。值得赞赏的是,作为乔治·桑最好的传记作者,安德烈·莫鲁瓦坚持让历史说话,他开了个很好的先例。有足够多的材料让读者就这份充满情感的关系得出自己的结论。 虽然有关肖邦的著作卷帙浩繁,可我吃惊地发现,很少有传记研究让人满意地、清晰有效地传达出肖邦的个性。也许最重要、最有用、最有见识的是尼克斯的传记,最初于1902年出版于伦敦,以及泽林斯基1993年在华沙出版的传记。肖邦最初的传记作者,马塞利’安东尼’肖尔茨(遗憾的是和我没有关系),1873年在波兰的波兹南出版了他的著作。尼克斯和肖尔茨的优势在于他们认识肖邦的一些朋友或熟人,与其中一些有过通信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我把信心——和我整个对肖邦时代的发现之旅——寄托在肖邦本人与他在波兰的家人的通信上;非常有限的存留下来的他和乔治·桑的通信;肖邦与朋友、熟人、出版商、银行家、商人和“地址不明”者的通信;乔治·桑与自己家人和大批朋友的通信;还有非常重要的,这三方有关肖邦和乔治·桑的通信。 同样重要的是回忆录和日记,从乔治·桑的洋洋四卷本《我的生活故事》开始(她的许多小说中都有自传性质以及与肖邦有关的线索),1830年代初期肖邦的24页日记,以及十分熟悉他的人的回忆录。其中突出的有他的华沙朋友尤金纽兹·斯克罗斯基的日记;肖邦几乎与之结婚的玛丽·沃德津斯卡的妹妹约瑟法·克斯基尔斯卡的日记;肖邦童年时的朋友约瑟夫·布佐夫斯基的日记,他也是一位音乐家,肖邦在巴黎成长经历的见证人之一;以及来自战火撕裂的华沙的流亡者克莱门蒂纳·坦斯卡·霍夫曼的日记,他后来成了巴黎的波兰流亡者的编年史作者。埃热尔丁格编辑的《钢琴家与教师,学生眼中的肖邦》,收集了价值无量的肖邦学生的回忆录,其中描述了他的性情,他的教学方法和风格。 德拉克洛瓦的《日记》深刻阐述了肖邦对艺术、哲学,甚至科学的思考。作为亲密朋友,十多年中,他们经常碰面,对这些主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与交流。 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通信提出了一个折磨人的问题:那就是它令人痛苦的不完整。在他这方面,在总数可能超过1000封的书信中,大约有400封信和便条(有的只有一行字)保存了下来——尽管他声称最讨厌写信了。肖邦写给他在华沙的父母和姐妹们(后来还有她们的丈夫和孩子)的信最能揭示他的思想、性情和观念。其中有许多写得非常长,它们生动描绘了他在法兰西(和更早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对社会、政治和闲言碎语的辛辣讽刺。 但是,在18年间,它们中只有47封保留了下来。例如,1826年、1827年、1833年、1834年,以及1837年至1843年之间(他与乔治·桑生活的高峰期)都没有家书留下;1832年、1835年、1836年、1848年和1849年(他去世的那年)每年都只有一封信留了下来,从1848年起只有两封。肖邦通信的研究权威,克里斯蒂纳·克比兰斯卡指出,从肖邦父亲的书信可以推出,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位作曲家至少还写了二十多封信。同样,肖邦家人(都是热衷写信的人)写给他的信中,1830年、1838年至1840年、1843年、1846年和1847年,都告阙如。阅读现存的书信,你会痛苦地意识到材料方面的巨大空隙,构成了试图复原肖邦生活上的困难。 他写给家里人的信大部分在1863年9月19日被烧毁了。为了报复对华沙俄国总督伯格伯爵的炸弹袭击,俄军放火焚烧了市中心的扎姆伊斯基宫,袭击就是在这座建筑前面发生的。伊莎贝拉和安东尼·巴辛斯基,肖邦的妹妹和妹夫,在宫中拥有一个房间,他们在肖邦的姐姐死后继承了肖邦的家信,他们所存大部分书信都随着肖邦的画像、家具和其他东西一起化为飞灰。肖邦的外甥安东尼·尤得泽耶维奇写道,能有书信保存下来简直是个“奇迹”。家人写给肖邦的大部分书信,在他死后由珍妮·斯特林,他的苏格兰“正式遗孀”,送回了华沙,这些信一定也是在类似情形下被毁的。 据估计,肖邦和乔治·桑之间交换了有400封信,存留下来的有他的23封,有她9封。然而,我们拥有的他们的告别信,是在1847年初写的。路德维卡·尤得泽耶维奇,肖邦的姐姐,在他临死前一直守候在他床边,据说是她把乔治·桑的大部分书信带回了波兰,出于不明原因,把它们留给了当地的朋友。乔治·桑的朋友,小说家大仲马随后拜访了那个地方,得到了那些书信(也是原因不明)。他把它们交给了乔治·桑,后者则烧毁了书信。肖邦写给乔治·桑的女儿索朗热·克莱桑热的21封信、她写给肖邦的7封信被保留了下来。 幸运的是,肖邦写给他在巴黎亲近的波兰朋友沃伊克·格里兹玛拉和朱利安·方塔纳的信都留存下来了,这些信在理解肖邦在巴黎的生活和演出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乔治·桑写给格里兹玛拉的信也是如此。 这些信、回忆录和其他材料放在一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得以复原肖邦的个人情况及其所处环境。许多信件,尤其是闲聊的信,让人产生了正在倾听偶然的闲散谈话的幻觉——有时我就有这种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能够接着提出问题,不能了解得更多,不能发出挑战和澄清,让人感到多么沮丧。这是记者和传记作家的梦想。 应该注意的是,大量的现存资料是用波兰语和法语写成的,除了有些书信的片段,大部分以前没有翻译成英文或其他语言。由西多编辑的两卷本肖邦书信集,是由波兰语和法语(书信集是面向波兰读者的,所以还附有法语的波兰语译本)写成的。尼克斯把一些重要的肖邦和其他人的书信翻译成了英语,还有少量的日记。就我所知,至今还没有任何的波兰语日记被翻译过来。 这说明了我为什么决定在书中不列入注解:所有来源和出处都在文中指明了,还有上述开列的最杰出的肖邦研究家和参考书目。 在一生的政治和政治传记的写作后,为什么我会对肖邦发生兴趣,为他立传?简短的回答当然是,在我看来,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合适的肖邦传记,我觉得,在接近他逝世150周年(1999年10月)之际,已经到了作出新尝试的时候了。我希望自己恰逢其时。 但是也存在若干非常个人的原因。我父亲的祖父是个业余钢琴家,肖邦的崇拜者,儿时在华沙,我当然听过大量的肖邦音乐——这些音乐印在了我的潜意识之中。我也有幸认识了最让人愉快的亚瑟·鲁宾斯坦,他是我们家族的朋友,是当代最伟大的肖邦演奏家,我聆听过他本人的演奏和录音。还有一个个人想法:我妻子和我度蜜月时,在纽约的芒特科斯克一所大宅的书房里,听一位亲密的老朋友演奏了几小时的肖邦。回想起来,也许我命中注定要作此尝试,让肖邦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