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古老的宝石,背后隐藏的故事越丰富久远,以至于“一颗永流传”。从寂寞地底来到人间的珠宝,小名叫首饰,别名叫美丽、财富、权势。它们参与了印度大君斯可奇三世争风吃醋的爱情纠葛,时隐时现于莫卧儿帝国的沙场,镶嵌在教皇权杖和帝王冠冕上,摆上苏富比拍卖行的展示台,封存在博物馆陈列窗,或继续炫耀在未笑先倾城的女人裸露的手腕上。当这些拥有者化为青烟黄土,珠宝依然永恒,只是又多了一分浪漫多姿的异国情调的文化背景,或许这就是其真正的无价之处。
仔细地赏阅这57篇珠宝小美文,相信你会被文字间诙谐时髦的华丽口吻所迷住,仿佛在捻玩57颗光泽各异的珠子。媚俗者为了珠宝的标签心动;多情者为珠宝的前世今生心动;时尚人士,必为这本小书的浪漫心动。
每一枚珠宝的后面都藏着一些传奇,一些故事。那些围绕着珠宝展开的爱情与战争,无不说明珠宝的魅力不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海伦之下。在故事的流行色彩后面,珠宝知识被轻松而愉悦地娓娓道来。时尚、知识、传奇,尽熔铸于作者精悍幽默的行文之间。
关山漂泊腰肢细
或许是生来就是多情种子,或许是看过了太多的人世沧桑,我总会因一块钻石想起一个美人,于是那些钻石就有了生命。追溯着它们在时空中的流落之路时,我能够感觉到它们的疼痛与欢乐,寂寞与哀愁。“多情是佛心”,虽然尚未成佛得道,但璀璨的钻石本身就能让我也多情起来。
一个在钻石面前也不曾心动的人,一定是个无情的人。
“纳萨克”,这颗与“奥尔洛夫”一样来自于古印度神像眼眶的钻石,让我想起了吴伟业《圆圆曲》中的佳人陈圆圆,名钻与美人形象已融为一体。
纳萨克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马拉他人聚居的一个市镇,马拉他人崇拜印度教中的湿婆神。在一座庙宇的湿婆神像眼中,就镶嵌了这粒巨大的金刚石“纳萨克”。那闪烁着光芒的眼睛,使以残暴毁灭著称的湿婆神看来更为栩栩如生。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英国人于1818年打败了马拉他人并占领了纳萨克,军队将这枚大金刚石当做战利品,上缴给印度总督和最高军事指挥官哈斯丁斯侯爵,而侯爵又将金刚石转送给“东印度公司”。公司用古老的琢磨方法,将它制成了一粒重89.2克拉的三角形钻石,命名为“纳萨克”。它的“腰肢”瘦了一次。
后来,拉戴尔布里奇公司对“纳萨克”再度琢磨,使它的质量大为提高,但仍为三角形,重量减少10克拉左右,磨好后于1831年将它售出,但因正值经济萧条,仅卖了相当于白送的7200英镑。
1837年“纳萨克”在伦敦举行的拍卖会上被再度卖出,新主人是威斯敏特侯爵一世,他将“纳萨克”镶在自己的佩剑上,带着它参加过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岁生日的庆典。“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然后“纳萨克”竟然在侯爵家沉睡了近90年。1926年又落入巴黎珠宝商乔治·莫伯辛之手。
莫伯辛东奔西跑也找不到买主,欧洲无人愿意购买,美国则要征收高税。后来大名鼎鼎的哈里·温斯顿买下了“纳萨克”,又请专业工匠进行了一次琢磨,使它再次消瘦了一圈,只有43.38克拉,但“纳萨克”也因此而变得完美无缺。又经过了几次转让和1970年的一次拍卖之后,1977年,沙特阿拉伯国王买下了“纳萨克”,算是给它找到了颠沛流离之后的一个好归宿。
诗曰:“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尽延致。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纳萨克”与陈圆圆均是此命!
P003-P004
序
达茜
“一个在钻石面前也不曾心动的人,一定是个无情的人。”我是在书中这句话的刺激下提笔的。以我最初原意,本想反驳。我以为,“一个多情的人,却不一定会在钻石面前心动”。刚好在昙花开罢又谢的时间里,喝了两道茶,仔细地赏阅这57篇珠宝小美文,被文字间诙谐时髦的华丽口吻迷住,仿佛捻玩57颗光泽各异的珠子。
在秘密宝库的时空中游荡,这里囊括了各种珍稀传世宝石的传说,它们从自然界进入人世的离奇过程,它们和拥有者动荡的命运,它们对时尚界、拍卖行及货币市场的冲击,对世俗审美心理和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对政治宗教战争的策划诱发。令我看得目眩神迷,突然悟到了我对作者有关“动心”的些许误解。
珠宝器物,能撼动人之内心,不只是孕育生成这些罕有石头必经的艰难,不只是摄人心魄的高折光率和多棱面强色散。石头口不能言,却超越无机生命,缔造个性迥异的前世今生。时间和它们背后的秘密成就了珠宝史、首饰史,推动着时尚文化的最尖端潜行。在高级珠宝面前,不同肤色人种,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甚至战争双方,人们挑剔的眼睛,竟然能在同个审美层面上统一起来。光想到这点,内心就不由得震动了一下。
越是古老的宝石,背后隐藏的故事越丰富久远,以至于“一颗永流传”。珠宝中最抢眼的莫过于钻石。钻石喜欢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成为手边可感知的见证物品。从书中一个个璀璨的宝石名字上,光芒划过我们的眼睛:“希望”、“库利南”、“布拉冈斯”、“奥尔洛夫”等等;从有幸抚摩过它们的手指留下的传说中,我们又被光芒刺痛了心灵。追求美必须忍受的疼痛,就像金刚石,号称自然界最硬的物质之一,当初为了更符合俗世审美的需求,就得接受被工匠重新切割的感觉一样。
“这种超出饱暖与淫欲之上的非世俗品,因此具备了世俗的价格”。透过宝石的今生,我们感叹着,那些挖掘并发现了传世宝石的人,沒有几个能够善终。那些曾经最靠近宝石,最熟谙其构造、棱面、温度、硬度和光泽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从平民匠人的身份,获得贵族的头衔。
然而,他们将本身的智慧融入宝石,给予宝石第二次生命。从此,大量的宝石从南非的金伯利矿区、从美国的阿肯色州、从印度北部、从大洋洲的荒漠,来到人间,寻找世俗为它们贴上的一纸标签。
从寂寞地底来到人间的珠宝,小名叫首饰,别名叫美丽、财富、权势。它们参与了印度大君斯可奇三世争风吃醋的爱情纠葛,时隐时现于莫卧儿帝国的沙场,镶嵌在教皇权杖和帝王冠冕上,摆上苏富比拍卖行的展示台,封存在博物馆陈列窗,或继续炫耀在未笑先倾城的女人裸露的手腕上。当这些拥有者化为青烟黄土,珠宝依然永恒,只是又多了一分浪漫多姿的异国情调的文化背景,或许这就是其真正的无价之处。于是有关“动心”,我得出三种答案:媚俗者为了珠宝的标签心动;多情者为珠宝的前世今生心动;时尚人士,必为这本小书的浪漫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