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文化的自媒体平台拾文化推出的原创作品集,内含爆红隐士、独立音乐唱作人、旅欧学者、专栏作家、文字大咖、文坛新人、新锐诗人、摄影爱好者、古籍达人……用自己的方式阐释抟物精神。
冬子、韩松落、廖伟棠、程璧、沈黎、范晔……17位具有深研品质并一心一意于所喜爱事物之人,18篇温暖而深刻的文字,告诉你如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周公度主编的《抟物》内含珍品图书、先锋摄影作品、逗逼漫画、犀利文字……排版极富跳跃,印刷美不胜收。
倡导“拒绝成为他人副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的价值观。浮躁社会中,若不能抟心一物,一意于行,声音再大,仍然不过是他者的副本。
“抟物(tuán wù)”一词,源自五代末宋初的著名道士陈抟祖师以及他的哲学。
周公度主编的《抟物》致力于发现那些具有深研品质并一心一意于自己所喜爱事物的人。希望他们的独立精神与不二个性带给读者智慧的启发、生活与情感的愉悦。
借山而居
01 再聊聊你上山吧,你住山上几年了?最初怎么想到这里呢?为什么是终南山呢?
常住的话有两年了吧。促成住在这里的原因挺复杂的,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哲学的。但最初有住下来的想法是2008年。毕业之前的一个夏天,也是写诗的朋友,带我去一个朋友的院子,那天晚上,我们几个朋友,坐在夏日凉风的月夜里,院子主人割了一捆艾蒿,点来熏蚊虫,艾蒿的烟雾里有古琴的声音,我抬头能看见后面山坡有飞檐走壁的采药人。那一刻就觉得自己也被点着了,之后就和这种生活结了缘。
我去过南方,也去过其他地方,发现不管是人还是天气还是环境,都和我的气息不合。只有在西安,在终南山,我才有那种归属感。就像我们翻字帖时,在不明作者的条件下喜爱一个人的字,爱不释手,那就说明,写作者一定是位老朋友,或今生或前世。我说的归属感就是这种,共通。并且对我来说,终南山有着其他地方不具备的古意。就是那种从古代的气息延续下来的古意。
02 从你那篇在朋友圈里火了一把的文章《借山而居》开始吧,你开始预料过那篇文章的影响么?
最初就是和平常一样的发个朋友圈,因为年终了朋友圈都在感叹,回顾过去的一年都是怎么过来的,我就也梳理了一下,和发朋友圈一样,就是玩儿。但没想到第二天传播就像失火一样蔓延。对我来说,这是偶然为之的行为,结果却让我非常意外。
03 被媒体关注上后,生活有没有被影响?
其实本来可以有很大的影响,但我都差不多消解掉了,比如很多想来访的我基本都拒绝了,媒体采访也基本都推了。在山顶和山下都看不清这个世界,我更喜欢躲在人群后面审视台上台下的众生相。因为当一个人公众化之后,就再也回不到那种“偷偷躲在背后看这个世界”的生活了。就像明星,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挤公交车被一对奶蹭到背的酥香柔软的感觉。丧失了躲在人群背后看世界的那种美好,是最悲哀的事了。正是因为怕影响生活,所以我对“火”的应对,相当谨小慎微。
04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围城情结,在外面的时候,想着进来,真正进来之后,却会想着城外。听说你上山之前,也工作了一段时间,现在会想到下山么?
每种生活久了,都会养成属于那种生活的习惯。刚毕业那会儿我在一个画室代课,来来回回跑,待了两三年,其实是有些习惯了小县城那种安逸地生活,工资不低,工作环境也是非常轻松。但那种习惯我在潜意识里很排斥,因为重复。第三届要结束的时候,我开始有点恍惚,觉得重复的生活像翻页一样快,刚送走一届,下一届又要统考了,这让我感到虚无,这种习惯让我不安,越想越紧张。然后就决定回西安。当然,山上的生活表面看上去也是重复的,但其实不是。工作时那种重复是机械的,山上的那种重复却是带着新鲜的饱满。因为关注的对象,是身边的细节,就像你随时可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惊喜到。
而住山上以后,生活久了也会有这个环境里的习惯,比如会懒啊,呵呵。比如每次下去我都会感到不适,太吵了。不喜欢的声音、图像,信息,不对等的价值观,都会无节制、无节拍地强制性地与你发生关系,这太容易让我这种人感到焦躁了。所以有时候我担心的倒不是想不想下山,而是我可能下不去了。
P9-10
“抟物(tuán wù)”一词,源自五代末宋初的著名道士陈抟祖师,以及他的哲学。
抟,篆文字义为“以手圜之”。手从于心,引申为抟心揖志。
作为“太极图”的创立者,他的修为理念,给予我们的启示与佛教《般若心经》一样,提醒我们:一心一意的重要性。
而民间关于他的诸多神通逸闻,正是“抟物”一词的详细注解。
唯有具备了抟物精神,方能精于某一件事物,某一项技能。然后,方能乐于此中,从不厌倦,从不思返。其间美妙,“如神仙中人矣”。
在当代,做自己,如果不能抟心于物,一意于行,声音再大,仍然不过是他者的副本。
副本即是复制品。
“抟”字反对复制。不仅强调了人之个体的一心一意,还给出了抟心于所爱之物的方法。
所谓“抟物”,即对物与事的深研品质,与彻底洞悉的能力。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本经之外的戒律也是如此,都是为了使得心的杂念消失,归于一途。
抟心于所爱之物。
在这一点上,抟物哲学与宗教殊途同归。
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并诚意为每个独立个体的专注之心赞叹不已。
周公度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