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在呐喊中彷徨)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程振兴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鲁迅。童年时的鲁迅,为何被人称为“胡羊尾巴”?少年时的鲁迅,为何“大闹王广思”?恋爱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鲁迅为何给孩子取名“小红象”?这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鲁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爱恨情仇,也有悲欢离合。

本书还将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的鲁迅。无数中国作家梦寐以求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鲁迅为何断然拒绝?鲁迅为何取一百多个笔名,成为世界文坛马甲最多的人?当鲁迅遇见“假冒鲁迅”,他是如何“打假”的?鲁迅曾经被人骗去手稿,是什么导致他疏忽大意?现实生活中,鲁迅曾碰到窃书大盗“孔乙己”,他是如何化险为夷的?鲁迅被传患了脑膜炎,他是如何辟谣的?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鲁迅的故事。希望随着这些轻松有趣的故事,带你走近博大精深的鲁迅世界,走进鲁迅丰富多彩的内心深处。

内容推荐

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已存在、繁衍了五千多年,其间,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些筋骨早已熔铸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套小小的“人文从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上自孔子下迄胡适的15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懂得他们,我们会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追随他们,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醇厚丰赡。

目录

引言

胡羊尾巴

大闹王广思

大祸临头

父亲的病

母亲娶媳妇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渡尽劫波兄弟散

“我可以爱!”

十年携手共艰危

铁屋中的呐喊

别了,金心异!

二桃杀三士

莽原风波

光明所到

男人扮女人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禹是一条虫

“词的解放”与“序的解放”

动物能否讲“人话”?

“废名”就是名

琴心疑案

“说不出”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从头发说到胡须

窃书不能算偷?

冒牌“鲁迅”现形记

无如臣脑故如冰

被史济行骗了一回

鲁迅给人取绰号

马甲最多的人

戏说皇帝

喝茶

批评家的批评家

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

中国人的性:国民性批判(上)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国民性批判(下)

今天我们怎样教孩子

娜拉走后怎样?

且介亭的秘密——从鲁迅的杂文集名说起(上)

且介亭的秘密——从鲁迅的杂文集名说起(下)

后记

试读章节

1881年9月25日,阴历八月初三,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显得有些忙乱,人们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这家的男主人周伯宜也跑进跑出,满头是汗,显然,今天他有些紧张,他在焦急地等待着什么,一时空气仿佛凝固了。

“恭喜恭喜,恭喜老爷,是个男孩!”女佣阿长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向伯宜贺喜,打断了他的沉思。“老爷您听,这孩子哭得好大声!”阿长喜气洋洋地说,果然,一声高亢的啼哭响起来了,这孩子哭得响亮,一声声不停歇。“能哭,是个争气的孩子,看样子身体健康,母子平安。”周伯宜心里高兴,清矍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男孩长大后能够读书应试,在科场上显身扬名,光宗耀祖。对自己新生长子的未来,周伯宜寄予了殷切的期待。

按照越地的风俗,要为新生儿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欢迎他来到人间。由于是男婴,又是长子,周家又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所以这次的欢迎仪式也就格外慎重。周宅一时鼓乐齐鸣,张灯结彩,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孩子的父亲周伯宜亲自主持仪式,将孩子抱来,让新生婴儿依次品尝五种食物:醋、盐、黄连、钩藤、糖,这象征着人生的五种滋味,蕴涵着这孩子将要经历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然后才能到达幸福的终点。品尝了人生五味,周伯宜就想着给孩子取名字,当然了,这件事得让孩子的祖父定夺。想到这里,伯宜马上修书一封,让邮差快马递往京城。

孩子的祖父介孚公正在北京当“京官”,这天,当他接到报告孙儿出生的家书时,正与一位来访的官员闲谈,那来访的京官姓张。送走客人,介孚公思忖孩子的名字,随手就写了两个字:阿张,这正是那京官的姓氏,借他的姓氏为孩子讨个吉利,希望他长大后也能走仕途,博功名。“阿张”是小名,介孚公沉吟良久,又找了两个同音异义字“樟寿”来作学名,这孩子就是后来的鲁迅。鲁迅小的时候,那时候他还不叫鲁迅,他原名周樟寿,小名叫阿张。樟寿小时候,调皮活泼,是个聪明漂亮的孩子。

有一次,樟寿看大人玩牌,牌桌上大人们敛声屏息,气氛十分紧张,大家都对输赢很在乎,四岁的樟寿穿着大红棉袄,扛着龙师傅送给他的木头刀,冲进冲出地玩打仗,打得正热闹呢。大人招呼他去看牌,故意逗趣地问他:“阿张,你愿意谁输谁赢啊?”“我希望大伙一起赢!”樟寿脱口而出,引得大家都笑了:“这孩子讨人喜欢!真是个‘胡羊尾巴’,又聪明又善良。”“胡羊尾巴”是绍兴方言,“胡羊”即绵羊,绵羊的尾巴短促圆润,摆动起来漂亮好玩,小樟树寿长得矮小灵活,举手投足麻利敏捷,很惹人爱,大家因此给他起了这个绰号“胡羊尾巴”。

叫他“胡羊尾巴”还因为樟寿调皮活泼。曾祖母九太太为人古板严厉,不苟言笑,长年累月,老太太总是端端正正地坐在房门口的一张太师椅上,一动不动,因为她一声不吭,大家都不敢去搭理她。只有樟寿,偏偏喜欢去跟她开玩笑。樟寿每次从老太太面前经过时,便假装跌跟斗,摔倒在地上,急得老太太不住惊叫:“阿呀,阿宝,衣裳弄脏了呀”,忙不迭地要从太师椅上站起来,伸出手想要去拉他。樟寿一转身,拍拍手,轻轻一跃就从地上弹起来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过了一会儿,老太太又坐在那发呆了,樟寿又跑到她面前去摔倒,惹她再说那两句话。

樟寿亲爱家里人,也惹大家喜爱,但他的爱也是有等差的,他最喜欢的人除了母亲鲁瑞,就是祖母蒋老太太,蒋祖母善于讲故事,与蒋祖母在一起的时光是那样温暖迷人。

这是一个夏天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在高空,洒下银白色的光辉,月光如流水,夜色中的新台门周家门前显得更加静谧。深蓝的天空中,一颗颗小星星眨巴着眼睛,仿佛在向孩子们抛着媚眼,调皮地微笑着。凉风习习,一阵微风吹过,桂树的枝条瑟瑟作响,一股清香冲人孩子们的鼻腔。在一株枝叶浓密的大桂树下,放着一张长长的小板桌,6岁的樟寿正躺在板桌上乘凉呢!他用小胳膊当枕头,枕着小脑袋,仰望着那湛蓝的夜空,听祖母讲那过去的事情,陷入了无边的遐想中。祖母蒋老太太轻轻地摇着芭蕉扇,斜靠在桌旁,一边为樟寿赶蚊子,一边正给樟寿讲那遥远的过去。这回,祖母讲的是猫和老虎的故事:

“阿张,你还不知道吧?猫是老虎的师父。”祖母向樟寿点点头,芭蕉扇轻轻地往樟寿胳膊肘上一磕。樟寿摇摇头,他曾从玉田叔祖家的藏书里翻到一本“花书”,那上面说猫和老虎是一科,都是猫科类哺乳动物,当时他还诧异,眼前仿佛浮现一只黄色毛皮、黑色斑纹的老虎,额头上还刻着一个“王”字,在大森林里威风凛凛地踱步,旁边一只圆圆小脸盘,短短小耳朵,黑亮大眼睛的小花猫,看到老虎降临,正飞奔而去,夺路而逃呢!原来它们不是天敌,却是师徒!樟寿迷惑了,等待着祖母接着往下讲。

P1-4

序言

当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或许您会先看一下这篇序言,希望它能提供更多值得自己花上一天或几个小时的时间,坐下来阅读该书的理由。只是,我更愿意推荐这最简单的一条:因为感动!

曾经的感动沉淀下来,化为故事传说,化作文字流传,当我们再次走近他们,走进那段岁月,曾经的感动依然令人感动。把这种感动的心情传达给您,于是,有了这套书的诞生。

书中展示了某一历史时期中的某个人物,如何将其自身与他所处的时代融为一体,从而使他个人的生平,成为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本套丛书内容上的共性。十五本书,展示了十五种人生,面目和色彩绝不雷同,却都被他的主人所悉心经营。

为什么不可或缺?回答起来既可详述,也可简单。筒言之,既然存在了,并且过去了,固然不会缺。如此作答,虽然取巧,却等于没有回答,所以,仍有细言之的必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属于有着伟大心灵的一类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生平遭遇不同,甚至思想观念上也不完全相同,但他们用自己的心灵观照他的国家和社会,积极思考关于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力求自己心脏的跳动,与历史前行的脚步声合拍协奏。无论是孔子、孟子的“济天下”之理想,还是庄子的“逍遥天处”,或者韩非的“酷不入情”,皆为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真诚的阐释。他们有着崇高的人生追求,“立德”、“立功”或者“立言”。他们活动的身影,留下的足迹,已然是历史画卷上的勾皴点染。不可抹去,不能抹去。

他们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有着强大感召力,或坚强如司马迁,或无畏如韩愈,或洒脱如东坡,或耿直如范仲淹,或勇敢如王安石,或坦荡如王阳明,或率真如李贽,或智慧如曾国藩,或深刻如鲁迅,或清澈如胡适,或包容如蔡元培……其思想品行不仅影响和感染了同时代的人,且通过轶事传闻、言论著述,世代传递了下来,成为塑造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重要元素。这些人物的不可或缺,不仅仅相对于那段历史,也是整个民族发展的不可或缺。

他们中的某些人,或以文学家著称,或以思想家传世,或在政治、军事上更有作为。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即使外部条件均等。但他们都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慨然出手,一鸣惊人,开时代之风气,为其时之先行者。先秦的哲学家们自然不用说了,他们所开拓的深邃阔大的思想空间,令今人叹服,难以超越。司马迁发愤著书成《史记》,史家良笔,垂范后世。仕途坎坷的韩愈,不顾流俗,以复古为革新,掀起古文运动之浪潮。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是艺坛的八面圣手,更以其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世间人。主张心学的王阳明,一面探索着通往“圣贤”的门路,一面统率三军、师出辕门。敏感多思的李卓吾,性情狂狷,却怀着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祈盼世人“童心”不衰。……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他们的存在,实在是不能回避的话题。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实在应该好好理解,好好学习。这种学习不是背单词、做算术,更不是机械仿效,而是缘于景仰的激情和冲动。当我们把这些名字一字摆开,串为链锁,我们仿佛看到了东方巨龙坚韧挺拔的脊梁,那正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链锁环环相扣,名字前后相续,紧紧连在一起。但这链条的后面,需要有人接续,必须有人接续,而那个省略号所体现的空白,正期待着今天的我们去填补。因此,对于那些杰出者,我们不能一味遥想,而应该走近一些,走进他们的岁月。走近他们,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如何凝聚。

许多时候,我们畅想着,那些被称作“圣贤”的人,他们的“当年”是怎样的呢?其实,那时的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会面临一些无法两全的选择。圣者,未必不食人间烟火;贤者,未必没有失落悔恨。而他们最终超越平俗,成为“圣者”、“贤者”,原因是什么?这正是需要我们体会和寻味的地方。丛书的作者们,在展示和还原那些杰出人物的“当年”状况上,作了努力。与其说为了感动读者,不若说,他们的写作,实在是表达了一份自己被感动的心情。

出于这样一份简单但却真诚而美好的意愿,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关于杰出人物行状的普及类文化读物。丛书一共十五种,分别选取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司马迁、韩愈、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王阳明、李贽、曾国藩、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十五位历史人物,作为写作对象。每本书约以十二万字左右的篇幅,介绍该人物的历史活动及言论著述,在尊重史实、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又融入一定量的文学笔法,用以提升著作的可读性,希望我们的这种写法没有唐突了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许许多多,这套书所选取的,当然不够完备,也不敢说最具代表性,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的选题,也兼顾了作者的个人喜好。限于我们的水平和时间,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真心希望得到读者朋友和有识之士的批评、指教,以助我们把下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感动!

粱海燕

2008年1月于北大静园

后记

与当下盛行的“少不读鲁迅”的潮流迥异,我读鲁迅,是开始于少年时代。在语文课本里,我被《故乡》的选段深深陶醉:“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一幅神异的图画,承载着我人生最初的感动,飞翔过我最初的幻想。

读中学的时候,受的是“以教科书为纲”的应试教育。那时候,还没有如今甚嚣尘上的“金庸PK鲁迅”的风潮。幸运的是,语文课本中保留了许多鲁迅的篇目:《祝福》、《孔乙己》、《药》等等。恍惚记得那时学了鲁迅,同学之间开玩笑都带有“鲁迅风”:“窃书不能算偷”啊,“茴字有四种写法”啊,一时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就像“接头暗号”,要不能脱口而出几句鲁迅的句子,朋友间可就“没有共同语言”,同学关系都要受影响呢!

上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喜欢《红楼梦》,喜欢《鲁迅全集》。曹雪芹的“从繁华到沦落”,和鲁迅的“从小康坠入困顿”,仿佛声气相通。缠绵悱恻的儿女情爱,与犀利睿智的批判锋芒,竟然并行不饽,都苇我所喜欢在我心中,《红楼梦》柔情似水,《鲁迅全集》热情如火,但他们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水与火的缠绵”。我常常感慨:生在曹雪芹之后是有福的,生在鲁迅之后是有福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不生曹雪芹和鲁迅,今夜的星空绝不会如此美丽。

这就是为什么,鲁迅被大家一再阅读,被人们一直谈论。直到今天,在一个“读图时代”,关于鲁迅的话题,还能吸引最多的眼球。

这本书杀青的时候,正是北京“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深秋。一夜北风紧,枝头的银杏叶轻舞飞扬,摇曳着坠落在地面上,为最后的秋天披上一袭华美的袍子,冬天的脚步也就近了。落叶飘零,敏感多思的人们常常要感慨岁月的转瞬即逝,生命的永劫轮回。

在这样的时节,我思考得最多的,也依然是这本薄薄的小书:《在呐喊中彷徨》。1925年3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许广平给她最敬爱的老师——鲁迅先生写信,请教“走人生长途”的方法,先生在回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却也像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这就是我们这本小书题目的出典。

的确,鲁迅的一生,正是“在刺丛里姑且走走”的一生。在那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代,他独战多数,与形形色色的无聊文人展开论争,揭露他们五花八门的丑恶伎俩,抨击当时社会普遍弥漫着的黑暗。

鲁迅56年的人生历程,是短暂的。身处黑暗时代,他独自扛住黑暗的闸门,让后来的人们到开阔明亮的地方去。

鲁迅生活的时代早已过去。今天,我们迎来了和谐社会。“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早已不能想象万恶的旧社会。鲁迅,和许多生活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一样,也要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吗?

答案是否定的。1933年,在杂文《帮闲法发隐》中,鲁迅写有这样一段文字:“七日一报,十日一谈,收罗废料,装进读者的脑子里去,看过一年半载,就满脑都是某阔人如何摸牌,某明星如何打嚏的典故。开心是自然也开心的,但是,人世却也要完结在这些欢迎开心的开心的人们之中的罢。”

1996年,这段文字被原封不动地收入一篇名为《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的文章中,还取了个小标题:《鲁迅论某些报刊之增广“闲文”》。从1933年到1996年,时光过去了一个甲子,然而,鲁迅30年代批判时弊的话,到90年代一字不改,继续有效。而且,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报纸杂志上还是满纸娱乐八卦,鲁迅的批评依然没有过时。今天,鲁迅依然活着。在这个意义上,鲁迅作品是应该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阅读,反复重读的文化经典。  鲁迅生前,骂他的人们给他定性说:“鲁迅爱骂人”。今天,个别“吃鲁迅饭”,以“骂鲁迅”起家的学者,还是喋喋不休地说:“鲁迅睚眦必报,不够绅士。”

其实,鲁迅的“骂”,是批判,他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文字,针对的并非个人的恩怨情仇,而是文化的大是大非。所以他嫉恶如仇,从不妥协。建设和谐社会,依然需要鲁迅犀利独到的文字。只有这样,揭露“假丑恶”,彰扬“真善美”,我们的社会才能走向尽善尽美。

有人说,中国现代作家中,只有极少数,能使读者从其作品中直接辨认出作家本人,鲁迅是其中的一个。鲁迅的文字是不可模仿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是纯然“鲁迅式”的,独具面目,不与他人混淆。

由于上面的理由,我阅读鲁迅,并提笔写了这本小书。

程振兴

2008年2月于京西墨石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