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才俊,但仕途受挫,便一心向往成圣成贤。曾在佛道之间徘徊,终在儒学中顿悟。虽蒙受陷害,被贬龙场,但意志不消沉,创办书院,收徒讲学。得朝廷委任,平定叛乱,显示了军事与组织才能。王阳明,儒家思想的推崇者、实践者。他的心性之学,在中国的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聪明伶俐的少年、满怀抱负的青年、坎坷不平的中年、老当益壮的晚年,他的一生凝聚了一个大儒的风范。本书讲述了“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阳明(唤醒内心的良知)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允亮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少年才俊,但仕途受挫,便一心向往成圣成贤。曾在佛道之间徘徊,终在儒学中顿悟。虽蒙受陷害,被贬龙场,但意志不消沉,创办书院,收徒讲学。得朝廷委任,平定叛乱,显示了军事与组织才能。王阳明,儒家思想的推崇者、实践者。他的心性之学,在中国的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聪明伶俐的少年、满怀抱负的青年、坎坷不平的中年、老当益壮的晚年,他的一生凝聚了一个大儒的风范。本书讲述了“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内容推荐 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已存在、繁衍了五千多年,其间,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些筋骨早已熔铸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套小小的“人文从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上自孔子下迄胡适的15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懂得他们,我们会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追随他们,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醇厚丰赡。 目录 引言 “贵族”不是一天养成的 天才和他的土壤 读书登第绝非“第一等事” 一门心思学马援 圣人必可学而至 竹子的“理”怎么“格” 没考上,但也没啥大不了的 愤青之路 魔术师的帽子 从前有座山 与佛老相伴的日子 做了一回勇士 创世记 陌生人,你为啥到这地方来 让人困惑的祭祀 秀才遇到兵 求雨那些事儿 人心都是肉长的 与朱子过招 风和草 大义和私利之问 玩叛军于股掌之问 做秀还是实力? 不平凡的父与子 从教子说起 别具一格的《啾啾吟》 发现不传之秘 儒学这个屋子 宁狂狷无助,不下贱媚俗 珍惜时问就是珍惜生命 碧霞池的夜晚 科举功名有那么重要吗? 经书该怎样读 通往圣贤之路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后记 试读章节 每个人都有过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这是作为一个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五百多年前的王阳明自然不知道这段在当今中国风靡一时的话,但他当然也有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思索,那么王阳明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他又做了哪些探索呢? 从明朝以来,王家代代都是读书人,虽然不是都为官做宰,生活也清贫,但可贵的是从没丢了气节,就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大丈夫。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才能造就伟大的人物。 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遗传,一直没有间断过。成化十七年,王阳明十岁。他出生在浙江余姚,这十年来,他也一直没有离开过家乡,童年就这样在故土上度过。或是与小朋友们一块玩耍,或是跟着祖父背背诗歌,学学读书、认字。同一年,王阳明的父亲龙山公王华,举进士第一甲第一人,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了状元自然要做官了,龙山公当年被授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修撰,基本是明朝状元的必经之路,大致是做些编写书籍的工作。明朝开国的时候,首都是定在南京的,后来经过些变故,明成祖将首都改到了北京,现在能看到的故宫建筑群,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建造起来的。因此,王华必须得去北京就任了。 王华生于正统丙寅年九月,也就是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王阳明生于成化八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472年。到了公元1482年,王阳明十一岁,他将要离开故乡了,单纯快乐的童年即将远去,生活将向他敞开另一扇门,人生的道路也才刚刚开始,这以后王阳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切都要看他自己了。 王华中了状元,去北京工作了。第二年,他准备把父亲接去北京。中国人自古就很讲究孝道,至圣先师孔夫子的《论语》中,第二句便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于儒家思想从汉代开始倍受尊崇,所以这些重考思想也受到帝王的肯定和鼓励,孝也就被当作评定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这是不容置疑的。孔子曾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意思是,一个小孩要三年才能长到不需要父母把他抱在怀里,也就是说这三年里孩子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一切都是父母含辛茹苦地呵护才使他成长,所以小孩子要懂得感恩,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这是天下通用的道理。所以古时候,有一种丁忧的制度。如果官员家中的父母去世了,他必须回家守丧三年,然后再回到朝廷干他的工作。无论你的官多大,无论国家事务多紧要,都要为此让路。当然,道理是这么说,历史上的例外也是有的。孝这个话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暂且说到这儿。 言归正传,王华到北京工作后,第二年准备迎养竹轩翁,所以竹轩翁便带着王阳明上了去北京的路。一方面,王阳明还是个小孩子,父亲走了,祖父也走的话,留下他在家不好照料;另一方面,余姚毕竟是个小地方,哪比得上京城的繁华和大气,不妨去开开眼界,跟着父亲和祖父也好多学习。 上路了!古代科技不如当今发达,交通也不如当今便利,从余姚去北京,既没有长途汽车,也没有火车。能用的方式无非是走路、骑马、坐轿、乘船。然而,这也是一种人生经历,一路上的山水风光可以慢慢欣赏,风土人情可以慢慢感受,比起睡一觉就从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就这么一路且行且宿,祖孙俩到了镇江金山寺。在金山寺,“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的竹轩翁和同在金山寺落脚的客人攀谈起来,想是说话投机,便饮酒共叙,谈到兴致高处,俩人便要作诗,可惜一时没作成,谁曾想这时候,小小的王阳明在一边开口说道:“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这一说不要紧,这位客人可是大吃一惊——两个大人想作诗没作成,未料一旁的十来岁的孩子竟然能脱口而出!这孩子了不起,真聪明,再试试他。于是客人以《蔽月山房》为题,再让王阳明赋诗一首。只见王阳明从从容容地随口应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服了服了,确实是个聪明孩子! 要说这两首诗的艺术水平,确实算不得好诗。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算不错的了。第一首气势足,气魄大,刚猛纯真中又带着点浪漫朦胧。第二首,则比第一首逊色些,四句话直白袒露,颇有打油风格。然而,恰恰是这打油似的小诗,更值得玩味。因为他在诗中并不是描述了山房如何、月色如何,而是问道——山和月,哪个更大?从平面来看,山近月远,所以山的形状更大,但如果人有天一样大的眼睛,能换个角度看的话,那山就变小了,月则变阔了。这真是一个孩子的奇妙发现! P13-16 序言 当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或许您会先看一下这篇序言,希望它能提供更多值得自己花上一天或几个小时的时间,坐下来阅读该书的理由。只是,我更愿意推荐这最简单的一条:因为感动! 曾经的感动沉淀下来,化为故事传说,化作文字流传,当我们再次走近他们,走进那段岁月,曾经的感动依然令人感动。把这种感动的心情传达给您,于是,有了这套书的诞生。 书中展示了某一历史时期中的某个人物,如何将其自身与他所处的时代融为一体,从而使他个人的生平,成为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本套丛书内容上的共性。十五本书,展示了十五种人生,面目和色彩绝不雷同,却都被他的主人所悉心经营。 为什么不可或缺?回答起来既可详述,也可简单。筒言之,既然存在了,并且过去了,固然不会缺。如此作答,虽然取巧,却等于没有回答,所以,仍有细言之的必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属于有着伟大心灵的一类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生平遭遇不同,甚至思想观念上也不完全相同,但他们用自己的心灵观照他的国家和社会,积极思考关于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力求自己心脏的跳动,与历史前行的脚步声合拍协奏。无论是孔子、孟子的“济天下”之理想,还是庄子的“逍遥天处”,或者韩非的“酷不入情”,皆为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真诚的阐释。他们有着崇高的人生追求,“立德”、“立功”或者“立言”。他们活动的身影,留下的足迹,已然是历史画卷上的勾皴点染。不可抹去,不能抹去。 他们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有着强大感召力,或坚强如司马迁,或无畏如韩愈,或洒脱如东坡,或耿直如范仲淹,或勇敢如王安石,或坦荡如王阳明,或率真如李贽,或智慧如曾国藩,或深刻如鲁迅,或清澈如胡适,或包容如蔡元培……其思想品行不仅影响和感染了同时代的人,且通过轶事传闻、言论著述,世代传递了下来,成为塑造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重要元素。这些人物的不可或缺,不仅仅相对于那段历史,也是整个民族发展的不可或缺。 他们中的某些人,或以文学家著称,或以思想家传世,或在政治、军事上更有作为。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即使外部条件均等。但他们都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慨然出手,一鸣惊人,开时代之风气,为其时之先行者。先秦的哲学家们自然不用说了,他们所开拓的深邃阔大的思想空间,令今人叹服,难以超越。司马迁发愤著书成《史记》,史家良笔,垂范后世。仕途坎坷的韩愈,不顾流俗,以复古为革新,掀起古文运动之浪潮。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是艺坛的八面圣手,更以其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世间人。主张心学的王阳明,一面探索着通往“圣贤”的门路,一面统率三军、师出辕门。敏感多思的李卓吾,性情狂狷,却怀着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祈盼世人“童心”不衰。……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他们的存在,实在是不能回避的话题。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实在应该好好理解,好好学习。这种学习不是背单词、做算术,更不是机械仿效,而是缘于景仰的激情和冲动。当我们把这些名字一字摆开,串为链锁,我们仿佛看到了东方巨龙坚韧挺拔的脊梁,那正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链锁环环相扣,名字前后相续,紧紧连在一起。但这链条的后面,需要有人接续,必须有人接续,而那个省略号所体现的空白,正期待着今天的我们去填补。因此,对于那些杰出者,我们不能一味遥想,而应该走近一些,走进他们的岁月。走近他们,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如何凝聚。 许多时候,我们畅想着,那些被称作“圣贤”的人,他们的“当年”是怎样的呢?其实,那时的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会面临一些无法两全的选择。圣者,未必不食人间烟火;贤者,未必没有失落悔恨。而他们最终超越平俗,成为“圣者”、“贤者”,原因是什么?这正是需要我们体会和寻味的地方。丛书的作者们,在展示和还原那些杰出人物的“当年”状况上,作了努力。与其说为了感动读者,不若说,他们的写作,实在是表达了一份自己被感动的心情。 出于这样一份简单但却真诚而美好的意愿,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关于杰出人物行状的普及类文化读物。丛书一共十五种,分别选取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司马迁、韩愈、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王阳明、李贽、曾国藩、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十五位历史人物,作为写作对象。每本书约以十二万字左右的篇幅,介绍该人物的历史活动及言论著述,在尊重史实、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又融入一定量的文学笔法,用以提升著作的可读性,希望我们的这种写法没有唐突了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许许多多,这套书所选取的,当然不够完备,也不敢说最具代表性,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的选题,也兼顾了作者的个人喜好。限于我们的水平和时间,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真心希望得到读者朋友和有识之士的批评、指教,以助我们把下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感动! 粱海燕 2008年1月于北大静园 后记 写王阳明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思想上得到净化的过程。随着对他的解读不断深入,对他的仰慕之情也越来越强烈。自从立下了成圣贤的志向之后,王阳明一生都在为此而努力,即使是在被贬到贵州龙场为驿丞期间,他所考虑的还是在那种情况下,圣人将会如何去做。这种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使他最后达到了那个淡定从容的圣人之境。临终前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数百年后读来,依然让人肃然起敬,感动不已。 王阳明的那个成圣贤的念头,对当今人来说,未免显得过于迂腐了。然而他在面临挫折时,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死生以之的信念,难道不会让我们有一些触动吗?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迷茫消沉的日子,这个时候,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还是穷而弥坚,自强不息,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王阳明身上,我们于此时看到了那种伟大的人格力量。 在读和王阳明有关的资料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他们在面临不利时自然从容的态度,他们在学生心目中高山仰止的地位,他们对自己心中信念的执著与坚持,跨越数千年的时光,相互呼应,成为最让人为之感动的声音,在中国历史上久久回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中的甘苦,也不烦一一道来。但因着写作的缘故,使自己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有一个和古圣贤亲密接触的机会,对我来说当然是一件很愉快的事。限于学识,文中自然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诸君能多加指正,以匡我之不逮。 王允亮 2008年1月于复旦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