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皇帝与宦制(点读中国传统文化)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陈璧耀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知道“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的意思吗?结发夫妻称原配,“结发”的来由你了解吗?家教对人们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代早就有这种教育形式了,但你能猜出它叫什么吗?状元指进士考试第一名,古代有“连中三元”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左右表方向,但古代的“左”与“右”却还另有所指,你想知道吗?在古代中国人们言谈、撰文须避君王和父母的讳,这甚至影响了人的一生。你知道这些荒唐的趣闻吗?……通过阅读《点读中国传统文化》,你就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皇帝与宦制》分册。

内容推荐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套有关国学文化的普及读本。作者以自然感性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俗、帝王将相、选官制度、教育科举、历法地理,包括姓氏称谓与避讳、以及国学等知识做通俗有趣的阐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

翻阅此书,人们的心灵将再次浸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粹情韵。

本书是其中的一册,解答了中国历代皇帝之最、宰相名称在历朝历代的变化等问题。

目录

总序

关于皇帝之类 

 闲话皇帝的称谓

 中国历代皇帝之最

 闲话儿皇帝

 闲话太上皇

 太后漫话

 皇后漫谈

 皇帝的庙号与谥号

 改元与年号

 古代宗庙的昭穆制度

 皇位的传承与争夺

 中国历史上的禅让现象

 “立子杀母”是怎么回事

 中国历史上的遗诏悬案

关于职官与选官

 宰相与三公

 宰相名称在历朝历代的变化

 九卿与六部

 史官与翰林

 宦官与宫廷事务官

 中央的军事系统

 中央的监察系统

 锦衣卫与东西厂

 地方官制

 “选贤与能”和“世卿世禄”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与养士之风·

 秦国的军功爵与客卿制度

 察举与征辟

 九品中正制

 闲话“致仕”

 挂冠与罢官——两种另类致仕

 古代的文字狱

后记

试读章节

“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是光辉、伟大和美丽的意思,“帝”则原指宇宙万物的主宰神,即天帝、上帝。所以“皇帝”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伟大而光辉美丽的上帝”。用于封建帝王,便体现了政权与神权的统一。

虽说上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但把“皇”和“帝”合起来作封建帝王的正式称号,却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开始的。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所以兼用“皇”“帝”以自称。于是“皇帝”作为封建帝王的自称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才最后退出政治舞台。但还有人不死心,想过过皇帝瘾,所以还上演过几次复辟的闹剧。

其实,“皇帝”一词在秦始皇之前已经连用过,如《尚书·吕刑》的“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庄子·齐物论》的“是皇帝之所以赞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等,但这些地方的连用只是用来尊称前代帝王和三皇五帝,并非帝王的正式称号。

“皇帝”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元首的正式称号,虽说无比尊贵,但臣子却不能在皇帝面前直呼这个称号,必须用别称。于是在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场合中,臣民对皇帝便有了许多别称。常见的有:

陛下意为殿陛之下。原指在宫殿台阶下的近臣和侍卫。用陛下指称皇帝始于秦朝。东汉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群臣见天子不敢直呼,只能“因卑达尊”,请站在殿陛之下的近臣传达,于是“陛下”就成了对国君的尊称。这是古代面见皇帝时最常见的一个称呼。

2.万岁这原是百姓向帝王或君主表达内心喜悦时的欢呼声。《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思庆贺,率以为常。”作为一种祝颂词,“万岁”原来只是表示希望某种美好的景象能够永远存在,后来却成了臣子朝见皇帝时的规定仪式,即“三(山)呼万岁”。一般认为这个仪式始于汉高祖刘邦。由于“万岁”的欢呼声在臣子朝见君王时经常使用,所以时间一长,也就成了皇帝的又一尊称。

3.天子这是君权天授观念的体现。夏商周三代的统治者,其正号为王,但也常被称作天子。《尚书·洪范》有“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的话,《礼记·曲礼下》更是明确地说“君天下日天子”。所以,自秦以后的历代皇帝均可称为“天子”。《白虎通义》说:“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春秋繁露·顺命》也有“天子受命于天”的说法。君王与天神如同父子,君权天授就存“天子”这个称呼中完全一体化了。

4.九五之尊 “九五”取自《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孔颖达疏日:“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九”和“五”是古人特别偏爱的两个数字,九为个数之最,亦为阳数之极,五则刚好处于个位数的中间,符合中国人喜欢中庸的偏好。所以在《易经》乾卦所有与九相配的卦辞中,九五的卦辞是最吉利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上了天,有利于见有德的君子。意谓有道德者将居高位。孔颖达《正义》说:“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屑王位之大人。”龙为我国传说中的神物,以龙附会帝王,遂以“九五”指称在位的帝王。与帝王相关的居处亦多取九五之数,如北京的城门,明永乐时建北京城,城置九门,京城卫戍司令称九门提督;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而进深五间;紫禁城的房屋有九千九百九十余间,而紫禁城及皇家同林、行宫大门上的钉均为九路钉,横竖各九,共八十一钉。其余如贡品、节庆大宴的果点、皇帝生日的流动节目等亦均为九的倍数,或八十一,或九十九,或一百零八等。“九”这个数字可以说已为皇帝所独占了。

此外还有“上”“圣人”“县官”“官里”“宅家”(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官家”“大家”“天家”“国家”“六龙”“飞龙”“车驾”“乘舆”“衮职”“至尊”“人主”“大行”(指刚去世的皇帝。因为刚刚去世,大臣尚未议定谥号,故以大行称之。大行者,往而不返之义也)等别称,非常繁多。明清以后,更有以年号来称当今皇上的,如“永乐”“乾隆”“光绪”等。

以上是臣民对皇帝的称呼,多为敬词;皇帝的自称则多为谦词,有“孤”“寡人”和“朕”等。然而这三个词原来都不是皇帝专用的。“孤”和“寡人”,在以前原是小国之君和诸侯的自称,《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自称日孤。”“诸侯……其与民言,自称日寡人。”意为孤独孤单之人和寡德之人;“朕”则原是普通百女牛都可用的自称词,《尔雅·释诂》:“朕,身也。”郭璞注:“上古贵贱皆自称朕。”只要是活人,不管贫富,都可以用“朕”自称。但自李斯等人建议“天子自称日朕”后,便成了皇帝专用的自称,其他人谁也不能再自称为“朕”了。封建帝王的霸道,在语言使用上也不例外。P3-5

序言

这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的随谈,共三本。

关于文化,历来有多种说法,至今难以完全一致。但文化的核心,是人和人的精神活动,凡人类创造性的思维与行为而非自然性的生物行为都是文化。我们从日常生活方面说,譬如吐痰是人本能的自然性的生物行为,人人都会有吐痰的行为,但吐在规定的地方如痰盂之类就是文化,随地乱吐就不是文化。又譬如走路也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行为,但知道走在人行道上,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就是文化,随意乱行就不是文化。这些是行为文化,现在也叫文明。

又譬如吃饭也是人本能的生物行为,但吃什么,怎么吃,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不同的时代却是各有不同的。西方人吃西点,用刀叉,分食制;中国人吃中餐,用筷子,共食制。以前我们吃的都是家常便饭,很少上饭店;现在有人经常上饭店,吃生猛海鲜,吃小龙虾,吃珍稀动物。这就构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

又譬如结婚。结婚生子原是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与其他动物是一样的。但人类的结婚,却要讲究结婚的对象、年龄、工作,甚至学历和家庭等,结婚时还有许多手续、仪式乃至禁忌,而且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还各有不同的规定。这些是动物所没有的。

所以,文化的涵盖面是非常广的,从器用性的工具之类到艺术性的文学之类到社会性的制度习俗之类,直到抽象性的心理认识与语言哲学之类等等,都是文化,这些都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与行为,不是人类自然性的生物行为。从这个角度说,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非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文化就其本质说就是人化。

但文化有大小之别,大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概念,从物质器具到精神心理到语言艺术到制度习俗,无不在大文化的范畴之中。小文化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指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语言知识、道德信仰、法律制度、社会习俗、教育艺术、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方式等,是一些非物质层面的文化,也就是“文化”这个词的本义“以文教化”的范畴。但小文化和大文化不是割裂的,小文化蕴含在大文化之中,精神层面的文化同样受到物质层面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这是对文化的基本理解。而就文化的特征说,却还有民族(地域)和时代的不同。

先说文化的民族性差异。

在古代埃及,法老死了之后是葬在地上的,所以留下了一座座金字塔;而在我国,皇帝死后是葬在地下的,留下的是许多看不见的地下宫殿。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小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以示亲热,男女见面也常用亲吻与拥抱的方式;而在我国则有严格的避讳制度,不要说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连长辈名字所用的字在平时说话写文章中也必须回避,男女之间则历来讲“授受不亲”,不要说拥抱,连握手也没有可能。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是很大的。

我们再就姓名说,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而名在后,所以叫姓名,很顺;美国人却是名在前而姓在后,也叫姓名这就不顺,应该叫名姓才对。中国人写信,收信人的地址在上面或在右面,寄信人的在下面或左面;美国人也相反,寄信人的地址在上面,收信人的反而写到下面去了。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敬重对方,和美国文化的看重自己的不同。此外如年月日的署写顺序也是相反的。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讲究顺序和整体,而美国文化则看重现时和当下。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庞朴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引用一个笑话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的这种民族性差异。他说有三个不同国籍的客人在咖啡店里喝咖啡,招待端来的三杯咖啡里各有一只苍蝇。日本人首先发难,拍着桌子让招待把经理叫来,要教训经理该如何搞好经营和管理;英国人不说任何话就起身离开,但把一杯咖啡的钱放在了桌子上;美国人则勾了勾手指把招待叫过来,煞有介事地对那个招待说,如果在美国要请客人品尝苍蝇的话,一定是单独放在盘子里和咖啡分开的,爱吃几个由客人自己去加。三个人的表现完全不同,美国人比较幽默,英国人很绅士,日本人则注重管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是中国人,或者说,如果就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种民族心理的不同,反映在文化上,必然也是有差异的。据庞朴先生说,他在美国看到一对中国的石狮子,它们摆放在门口的位置,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很别扭。因为在中国,门前一对石狮子一般都是脸微朝里相对称的,而美国的那对却是脸朝外互不理睬。庞朴先生认为这是摆错了位置。其实这或许并非错摆,应该也是文化的一种民族差异。美国人或许认为脸朝外才更像一个守卫者,看上去才更舒服呢。这种不同位置的摆放,似乎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更多一点。

文化还有很强烈的时代性差异。

譬如从事娱乐演出的人,在古代的传统社会里地位很低,被称为“倡优”或“戏子”,现在却被誉为艺术家、明星,甚至还形成了许多追星的“粉丝”现象。就教授而言,八九十年代似乎是一个分界,以前的教授是专心研究学问的,被称为老师或导师,与学生有一种学术的传承关系;现在的教授则被称为老板,研究的重心似乎转移到经济上去了,与学生成了老板与雇工的关系,学生为老师打工,老师按劳付酬金。再譬如阅读与写作,原来的纸质读本变成了电子文本,写作也很少用笔,变成了键盘打字,阅读习惯和书写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文化的时代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器具、制度、习俗、乃至艺术样式等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古今文化就会有所不同。

但两者不是截然割裂的,虽说文化有古今的时代差异,但由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的,所以虽不断会有创新和变异,却都始终保留有自己的民族基因,也就是民族文化固有的特征和遗产。这些总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顽强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的继承性。

譬如中国文化很讲究人的社会等级,同时又很看重人的亲属关系,整个社会其实就是一个严格的宗法社会,是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大亲属系统。所以从历史上看,皇帝是君父,百姓是子民,官员就是大大小小的叔父和伯父,这样一来,社会的政治关系就成了一种家族关系。这种家族关系可以说最集中地体现在对县太爷的称呼“父母官”上。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里,始终把亲属关系当作人际关系最主要的主体。现在人们常把不是亲属的人乃至陌生人称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各种称呼上,就依然很清楚地延续着这种家族关系。而对等级的看重,则明显地体现在国人喜欢以职务相称对方的称呼上,如孙局长(孙局)、李处长(李处)、刘主任等,在这些称呼里具有区别身份的明确含义。这种体现等级的称呼是和中国文化密切相连的。

这套中国传统文化,说得精确点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汉族的传统文化,是小文化概念。第一册是有关人生礼仪和历法地理的文化知识,第二册是有关皇帝和古代官制的文化知识,第三册则是有关科举的选官制度和国学的一些文化知识,并示例性地对《易经》和《论语》的两段文字作了解读。

以上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点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其中有一部分曾是我十多年前在大学讲课时的讲稿,现在重新作了整理和补充,但大部分都是新写的。

古代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了,古代的那些文化也只是我们通过文献来了解的过去的历史遗迹,是一些早已消逝了的传统,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似乎更显得有点遥远。但作为一个民族,骨子里不可能不流动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因此还是需要了解一些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近来随着国学的升温,传统文化也热了起来,希望我的这本有关文化的书,能在这股文化升温的热潮中起一点引领作用,引领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一点古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民族传统。

陈璧耀于上海

2009-07-6

后记

这套《点读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古代文化常识百话》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百话》原由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收文章81篇。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于2007年撤销建制后,宁夏人民出版社有意再版此书,于是就有了这套《百话》的增订本《点读中国传统文化》。

《点读》与《百话》相比,除了改正原来的一些文字错误之外,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或增补,另外新写了24篇 其中有部分文章曾在杂志上发表过。

近来中国传统文化比较热,尤其是2008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后,更引起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希望拙著能在普及和宏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希望能得到读者诸君的喜爱与赐正。

陈璧耀于上海

2009年8月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