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伯虎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海珍//张贵东//施国强//蒲睿英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航天事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是数十万航天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是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李伯虎院士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我国系统仿真技术领域和制造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科技成果,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记述李伯虎院士的成长历程,传承航天精神,启迪后人,由王海珍、张贵东、施国强、蒲睿英著作了《李伯虎院士传记》一书。

内容推荐

王海珍、张贵东、施国强、蒲睿英所著的《李伯虎院士传记》以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我国系统仿真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全书旨在弘扬李伯虎院士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与精神财富。

目录

第一章 年少峥嵘初放彩

 1.乱世春秋没落家族

 2.家风淳厚润物无声

 3.天资聪颖孺子可教

 4.辗转三地学有所成

第二章 模拟领域露锋芒

 1.初入航天师从名师

 2.专业领域崭露头角

 3.风暴漩涡沉着应对

 4.天津会战忘我工作

 5.兵头将尾责任重大

第三章 负笈海外学归来

 1.惜别家人远渡重洋

 2.拜谒名师涉足仿真

 3.潜心钻研学有所成

 4.踌躇满志满载而归

第四章 数字仿真踏征程

 1.选准方向首攻语言

 2.组建新室开辟领域

 3.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4.突出重点协力攻关

第五章 CIMS主题立新功

 1.国家需要迈进新域

 2.专家组长勇于创新

 3.示范工程敢于担当

 4.并行工程协力攻坚

第六章 仿真领域铸辉煌

 1.分布仿真迈开新步

 2.云上仿真更上层楼

 3.仿真语言开辟新页

 4.高效仿真再拓新域

第七章 两化融合勤创新

 1.立足航天系统创新

 2.云上智造模式创新

 3.自主研发平台创新

第八章 心系仿真不松懈

 1.众智众创发展学科

 2.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3.群策群力普及仿真

第九章 桃李芬芳春满园

 1.认真带徒言传身教

 2.北航为师精益求精

 3.学院建设兢兢业业

 4.治学严谨授人以渔

 5.教为严师爱如慈父

第十章 此生惟愿长报国

 1.终身成就名扬海外

 2.高瞻远瞩心系科研

 3.伉俪情深坚实后盾

 4.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附录1 李伯虎代表论著

附录2 李伯虎获奖统计

李伯虎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乱世春秋没落家族

1938年,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无边的硝烟与战火之中。从白山黑水的东北林海,到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从崇山峻岭的太行山脉,到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在中华大地全面展开。

而此时,位于东部沿海的上海租界,却仍然是一片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十里洋场,喧嚣不已,颇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遗风。

自从“八一三”事变爆发以来,杨树浦、闸北、沪西、南市一带陆续落入日军的魔掌之中,只有上海租界幸存,成为了一座“孤岛”,孑立于日占区的包围之中。然而,“孤岛”上虽然仍是一片热闹景象,却也不是世外桃源。这个“危巢”,就像是建筑在流沙之上的天堂,终究要倒塌。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距离他们是那么遥远,哀哀无告、谨小慎微,却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生活依旧在继续。

是的,即使满目疮痍、炮声震天,即使身边的危机如同无垠的东海一般浩瀚、恐怖,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生、老、病、死,一切仍在照常进行。

11月27日,正值初冬时节,在徐家汇的一个小院里,响起了一阵阵异乎寻常的欢笑声。在炮火震天、生活几近绝望的日子里,这样的欢笑声显得如此爽朗、开怀。这户人家正在为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而紧张地忙碌着、准备着,此刻,战争带来的阴霾与环绕在人们心头的压抑被一扫而空,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由衷的笑容与喜悦。尤其是这家的男主人李继三,一想到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马上就要呱呱坠地,他就欢喜得合不拢嘴,更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激动之情。

没过多久,一声嘹亮的啼哭响彻了整个里弄,孩子出生了!听着这个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李继三难掩心中的兴奋,来来回回地在屋子里踱起了步子。即使是在摆设香案、拜谢天地祖宗之后,他的内心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家族、自己的一生……

李继三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家学深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李叔箴是一个颇有进取心的人,在少年时代就曾经为了增长学识而不出家门面壁苦读三年,读书虽苦,他却始终甘之如饴。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之后,李叔箴因为学识渊博、足智多谋而被地方府衙聘为师爷。师爷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一般没有什么官衔职称,也不在政府体制之内。不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无幕不成衙”的说法,可见作为官员亲信、智囊与私人助理的“师爷”地位之独特、重要。

清朝末年,李叔箴辗转到了东北,成为一名将领的师爷。他原本想在政治上大展身手,然而,当时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时局异常混乱,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思前想后,李叔箴只好打消了原来的念头,转而将精力投入到实业上,修铁路、开煤矿,由此积攒了一定的家产,李家也因此从官宦门庭变成了富贾之家。他憧憬着,有一天能够使自己的实业形成规模,创立更大的产业。

P2-3

序言

序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片反《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

2014年1月

后记

后记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是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统一组织下编写出版的,航天二院负责《李伯虎院士传记》等9个分卷的编写组织工作。

二院院士传记编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传记编撰的具体组织工作。在此,对为保证此书出版而付出辛勤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近60年的光辉历程。近60年来,一代代航天人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攻关,在导弹武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册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在航天事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是数十万航天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是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李伯虎院士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我国系统仿真技术领域和制造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科技成果,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记述李伯虎院士的成长历程,传承航天精神,启迪后人,根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要求,在航天二院党委的领导和二院科技委的具体组织下,我们编写了《李伯虎院士传记》。

本书由王海珍、张贵东、侯宝存、施国强、蒲睿英具体执笔撰稿。其中,王海珍为《中华儿女》报刊社记者,负责第一、三、八、十章的编写以及全书的统稿;张贵东为原204所党委副书记、二院工会副主席,负责第二、四、五章的编写;侯宝存、施国强为李伯虎的博士研究生,蒲睿英为北京仿真中心科技人员,他们负责第六、七、九章的编写,蒲睿英还负责李伯虎照片的整理;706所的研究员胡骏参与了《传记》编写前期的准备工作;二院科技委秘书幸小雷为《传记》编写组组长,承担本书编写的日常组织协调以及资料整理的大量工作。

706所研究生胡昊、吴磊、尤龙等人协助编写人员进行采访和资料整理工作。徐荣昌、李啟全、张宏道、孙振庭、李经发、梁炳成、李兰馨、王锦、李国雄、朱文海、柴旭东、白书清、卿杜政、张霖、王维靖、范文慧、张和明、刘洋等人以及李伯虎的爱人陶华、弟弟李仲马等多位同志积极提供李伯虎院士的有关资料。

原二院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廖泰安,北京仿真中心研究员朱文海、何秋茹等负责全书的审查把关工作。二院领导和机关的有关人员进行了保密审查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706所领导、北京仿真中心、208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及中国宇航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在这里,我们谨向各位领导、专家以及参与工作或协助我们工作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的写作从2012年年底开始启动,几经改动,到2016年10月份完稿,历时四年时间。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在梳理李伯虎院士成长进步的轨迹、寻找他成功的秘诀时,李伯虎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事业执着追求的态度、勇于攻关不断创新的毅力、渊博的学识水平以及谦虚谨慎低调做人的风格,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从李伯虎院士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正在各专业技术领域跋涉攻关的年轻一代科技人员,也许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做出新贡献。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全面真实地记述李伯虎院士成长进步的方方面面,为读者奉献高质量的传记。但是,由于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掌握的材料也不够充分,也许没有完全反映李伯虎院士的全部能力和水平,肯定还存在很多缺憾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和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8: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