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猫咪歌唱家
应先生家的猫我也见过,我是指那只胖胖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趴在沙发上,一只蓝蓝的眼睛望着我,一只黄黄的眼睛望着应先生。我其实并不喜欢猫,每次应先生说起猫,我总是仔细地听着,但是出门后就忘了个精光。老马兄说的钟点猫,我已经没印象了。
后想起我也曾短暂地养过一只猫。那是刚来香港的时候。本来打算养一只狗,跑了十几家宠物店,已经看好了,不料回来一打听,说是社区里不许养狗,无奈只得作罢。女儿不甘心,提出改养猫,我一听心里就不愿意,架不住女儿百般恳求,只好答应。’到铜锣湾一家宠物店,挑中了一只猫,什么猫已经忘记了,反正不是波斯猫。店主自称是猫的外婆,把猫抱在怀里,一口一个我外孙女如何如何乖,又交代了种种侍候的方法,听得我的心不断地往下沉,感觉是找了一份菲佣的工作。
交了钱,领了猫咪,买了猫窝猫粮猫食盆猫磨爪的玩具,路上按猫咪外婆的交代,拐到宠物医院给猫咪体检打预防针。宠物医院窗明几净,和人看病的诊所差不多,护士小姐说话细声细气,对猫咪的态度好像还比对我的好一点,因为我不会说广东话。半小时以后,护士抱着猫咪出来了,先说打过预防针了,然后说猫咪有跳蚤,已经配了药,又说猫咪有一点金钱癣,也配了药了。我一听急忙问,这癣会不会传染给人?答日:会。然后交代,要按时来复诊,抱过猫咪要洗手,要经常洗床单被套等等。我听了差点晕倒,急忙出来和女儿商量,咱把猫咪送回她外婆家好不好?女儿不答应,先生自然站在女儿一边。无可奈何,只好抱着猫咪上车。身上只觉到处都一丝一丝地痒起来,在我的坚持下,先生掉转车头,又去买了一个猫笼。
回到家里,猫咪不肯待在笼子里,连声抗议,我耐心地做了半天思想工作,见她渐渐安静下来,才松了一口气,心想这只猫咪还算乖。谁知到了睡觉的时候,灯一关,猫咪就开始大叫,先生说不管她,叫一会儿就自己睡了。我信以为真,竖着耳朵等她安静下来。谁知猫咪全无睡意,长声短声高音低音,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婉转幽咽,弄得我心惊肉跳,又想着全家不得安睡,又想着不知道明天邻居会不会去管理处投诉。快天亮时才好不容易睡着了。早晨起来,送走睡眠不足的老公,坐着发了一会儿杲,见女儿和猫咪都睡得很香,安慰自己说,过几天就好了。女儿放假,一觉睡到中午,猫咪有夜生活,一觉也睡到中午。等她们吃过喝过,女儿逗猫咪玩,猫咪在笼子里上蹿下跳,一副活泼可爱的样子。不料一会儿运动完毕,猫咪倒头又睡,先是蜷着睡,后改为仰面朝天,摊手摊脚地睡。我对女儿嘀咕,这猫咪的睡相真难看。女儿说,睡着了,人和猫都一样的。又说,猫咪昨晚叫累了,不如把她放出来,也许就不叫了。我说猫咪在她外婆家不也睡笼子吗?我们的笼子比她外婆的笼子还大还舒服,等过两天癣治好了就放她出来吧。
猫咪这一觉睡到日落西山。晚上侍候先生女儿猫咪吃过饭,给猫咪洗澡上药,然后把笼子放在沙发边,女儿一边看电视一边逗她玩。一家子倒也其乐融融的样子。不料好景不长,夜深人静关灯睡觉,猫咪清清嗓子就开始唱将起来,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浅吟低唱。怎么办?我说是不是关了灯太暗了,猫咪害怕?先生就笑,说没听说猫会怕黑的。一家人不得睡觉,又不敢把笼子提到阳台上,怕吵邻居,只好放在厨房里,关上门。但是没有用,猫咪的歌声依然极富穿透力地传进卧室,敲打着我们的耳膜。直到拂晓。
就这样,猫咪白天养精蓄锐,晚上兴致勃勃地开独唱音乐会。三天后,先生第一个坚持不住,抱怨睡眠不足,我趁机旧话重提,要送猫咪回她外婆家。这次女儿虽不大情愿,看着老爸老妈的黑眼圈,也就没有反对。于是收拾收拾行李,抱着猫咪上了车。车到铜锣湾,猫咪外婆第一眼看见我们,大声打招呼:“好耐有见了!”(好久不见!)第二眼看见她的外孙女,越发大声:“噢哟,点解你返来啦?”(你怎么回来啦?)猫咪一见外婆,立刻娇声大作。在猫咪的诉苦声中,我向猫咪外婆汇报了猫咪的现状和表现,猫咪外婆一听就不高兴了,“点会甘架?我概外孙女有可能得乜也金钱癣。我日日抱她,亲她,点解有染到?各个姑娘赚你地钱啦!”(怎么会这样?我的外孙女不可能会得什么金钱癣。我天天抱她,亲她,怎么没有传染到?那个护士赚你的钱啦!)说着抱起猫咪脸对脸地就狠狠亲一口。猫咪一边撒娇,一边得意洋洋地斜眼看着我。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先生见状急忙上来解围,说是猫咪好好想外婆啦,虽然没有得什么金钱癣,但是得了想家的病啦,一阵嘻嘻哈哈,讨价还价,猫咪外婆终于勉强同意收下猫咪,她一边把猫咪放进原来的笼子,一边说,“本来是唔好退回来的啦,但是你地唔爱猫,我唔舍得外孙女受苦啦。”说着还瞪了我一眼,我立刻感到心虚气短,仿佛自己成了虐待动物的凶手似的。抬头看看猫咪,在小小的笼子里悠然自得的样子,看都不看我一眼。老天,我想我好歹侍候她吃喝拉撒,洗澡搽药,做了三天免费的菲佣,却成了虐待动物的嫌疑犯了,心里好不是滋味。
P17-19
序:一娴的艺术世界
李以建
写作难,写作也不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懂得写作,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写作似乎显得更加容易,也更加廉宜了。网站的专栏、论坛、微博、微信,可谓俯拾皆是,人人都可自称为写手,或写作人。然而,写作并非易事。绝大多数人的写作,仅仅是为写而写,尽管有的笔耕不辍,甚至几近著述等身,但其写作却始终与艺术无缘,作家这顶桂冠永远不会落到他或她的头上。事实上,写作之难在于能否达到艺术创作的境界,能否构筑起真正的艺术世界,这往往是评判一个人是否能跻身于作家的基本准则。因此,呕心沥血动用一切艺术手法来构筑并拥有自己的世界,是每一位作家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以此看一娴,她属于擅长写作的。她是中国评论网特邀的时政评论员,尤以评析世界形势和两岸关系见长。她定期为网站平媒撰写专栏,关注在美华人华侨。担任过论坛的坛主,其微博粉丝众多。但是,一娴之所以能成为一名旅美作家,却是凭借她数百篇与众不同而短小精悍的散文随笔,才构筑起属于自己文字创作的艺术世界。
一娴的世界不大。纵观她的散文,没有厚重宏大的历史记忆,也没有艰涩深刻的哲理反思,她的目光更多都驻留在自己生活的周遭:温馨的家,丈夫和女儿,房子后院的小动物,菜园子里的瓜果蔬菜,小店的美食,周末的购物,以及那些她曾亲自走过的地方,亲眼看到的景象。就是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琐事、小场景、小情趣,一娴尽能信手拈来,皆成文章,且不事雕琢,自然天成。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她的艺术世界里难以寻觅到政治评论的生硬痕迹。她的散文,仿如大家闺秀的风雅谈吐和低声呓语,世间的一切政治权力纷争均不入法眼,功名利禄更视为无物,唯有那午后的阳光和夜间的细雨、那烛光中的杯影和远处飘来的巴赫,才是她的人生寄托和精神所在。
一娴的世界虽不大,却蕴藏丰富,能见微知著,映现出大的世界。她的散文犹如在阳光透视下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水珠,你可以由此窥探到广袤无垠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体味到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
就以她笔下那组“后院传说”而言,一娴的后院,“种了不少香草,罗勒、迷迭香、薰衣草、紫苏、薄荷等等”,还有各色奇花,以及蔬菜瓜果。她不仅享受种植栽培的乐趣,而且物尽其用,“南加州气候温和,香草们一年四季都能生长,鲜用或晒干,烹饪、调酒、沏茶皆宜”。小小的天地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到了一娴的散文里,更增添了历史的气息和文化的意蕴。从《香草美人和香草君子》,读到屈原的《离骚》和民族英雄文天祥;从《翡翠珠与佛珠》,悟出“只要知性修心,宁静和快乐其实无处不在”。从《加州罂粟花》,“花语是希望”,看到“希望是生命中最积极的动力。没有希望,生命便没有意义”。用自己栽种的玫瑰,制作的《玫瑰花糖》,道出中国古代的“以花入馔”之习,更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如果说,一娴的后院布满奇花异草,生命的表征四处勃发盎然,是静态的大自然;那么,穿梭于其间的那些小动物,则带来鲜活的神奇变化,堪称生命精灵的小天堂。这一动一静,动静的交叠,再添加上一娴赋予它们的个性和故事,于是组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世界。在一娴的心目中,它们都是富有灵性和情感的生命存在,同人类一样拥有在大自然生存的权利。无论是作为后院卫士的科迪,还是像狮子王似的苏摩,或是邻家的莉莉,以及那只被遗忘而患上孤独焦虑症而镇日狂吠的“牛仔”,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更是“美国梦”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娴的眼里,它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样用生命演绎自己的故事。凭借勇力,挫败群雄,成了糖水瓶霸主的蜂鸟吉米;峣峣者易折的保守派鲍伯;松鼠阿帕奇;不懂得做窝的小鸟小丫;憨笨和聪明的哀鸽;迷恋啃吃那片“仙草”的彼得兔;它们在后院留下的身影无不投射出一娴的宽容和博爱。她心仪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英国的碧翠克丝·波特(HelenBeatrixPotter),深受其影响,因此观察和描写小动物,不是以主人的姿态采用俯视的角度,去审视评判;而是以平等的身份,贴近地聆听它们的内心诉求。有些篇章采用的拟人化手法,更令你仿如步入真实的童话境地。
其实,一娴的世界不小。表面上,她所捕捉的似乎都是小事,记叙的只是一己的感触和情绪;事实上,她的思路相当开阔,文化知识的空间更大,尤其是她那些跳跃式的链接和比较,经常跨越欧美亚三大洲,纵横在东西方文化大背景中。比如《随想莫吉特》,这篇文章仿佛不经意地同你聊起那毛毛细雨中的小城,那一对年轻的恋人,那一杯莫吉特。她带你进入海明威的世界,又步入张爱玲的内心,从人生的初恋到那无人可以承载的“心长焰短”的爱。这一切都如同手中那杯莫吉特一样,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让你品尝出人世的沧桑、人性的百态、人生的无常。与此类似的,还有《想起布拉格春天的小雨》、《雨夜微思》、《端午的沉思》,更多的篇章都收列在“走在路上”,如《罗曼蒂克的湖区》、《凝固的奏鸣曲》、《夏威夷的雨》、《小威尼斯》,不胜枚举。
能够谙熟这种跨地域和文化的比较,在散文创作中运用自如,这同一娴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密切相关。她读中文出身,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研究古典艺术,对传统文化耳濡目染,之后她相夫教女,随其丈夫在德国、香港和美国长期居住,因而对欧美亚,乃至东西方文化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迁徙流动的生活,带给她宽阔的视野;不为稻粱谋的悠闲,让她能游刃于书山学海;东西方文化的自然熏陶,给予她独特的人生品味;这无疑是上苍和命运的特殊眷顾。
一娴的文章素朴平白,诸多的事与物都只是淡淡地提起,缓缓地叙来,复又轻轻地放下。她的行文如流水般的自然、随意,笔锋常随着她的情感变化和思绪的跳跃而前进,看不出刀刻斧凿的痕迹,也无缜密的技巧逻辑,但却分明深蕴着某种意味,因为它能强烈地吸引读者跟随着她一直往前走。比如《玉貔貅》,记叙了作者与丈夫一起逛街购物,买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玉貔貅。从出门到返回,一路走一路写,找不到重笔落墨之处,没有曲折迂回的故事,更没有故弄玄虚的悬念,仿如一位发小或闺蜜在你面前絮絮叨叨地聊起她的那些事,普通且平直,说着说着,就结束了。可是,你却不觉得啰嗦烦厌,反而会耐心地一直听完她的叙述。再如《在冬暖夏阳的日子里》,写周末去参观盖蒂博物馆,从观画展,想到拍照纪念,又想到“重要的不是拍画的本身,而是想记录那种惊喜的心情”,随后思绪又跳到禅宗的空无境界,认为“无须一味刻意地追求缘分,也不必勉强处于空无的定境”。文章虽短,却峰回路转,没有任何预设性的构思和隐藏的主题,巧妙的是,作者信笔而行,不论走到哪里,最后都能拉回来,完成一个圆。《土拨鼠和快乐人生》更是如此。周日打高尔夫球,先想到预示春天来临的土拨鼠,然后仰望蓝天上战斗机拉出的白色气流,感受到人生的变化和消逝,最后再投入挥杆的快乐之中。乍看如同一笔流水账,但细究之下,却发现,其实这种无忧无虑地玩耍,心无挂碍地享受人生,正是生活的真谛,正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然,这种叙述技巧甚难把握,其间的分寸须拿捏得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真成了琐事堆砌的流水账。
读一娴的散文,会令你感到轻松、悠闲、惬意和自然。你看到的是自然美好的世界,你享受到的是阳光沙滩,你听到的是令人心醉的音乐,你尝到的是美酒和佳肴。在她的艺术世界里,你不用担忧必须面对那种艰深难解的奥秘,也不用顾虑会被那些警世名言所棒喝,更不用害怕遭到沉重而苦难的历史的折磨,或是来自精神深处分裂式的压抑。因为一娴的世界是女人味十足的世界,温柔,平和,优雅,多情,偶尔还夹带上一丝淡淡的忧愁。
面对众声喧哗、世事纷扰的世界,她能以“一闲对百忙”,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修养的境界。更何况,这不是那种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闲,也不是慵懒消沉的闲,而是“于门前蒹葭白露中漫步,望窗外霏霏雨雪沉思”的“闲”。《红尘亦桃源》是一娴近几年创作的散文结集,也是她执着的艺术追求的结晶。它不啻给予我们一种启迪:置身于红尘滚滚的现实世界,若你的心是清静无染的,纵然外界变幻莫测,也不会目迷五色,更可以将此红尘转为修心养性的世外桃源。诚如《维摩诘所说经》所言:“直心是道场”,对艺术的追求应作如是观。
2015年3月28日
作家一娴,始终“在路上”。她去过很多国家,一边繁忙地迁徙,一边“一闲对百忙”地将自己的生活过得优雅有趣。《心若能静红尘亦桃源》全面展现了一娴在人生旅程中的所悟所感。散文集分为“走在路上”“后院传说”“美食美味”“所谓一娴”四部分,以花草,动物,音乐,绘画,美食,美景等为主题,充满文人的闲情雅趣,大千世界在她的眼中变得温柔多情起来。
《心若能静红尘亦桃源》是一娴近几年创作的散文结集,也是她执着的艺术追求的结晶。这些散文作品文风自然恬淡,轻盈飘逸,出入闲情却超越闲情,多有逸趣却不止于逸趣,有信手拈来,著手成春之概,是独坐阳台或睡前灯下的好读物。
读一娴的散文,会令你感到轻松、悠闲、惬意和自然。你看到的是自然美好的世界,你享受到的是阳光沙滩,你听到的是令人心醉的音乐,你尝到的是美酒和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