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另一种生活(一个单身女人的札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丹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丹所著的《另一种生活(一个单身女人的札记)》写的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有一些游记、访谈之类的文字,都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但因为单身女人的身份,就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经历,以及独特的审视与感受。这里面有离异后对先父连累的自责和憾恨,对单亲家庭女儿成长与学习的责任和担忧,再度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独自沿着古代圣贤的足迹徘徊与思索……不是从深处来,到远处去,却使人生之路的步履似乎走得更加沉重,格外孤绝,多了一份艰辛和忧伤。

内容推荐

李丹所著的《另一种生活(一个单身女人的札记)》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散文集。作者主要抒写了亲情、友情、爱情这几个恒久的主题,还有数篇游历、访谈方面的文字,反映着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说它特别,主要是因为作者作为一个离异女性,所展示的内心的情感世界不同一般人。文集中有作者离异后对怪先父连累自己的自责与憾恨,有作为单亲家庭的单身母亲对女儿学习、成长的责任与担忧,有作者对爱情的重新渴望与再度失望,有她沿着先贤足迹寻索而产生的内心彷徨与深度的思索,等等等等。作品文笔清丽感伤,在语言的繁复上,作者有自己新的尝试。

目录

如果有来生

灯火阑珊处

站在山巅与你对话

离开也是一种爱

在天堂等待

窗外

山居小记

主妇闲情

卖小菜的妇人

平凡之爱

一个女人的价值观

生命如花

女儿,你吃了笑菌子吗?

长成一棵树

成长中不能承受之重

与你同行

残缺的完美

弱智的母亲

同桌的你

城市的隐痛

一千年后的仰望

漫步汩罗江畔

岳阳楼前的思索

回归文学本原——访剧作家陈亚先

在写作中寻找自我

写作,活下去的理由

附录

 帝子乘风下翠微——关于李丹的散文 楼肇明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人一生究竟要承受多少遗憾才会幡然醒悟?而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人死了,没有了以后,没有了弥补的机会报答的时候,只给活着的人留下终生的悔恨,无尽的自责,锥心的痛苦。这一切,从2003年6月6日(农历五月初七)那个漫长而又令人心碎的午夜开始,便成为一种不可挽回的事实毫不留情地降临于我的头上,并将伴随我的残生,直到我的生命终结。

那一夜,这世上最疼我的父亲猝然长逝。

在父亲去世后的这些漫漫长长的日子里,我常常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房中,身边父亲亲手布置和安排所留下的痕迹像雾一样弥漫着,无处不在。我就这样长久地坐在到处弥漫着父亲气息的房间里,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人像被什么抽空了,心里一片绵延的空白,脑袋里凸现的只是父亲和母亲与我一起共同生活的那些时光里的片断和细枝末节。每当这个时候,父亲的音容笑貌就宛若在我的眼前,他在轻手轻脚地拖地板、洗衣服、择菜煮饭、修理家什,不停地忙碌着的身影清晰地在房间里来回晃动,他和母亲因怕影响我的休息而坐在后面餐厅压低着喉咙轻轻说话的声音,犹如一首舒缓而绵长的催眠曲,低低地在耳际萦绕,久久挥之下去。往往这时我会产生一种幻觉,似乎父亲并没有离我而去,只是和往常一样,回老家去一趟,不几天就会回来。一个人就这么木木地坐着,想着,一日一日地等着父亲回来。曾有好几次,神思恍惚中,隐隐约约听见敲门声,以为是父亲从老家来了,提着袋子,微笑着站在门口等着我去开门。欣喜地走过去,心里才忽然明白:父亲已经不在了。他不会再来了,不会再出现在我的门口等候我去开门,不会再来看我帮我照顾我了,不能再疼我牵挂我惦念我了……直到这时,我才体会到一个生命的逝去意味着什么,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绝望”。

一切等待、期盼、希望,都因生命的结束而成为只能追忆的令人心酸心碎的往事,而永远无法追回。

这些年,我的生活中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幸,心情时常灰暗到极点,那些无边无际的苦闷和忧伤,纠缠着我的许多个难熬的白天和无数个不眠的黑夜,无法理清,无法排遣,心里一直想的却又怎么也想不通的只是一个关于自己的问题:命运为何对我如此不公?却不知道我的不幸实际上给父亲带来了怎样的负担和拖累,不知道我个人家庭的解体,让善良的父亲曾多少次为我年幼的女儿黯然神伤暗自流泪,而将几乎所有的心血和精力倾注在她的身上,加倍地疼爱来补偿。十一载春秋,寒来暑往,父亲拖着一个病体,和内心难以言说的痛苦与忧虑,悉心地替我照料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从泪罗到岳阳,女儿转学他搬来,仍然放心不下地接送女儿,风雨无阻。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天,还因为女儿早餐吃得不多,担心她肚子饿,强忍着自己的脚痛,坚持爬六层楼去学校为女儿送吃食。为了女儿,父亲真可谓操碎了心。女儿小时候偏偏多病,父亲就像一尊保护神一样细致而耐心地守护着女儿,不敢有丝毫怠慢。有一次,女儿突然病得厉害,我慌忙抱着女儿往医院跑,父亲嫌我走得慢了,急迫而样子很凶地从我手里抢过女儿,不顾一切地径直往前冲,生怕因延误一分一秒的时间而出现任何一点闪失。可是在父亲去世前,我却没能为他争取到时间抢救他的生命,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父亲去世时我没来得及送他去医院及时抢救的事实,这一事实留给我的将是永无止息的痛悔。

P1-3

序言

整整二十年前,1996年4月中旬,《散文·海外版》主编甘以雯女士邀请一批作家到张家界开散文研讨会。与会的有散文名家王充闾、研究散文美学的楼肇明,有散文新秀程黧眉,还有已去海南的叶蔚林以及几位湖南当地作家,共十多人。

4月12日,清晨有小雨。雨后作家们畅游金鞭溪。金鞭溪哗哗向前流淌,两侧群峰竞秀,绿树葱茏,翠鸟呜叫,风景如画。亿万年前,这里曾是大海。由于造山运动,它们冒出海面,耸立高空。后经雨水侵蚀,风霜剥落,再加上地壳运动的坍塌,于是形成了一柱柱接近等高的岩体,千姿百态,令人遐想。我和文友们站在金鞭溪边欣赏大自然的杰作,有人过来给我们照相。这时有个穿米色风衣的女青年从我们面前走过,见我们正在照相,便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打扰了。”我见这是一个清秀的女子,便热情相邀:“来,你和我们一起照吧。”我们一起照了合影,我还单独和她照了一张。我见她身子清瘦,风衣里穿着红黑横条相间的毛衣,一副清纯的气质。询问之下,知道她叫李丹,来自岳阳。这是我和她第一次见面。

那次游山途中,我老伴受了风,感冒了,咳嗽不止,吃药后卧床休息。李丹知悉后特地到栖凤山庄我们住的房间探望、问候。经过交谈,始知她已在《青年文学》、《芙蓉》、《长江文艺》、《散文》、《随笔》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她已是一个颇有成绩的年轻作者。我觉得她敏慧好学,必有更大发展,表示愿意和她加强联系。

1999年,我在《散文百家》上看到李丹写的散文《天堂鸟》相当不错,便打电话转告《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他也欣赏,转载了此文。

2002年,李丹把包括《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水滨散意》、《洞庭月》、《丹青画出是君山》在内的散文集寄给我。我审读后,觉得她对故乡山水风光充满爱恋之情,便写了审读意见,让“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们审阅,获得通过,出版了她以《天堂鸟》命名的第一本散文集。之后她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如果说《天堂鸟》的不足,那就是集子里缺乏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人间的喜怒欢愁。阅历不多,显得单薄。

这次看到她新编的散文集《另一种生活——一个单身女人的札记》,眼前一亮。她的散文创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内容扎实,感情深沉,文字朴素自然,一口气读下来,心中大喜:李丹真正跨进了散文艺术创作之门。

这本新散文集的最大特点,我可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感人。而以情感人,是一切文艺作品精髓之所在。

我感动于她写父亲的那篇《如果有来生》。在李丹苦闷、不幸的岁月,她父亲以带病之躯,悉心照料她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从汨罗到岳阳,坚持十来个春秋,为李丹操持这个破碎的家庭。女儿居无定所,一再搬家。新租到的房子,地面瓷砖条纹缝隙里积满污垢。她父亲蹲在地上,用铁丝、刀片甚至指甲,耐心除垢。每擦净一块瓷砖,要花两个小时。她父亲整整用了一个月时间,才使地面恢复原貌,洁净如新。任劳任怨、以勤劳为乐、洁净为美的父亲去世,给李丹留下了无以回报的遗憾。

我感动于李丹虽离群索居,却柔情似水,悲悯万物。在《山居小记》中写她陪女儿读高中时,常到附近山林里看书。有次下山回到屋里,从书袋里抖出一只蚂蚁,有点惊恐的样子,她不辞辛劳,重返山上,将这小动物送回到原来的地方。李丹珍惜大地上每一个小生命。在《主妇闲情》中,李丹买了一大束白菜薹子,绿叶黄花,柔碧鲜嫩。择菜时餐厅里撒满了一地花瓣。她和女儿不忍踩踏,便小心捡拾起来,用洁白宣纸包住,送到后山玉兰树下,掘土安葬,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化作春泥护新苗。多情的李丹,就是这样善待生活中的花花草草。在《窗外》,李丹发现有小鸟在她家窗外空调雨棚下筑巢,这使她喜出望外。她听见鸟鸣,渴望见到小鸟倩丽的姿影。从此她对同栖一个屋檐下的小伴侣,开始了相思和牵挂。她关心黄昏时小鸟是否安全归巢,风雨中鸟巢是否淋湿。冬天寒气砭骨,室内冻得瑟缩,她不敢开空调,唯恐空调噪声惊吓了它们。李丹的心,像佛陀般悲悯世上一切生灵。

我更感动于李丹呕心沥血、循循善诱、精心养育自己的女儿。她女儿从小体质较弱,上初三时突然病重。吃药、打针都不见效。只得一边上学,一边治疗。白天上完课,她立即带她直奔医院打点滴。但医院里也不安静,医患之间矛盾严重。有一个晚上,过道担架上躺着死者,气氛恐怖。加之外面风狂雨骤,回不去了,她们只能蜷缩在医院病室里过夜。李丹胆颤心惊,坐在女儿病床前小凳上,俯身床头,一整夜以不变的姿势呵护着病中女儿。这是怎样一种母女俩相依为命的动人情景!

作为单身女人,自然也渴望爱情的滋润。单纯的李丹,原以为真爱是用情丝编织成的华美云锦,是用心灵琴弦弹奏出的悦耳绝唱。但在功利和金钱覆盖一切、世风日下、物欲横流之际,一袭风就把爱吹得无影无踪,一滴水就将它稀释得淡而无味。这时希冀真爱将自己从凄楚中拯救出来,无异于去镜中摘花,到水里捞月。于是李丹经历了心伤、心葬。她伤痕累累,但她是智慧的女性,能调整心态,从残缺中寻找另一种和谐与美好。她适应了离异男人背影消失后的漫长日子,用瘦弱肩膀扛起家庭的繁重和琐碎,坚强坚毅、含辛茹苦地将女儿抚育成人,并从女儿灿烂的笑容和自己辛勤的写作中,获得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意义。  三

总结我五十多年研究、写作、编辑、翻译散文的经验,深知散文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一篇佳作,除了具备精彩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外,首先要有“我”。散文就是要写自我。世上每一个自我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天下没有第二个和我相同的人。每个人的出生、经历、教养、兴趣、职业都不同,所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识见写成的散文,、就有个性和独特性,就不会与别人重复,就会像汁液丰盈的水果那样,具有鲜艳的色彩、特异的芳香。

李丹《另一种生活》里的篇章,是有我、有独特性、有真情实感的散文,因而我对之欣赏有加。

附带说一下,本集中附录她女儿李小卉和她同题材的散文《与鸟为邻》、《行走在岳麓山下》,我觉得比李丹充满忧伤的《窗外》、《一千年后的仰望》写得更好,文字更清新,运笔更轻松,也更有灵气,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认识李丹以后,她或到鲁迅文学院深造,或参加文学活动,或陪女儿来京学习,我们有过多次接触。为了节省开支,有一次我和老伴安排她们母女俩住在我女儿赴美后空出来的寓所。那里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都有,但她们母女俩十多天竞未在那儿做过一顿饭,甚至没有烧过一壶开水。离开时房间保持得十分整洁,好像没有住宿过一样。如此自重的操守,在我认识的女性中实在少见。

李丹从二十多岁起就患头痛、头晕,痛起来身体虚弱,浑身无力,不思茶饭,一连数日,只能静养。这使她痛苦不堪,严重妨碍了她热爱的写作。病好之后,她立即抓紧时间,做她应做的事,读她想读的书,写她要写的文。她是个勤奋、自励、自律的人。

我始终认为,文人,人比文更重要。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为人是为文的根本。我和李丹交往二十年,对她的为人比较了解。按品性来说,她是高山上的雪莲、小河边的蕙兰,孤身独处,散发幽香;“拒腐蚀,永不沾”,是我赞赏的那种洁身自好的女性。李丹,更像一只飞翔于云端的丹顶鹤,几乎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然而,水至清则无鱼。我但愿她放低姿态,融人人间——人间自有温暖在。

李丹文好,人更佳,因此我乐于为她的《另一种生活》作序。

2016年8月31日

后记

这本散文集写的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有一些游记、访谈之类的文字,都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但因为单身女人的身份,就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经历,以及独特的审视与感受。这里面有离异后对先父连累的自责和憾恨,对单亲家庭女儿成长与学习的责任和担忧,再度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独自沿着古代圣贤的足迹徘徊与思索……不是从深处来,到远处去,却使人生之路的步履似乎走得更加沉重,格外孤绝,多了一份艰辛和忧伤。

身处俗世红尘,我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退守一份孤独和寂寞,将写作视为一种倾诉方式,在夜深人静时心灵独语,面壁默坐中思绪万千。生存的困惑,情感的苦闷,灵魂的叩问,精神世界的追求,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些人类永恒的难题在变成文字时,几近难以捕捉,也无法破解出答案。但我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救赎,使艰难和迷茫的人生有了心的宁静和生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写作的目的所在。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知人论世的眼光,评估人事的价值,以及人生理想的色调,是偏于感伤的,古典的,纯情的,传统的一面。“古典的”意味着信义,坚贞,淡泊,超功利,弃声色:“古典的”还意味着葆有更多的农业文明的淳朴诗意。“古典的”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大多表现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雷达(著名评论家)

重要的是这在当代散文文坛中是一个罕见的创造,一尊虽然还有待完工,也许还须穷毕生努力去完成的有关期盼,有关祈祷,有关等待的爱和美的塑像,其意义仍不容低估。最直接的现实意义,是对物资、情欲和贪欲的抵制,是对消费主义人生观和文化馆的批判,是对爱和美的哲学回归。

——楼肇明(著名学者)

按品性来说,李丹是高山上的雪莲、小河边的蕙兰,孤身独处,散发幽香。她更像一只飞翔于云端的丹顶鹤,几乎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

——张守仁(著名作家、编辑家)

潇湘水,楚国风,把李丹哺育得文笔清丽而意绪感伤。她的散文以女性的柔情笔墨,细腻敏感的笔触抒写平常事,既浸润文化传统,又舒展现实情愫。

——崔道怡(著名编辑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