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精)
分类
作者 周作人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是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出版后后屡经增补,为市场上最全面最权威的周氏文集,也是理解鲁迅小说必读之作,最有分量的鲁迅研究资料,真实还原了有血有肉的“人”之鲁迅。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里,周作人通过对鲁迅笔下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还原,并用他的亲身经历还原“祥林嫂”“阿长”“闰土”等一众小说角色们的原貌,从鲁迅的朋友圈触碰鲁迅的思想温度。
目录
总序
第一分 呐喊衍义
一 开端
二 父亲的病
三 藤野先生
四 新生
五 金心异劝驾
六 狂人是谁
七 礼教吃人
八 孔乙己
九 咸亨酒店
一〇 温酒的工作
一一 酒店余谈
一二 馒头
一三 秋瑾
一四 府横街
一五 灯笼
一六 何小仙
一七 老拱
一八 一件小事
一九 夏穗卿
二〇 剪发
二一 假辫子
二二 男学生剪发
二三 女学生剪发
二四 风波
二五 怕张顺
二六 孝道
二七 复辟的年代
二八 六斤
二九 九斤老太
三〇 民俗资料
三一 两个故乡
三二 看守祭器
三三 闰土父子
三四 豆腐西施
三五 搬家
三六 狗气杀
三七 木刻书板
三八 路程
三九 阿Q正传
四〇 正传
四一 阿Q
四二 为什么姓赵
四三 优胜纪略
四四 胜利一
四五 胜利二
四六 牌宝
四七 赌摊
四八 失败一
四九 失败二
五〇 胜利三
五一 恋爱的悲剧
五二 旧女性观
五三 悲剧的主人公
五四 地保
五五 讨饶
五六 关于舂米
五七 龙虎斗
五八 静修庵求食
五九 园里的东西
六〇 中兴与末路
六一 掮客
六二 小偷
六三 阿Q的革命
六四 逃难
六五 不准革命
六六 新贵
六七 黄伞格
六八 剪辫与盘辫
六九 民团捕盗
七〇 审问
七一 游街示众
七二 刑场
七三 方玄绰
七四 官兼教员
七五 欠薪
七六 索薪
七七 年月考证
七八 县考
七九 掘藏
八〇 发狂
八一 兔和猫
八二 爱罗先珂
八三 寂寞
八四 京戏
八五 地方戏
八六 翻筋斗
八七 平桥村
八八 金耀宗
八九 秃先生的书房
九〇 太平天国故事
九一 后记
第二分 彷徨衍义
一 祝福
二 祝福的仪式
三 祥林嫂
四 死后的问题
五 寡妇再嫁
六 马熊拖人
七 鲁四老爷
八 酒楼
九 迁葬
一〇 小兄弟
一一 小照
一二 故乡风物
一三 剪绒花
一四 幸福的家庭
一五 肥皂
一六 长明灯
一七 示众
一八 高老夫子
一九 孤独者
二〇 祖母
二一 斜角纸
二二 本家与亲戚
二三 伤逝
二四 弟兄
二五 离婚
二六 拆灶
二七 狗
二八 老鼠
二九 阿长与山海经
三〇 山海经与玉田
三一 摇咕咚
三二 东关
三三 迎会
三四 无常
三五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三六 父亲的病
三七 S城人
三八 学堂
三九 南京
四〇 南京二
四一 留学生会馆
四二 仙台
四三 范爱农
四四 哀范君
四五 后记
附录一 旧日记里的鲁迅
附录二 学堂生活
序言
去年春天,还在给上海《亦报》写小文章,动
手来编“呐喊衍义”,虽然只发表了极小一部分,
但仍是继续着写,大概费了两个月的工夫,一总写
了一百三十多节。这里分作两部,前部是关于《呐
喊》的,后部是关于《彷徨》以及《朝花夕拾》,
所以虽是两个头,实在却可以叫作“三衍义”的。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是纪事实,本来与写“百草园
”是一样的,不过所凭借的东西不同,一个是写园
及其周围,一个是写两部小说里的人物时地。小说
是作者的文艺创作,但这里边有些人有模型可以找
得出来,他的真相如何,有些物事特别是属于乡土
的,土物方言,外方人不容易了解,有说明的必要
,此外因为时地间隔,或有个别的事情环境已经变
迁,一般读者不很明了的,也就所知略加解说。这
几项都是事实,因此我的工作只是记述而不是造作
,就只怕见闻不周,记忆不足,说的或有错误,希
望知道得更确实的朋友能够给与补正,但是要想找
熟悉四五十年前绍兴事情的朋辈已经很不容易,我
也曾这样找过,可是结果是很失望的。
《朝花夕拾》本来并不是小说,虽然也不是正
式的自传,为便宜计也就收在里边,因为分量不多
,不能独立,所以就并在《彷徨》部分里去了。原
来《朝花夕拾》里可说的事实很不少,论理可以自
成一卷,但是有许多都已在“百草园”里说过了,
这里所说只是余下的那一部分而已。不但是《夕拾
》,便是那两部小说里的人物,有好些也都在“百
草园”里说过,因此如说《鲁迅的故家》可以作本
书的补遗,这话可以说得,若是说本书可以作《故
家》的补遗,也是一样的可以这么说的。
关于《夕拾》中在南京学堂的一段注解得很简
略,因为以前曾写了一篇《学堂生活》,虽是说我
自己的。但情形大抵相似,所以作为一个附录,加
在后边。近时翻阅旧日记,看见有不少关于鲁迅的
记事,也抄录了出来,当作另一个附录,虽然,这
如附在《故家》后面,自然更为适当。日前偶看俞
阶青先生的《诗境浅说》,联想到《曲园课孙草》
,忽然记起鲁迅在三味书屋读《课孙草》的事情来
。寿镜吾先生教他读这书,大概已经教他“开笔”
作文了,后来“满篇”之后才叫洙邻先生批改,这
事本来应当写在第三节“戊戌二”里边的,可是当
时遗忘了。上文所说记忆不足的事可见是实在的。
但是现在还没有完全忘却以前,能够记下这一点来
,也正是很幸运的吧。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著者记。
导语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介绍:攻克鲁迅文章难懂的难题。鲁迅其人如他的文章一般,赞誉与争议从未停过,但因其文学价值奇高,市场黏性很强,外界关注度历来火热,随着“将鲁迅请出教科书”的声音愈演愈烈,也将鲁迅文章的难懂赤裸裸摊开在大众面前,这也使得研究鲁迅成了文学界和教育界十分迫切的需求。从生活细节到文学创作,周作人都是离鲁迅最近的人。因周父早逝,鲁迅对于周作人可谓亦兄亦父,不论是生活琐碎还是文学思考,抑或当时的社会局势,周作人都是直接目击者和参与者,鲁迅对周作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大多现今已无法考证和难以解读的东西,在周作人那里都可以找到源头,甚至鲁迅的很多东西在周作人身上得以延续,所以要读鲁迅就要先读周作人。打开文学创作新局面。当下时代的文学创作整体乏力,新东西很少,大多仍在拾人牙慧。周作人除了将鲁迅的重要小说人物进行拆解并讲述明白之外,还力图把创作时通过虚与实的无缝衔接,去赋予原始素材二次生命的创作张力,这些都是极重要的经验。全新精装重校,排版、设计皆推陈出新,并结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既有床头书般的亲和,又不乏作为藏品的精致。
精彩页
一 开端
《呐喊》是个好题目,可以写出许多的文章来。这个意思我早已有了,也想来试一下,可是拖了好几年不曾下笔,因为那个题目想不好。这总不好说,新一点是“关于呐喊”吧,说索隐呢?例如《红楼梦索隐》,但这里边所有的人物与事迹并不多,也不怎么隐晦,无须那么费了力气来索。我曾想到用“呐喊讲章”的名称,这两个字的确不差,却又怕有误会,以为是夸夸其谈的在讲章旨节旨,谈得比本篇原文更长,印出来徒耗物力,要看的人也不会多的。最后我才想到了这演义的名字,乃发心来写,称之日“呐喊演义”。这个名称也并非没有缺点,第一是它有《三国演义》等说部在先,好像是把《呐喊》里的小说再拉长来讲,有如茶馆里的讲《聊斋》,但是很明显的这是不可能的事。其次或者有人要联想到宋明人的《大学衍义》,那种内圣外王的大著,我怎么追得上,更没有鱼目混珠的意思。好吧,我还自写我的衍义,这只是像《四书典林》之类,假如用了庸俗的旧书来比方,讲说一点相关的人地事物四项的故事,有没有用处不能知道,但不是望着题目说空话,所以与《味根录》之类是有些不同的。我只是凭了我所知道和记得的说来,不及查考《鲁迅日记》等书,做考证是别一种工作,应当有别的适当的人去做才好。(鲁迅的小说集在《呐喊》之外还有《彷徨》,对于《彷徨》,且待这个写完时再来衍义吧。)
二 父亲的病
《呐喊》前面有一篇自序,是一九二二年末付印时所写,说明当初开始写小说的缘由。上半叙述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几件事使他感到异常的寂寞,换句话说即是悲观吧。这里分作三个段落,第一是父亲的病,后来在《朝花夕拾》中有这个题目的一篇文章,说的更是清楚。鲁迅的父亲伯宜公是清光绪丙申(一八九六年)九月去世的,序上说有四年多常常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推算该是癸巳至丙申,但这乃是记忆错误,因为甲午八月伯宜公的妹子嫁在东关金家的因难产去世,他去送人殓,亲自为穿衣服,可知那时还是康健,所以生病可能是在这年的冬天或是次年的春天。那时所请教的医生,最初有一个姓冯的,每来总是酒醉醺醺,说话前后不符,不久就不再请了,他的一句名言“舌为心之灵苗”,被鲁迅记录下来,但是挂在别人的账上了。后来的两个名叫姚芝仙与何莲臣,都是有名的“郎中”,但因此也就都是江湖派,每开药方,必用新奇的“药引”,要忙上大半天才能办到,结果自然是仍无效用。他在序文中说:“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那时城里还有樊开舟包越湖这些医生,比较平实一点,如照鲁迅的分类,总还可以归在无意的一类,但是当时却去请教了有意的骗子,这真是不幸的事,虽然对于后人警戒的力量却是很大的。三藤野先生
第二段落是在南京和日本仙台的学校里的那一时期。计算起来是戊戌(一八九八年)离家往南京,由水师学堂转入陆军学堂内附设的矿路学堂,三年毕业,即是辛丑(一九。一年)的冬季,次年派往日本留学。在弘文学院两年后,往仙台进医学专门学校,目的是在学了医术来救治像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关于维新的信仰。可是学了两年,“前期”刚完了的时候,他就退学走到东京来了。他在弘文学院的时候,便有感于留学生之不高明,不愿意进离东京不远有些留学生的千叶医学校,却远远的跑到东北方面的仙台去,可是在那里虽然寂静,不意在电影片上又会见了“久违的许多中国人”,给了他极大的刺激,把学医的志愿又打断了。这两段事情在《朝花夕拾》里后来有专篇叙述,前者的题目是“琐事”,后者是“藤野先生”。他那时以为国民如愚弱,虽生犹死,所以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叫他们聪明强盛起来,于是想来提倡文艺运动,因为他相信善于改变精神的要推文艺最有力量。这个意见并不错,虽然那还在四十五年以前,大家所知道的政治上不过是法国革命,文艺上也只是拜伦的恶魔派,但是对于权威表示反抗,这种精神总是可贵的,与当时民族革命的空气相配合,也正是很有意义的事。P3-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