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蜀文明探秘--刘兴诗新说三星堆金沙的前世今生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刘兴诗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科普作家刘兴诗著的《古蜀文明探秘--刘兴诗新说三星堆金沙的前世今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多学科角度讲述古蜀国的历史,具有百科全书的功能,能引领青少年进入科普的殿堂,了解古蜀文化,探寻古蜀国的奥秘,感受古蜀国的前世今生。

内容推荐

四川盆地肥沃的土壤中埋藏着高大的青铜神树,金灿灿的黄金手杖,贴金的面具,形状各异的铜铃,数不清的象牙,灵动的太阳神鸟,带着印度洋风情的海贝……《古蜀文明探秘--刘兴诗新说三星堆金沙的前世今生》是著名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科普作家刘兴诗先生,从历史的长河中把这些珍宝一一打捞出来,带您穿越时空,为您讲述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探寻古蜀国的奥秘。

目录

写在前面的外行话——代序

序幕

 三星伴月的地方

 一锄头挖出“金娃娃”

前奏曲——空间和时间大坐标

 研究古蜀文明史的空间大坐标

 研究古蜀文明史的时间大坐标

古蜀文明第一乐章——蚕丛梦幻曲

 蚕丛是谁?

 古蜀族的来历

 蚕丛时代的生活

 蚕丛与龙门山地震

 蚕丛“纵目”猜想

古蜀文明第二乐章——柏灌畅想曲

 飞鸟时代,“暗星”柏灌

 艰巨的“气候移民史”

 出山的路线

 龙门山,一堵漏风墙

 柏灌翻山的起点和终点

 三星堆铜、金、玉来源大辩论

 两条出山路线带来的南北差异

 寻找青铜器工场

古蜀文明第三乐章——三星堆交响曲’

 鱼凫走上舞台

 成都平原古城群之谜

 戴枷锁的太阳

 贴金的面具

 梳辫子的三星堆男子汉

 超短裙和文身

 三千年前的火锅

 我想飞

 叮当响的铜铃

 雕塑出来的“思想”

 形象化的“大力气”

 三星堆古动物园

 神秘的象影

 青铜神树猜想

 海贝和铜贝

 三星堆“古文字”之谜

 化干戈为玉帛的理想境界

古蜀文明第四乐章——杜宇悲怆曲

 杜宇的来历

 揭开望丛“禅让”的面纱

古蜀文明第五乐章——金沙奏鸣曲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预想

 金沙遗址横空出世

 开明“王朝”建城选址原则

 金沙遗址的“水”和“土”

 青羊宫北宋水磨之谜

 金沙太阳轮

 金沙遗址的“木”

 金沙遗址的“生灵”

 金沙遗址的“人”

 金沙有一个“双子城”

 金沙古城的最后篇章

尾声:China寻根

 形形色色的“China”观

 日本人口中的“支那”

 China一词的由来和探讨

 “丝国”赛里斯

 China,Cina,Serice的音变

 赛里斯之路

 China=“丝国”=三星堆+金沙

拓展空间

 史前神话和古气候环境

 古人类遗址规律试说

 从电影《2012》到“新灾变时代”——所谓“世界末日”问题讨论

 沙尘暴与冰后期古气候进程

 成都杜甫草堂古环境探微

试读章节

三、“石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问题之三,蚕丛真的住在“石室”里吗?

这个所谓的“石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有人说,“石室”就是洞穴。君不见,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统统都住在洞穴里。从字面理解,蚕丛的“石室”必定也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笔者就要理直气壮地说几句了。咱们地质工作者脚踏实地,不尚空谈,说的每句话都是实打实的,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绝对不是凭想象。

作为一个长期在龙门山中考察的地质工作者,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一带沿江出露的岩层,主要是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浅变质岩,以千枚岩为最多。也有一些更加古老的元古界变质岩类,以片岩和板岩为主。虽然也有石灰岩,却全都浅变质结晶化了,绝对不能溶蚀生成常见的巨大溶洞,供人们居住。

请注意,我说的是“绝对”,就是斩钉截铁的根本不可能!道理很简单,没有石灰岩,怎么可能生成溶洞?

再说,如果是一个以蚕丛为首的部落,应该有不少人,那得多少溶洞才够住?这里一个溶洞也没有,更加甭想更多的溶洞群了。

可能还会有人说,“石室”不一定是天然的溶洞,而是人工开凿的。

有一篇文章这样说:“由于山高路险,(蚕丛)当然不能像平原居民那样建起‘木骨泥墙’的房屋。而是因地制宜,在山崖上凿起窑洞似的‘石室’来居住。”

这个说法看来是不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不知道岷江河谷里就有地势平坦的黄土高台地,完全不用耗费功夫开凿山崖。既然在一箭之遥的地方,就有可以居住耕种的黄土高台地,完全应该因地制宜地在黄土地上居住,何必非要开凿山崖不可?

再说,偌大一个部落定居,需要挖多少山洞才够大家居住?就算是这样,这些挖出来的山洞在哪里,可以指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有人会说,蚕丛是从山中来的,当然首先接触山。在没有别的条件下,开凿山洞是可以理解的。

是的,蚕丛率领的部落的确是从西北方的远山而来。但是他们行经的路线却是山中的岷江河谷,不是一座座大山本身。脚下的河谷里明摆着有可以居住的地方不利用,偏要在旁边的山上挖洞,就实在太难令人信服了。

让我们再换一个思路,所谓的“石室”,会不会是山崖下面的龛穴呢?

由于岩性软硬不均,在松软岩层分布的地方,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常常形成一些凹进去的龛穴,可以遮风避雨,供人们居住。

这倒是可能的。如果说蚕丛真的曾经居住过“石室”,住这里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问题是这样的:天然龛穴在一个地方有多少?蚕丛要是带领的是少数人,如十多人或者二三十人居住,还勉强说得过去。要是带领的是一个人数更多,如上百人甚至更多人的部落,住起来就不太容易了。笔者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根据我们在这里的野外考察,这种足以供人们居住的龛穴,集中分布在一起,成为一组群落,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想象不能代替客观事实。

P56-57

序言

写在前面的外行话——代序

写这本书,有些不胜惶恐,好像应聘人怀里揣着街边买来的一张假文凭,面对着人事科长冷冰冰的目光。也不胜激动,颇有运动员(中国男足除外)有幸登上奥运会领奖台的感觉。

为什么惶恐?

因为在下毕竞不是考古专业的科班出身,说得直白些,纯粹外行一个。面对深奥的考古科学,所知并不多。正如在下一个好友,一位当代四川考古学界的泰斗,手指在下的鼻子,大喝一声道:“你娃不懂!”

听了这话,在下也不知哪来的一股勇气,简直像是吃了豹子胆,也半开玩笑回敬说:“你娃也不懂!”他听了一怔,随后大家哈哈一笑。差距,尽管有差距;朋友,照旧是朋友。友谊地久天长,不是什么力量都可以损伤的。

为什么我敢这样说?难道真的不知天高地厚,脑袋进水发疯了?

不用说,这是开玩笑,不能当真的。可是从某种意义而言,似乎也可以算是有恃无恐。

我是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出身,学科体系属于理科,距离文科范畴的考古学,似乎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什么把握,胆敢向考古界的内行叫板?如果要较真,依仗的就是自己的专业本事。搞科学研究避人锋芒,不从正面交锋,而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又有什么不可以?翻一翻《孙子兵法》,就是这样说的。休道黑旋风李逵势不可当,来、来、来,浪里白条张顺邀请你下浔阳江玩一下水。

话说到这里,需要说几句有关学科发展的题外话,来作为开场白吧。

一、科学研究不能关门

科学研究不能关门,科学发展必须开放。

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许多领域,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在别的兄弟学科协助下,才能共同努力开拓更加广阔的视野,使研究更加深入,顺利进入更高的层次。无视相关学科的联系,只顾自己走独木桥,势必影响本身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试看埃及研究金字塔,并不设置任何限制,干脆称为“金字塔学”,各种五花八门的学科都可以自由介入。笔者就曾经在许多场合大声疾呼,建立我们自己的“三星堆学”、“金沙学”。抛弃传统的门户之见,彻底敞开大门,诚心诚意欢迎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研究。

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一些相关学科对古蜀文明的研究成果,的确曾被一些自视正统的学者不屑一顾。

是的,如果完全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不是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仔细反复论证,自我怀疑检验;而是抱着急于求成的态度,仅仅凭着脑瓜灵机一动冒出的什么奇思妙想,抓住一点就无限扩大,只择取对我有利的材料,拒绝不利材料,迫不及待地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在网上宣布有什么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生怕别人不知道,害怕有人抢了头功,这种做法,的确不值一哂。让这些幻想家去自我陶醉吧,不必耗费精神和他们纠缠。君不见,如今这样的人、这样的事的确存在。

有人曾突发奇想,认为自己的家乡四川盐亭一带,曾经坐落于“四川盆塞海”之上,那里的一个个孤立的丘陵都是“群岛”,并进一步发展为“远古联合国”的“高度文明”,并说那里和非洲都是古人类诞生的源地。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贸然宣布这样的“伟大发现”,且不准别人议论半句,叫人怎么信服?当然口罗,这样的玩意儿另当别论。只要不当真,茶余酒后说说也无伤大雅。别人要说,就让他去说吧。

话说回来,针对现在我们要谈的古蜀文明而言,如果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从严谨的科学态度出发,以相关的科学知识介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能统统都一棍子打死。常言道,兼听则明。百家争鸣得有雅量,对不对?

须知,当今已是科学飞跃发展的21世纪,不再是几百年前夫子们论经说道,一切以一本经书为准的时代。不同学科协作研究探讨,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古蜀文明研究是否应该认真考虑,在传统的金石学和文献学的基础上,真诚地请进来、派出去,多方面地引进其他学科的支援?

出于这个原因,笔者曾经在《成都商报》的支持下,根据三星堆鸟类图谱,事先请教了一位因病不能同行的鸟类学家,组织了几位青铜冶炼学、金属切削学、建筑学和医学的专家,打着“多学科研究三星堆”的旗号,前往三星堆考察,得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结论。力图以此打破僵局,开展轰轰烈烈的多学科研究活动。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活动无疾而终,并没有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跨学科研究是当前一个潮流,愿有关方面能够真正重视。我这个人老是不安本分,就是有点“乱来”。常常不按照旧小说的描写或者京剧开锣后的规矩,摆出堂堂之阵,双方架住刀枪,通名报姓后,兵对兵、将对将地正面厮杀。而是野里野气,喜欢像魏延献计一样出奇兵,把一门学科输入另一门学科,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做虽然碰过钉子,但也尝过一些甜头。

请让我说一说,尝过一些什么甜头吧。

……

在这样的场合,他们感到非常惊愕。一个现在已经成为国土资源部一个部门负责干部的女生说:“那一次您的讲课,我们还记得很清楚。其实,现在您不必旧话重提,我们也不会过多思考这件事的。”

她说得对,我不说也没有关系。说出来,会破坏了他们的美好回忆,还影响了教师的威信。但是我必须这样做。我过去说错了,现在就必须当着学生认错,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教师向学生认错不丢面子,隐瞒自己的错误才是最可耻的,才最没有面子。

我在这里说这段话,就是表明态度。如果在这本小小的书中有什么错误,我一定公开承认。让我们抛弃个人的一切私心杂念,把这个课题探讨得更加清楚吧!

看来,科学研究也应该“一大二公”才好,共同为探明一个真理而奋斗,勇于探索,也勇于放弃。而不是百般维护自己的观点和地位,树立自己的威信和“一家之言”,哪怕是错误的。

我这样哆里啰唆说这一大通,哪像什么文字简洁的序言,简直就是正文了。然而我认为也许这比一段正文还重要,因为在这里强调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一是科学研究不能单打一,必须多学科配合;二是科学研究是严肃的,要坚持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它绝非个人树立“一家之言”和扬名的处所。请读者多多理解和批评,谢谢!

我的这个开场白说完了。最后特别申明,我深深明白自己只有几两重,绝对不敢毫不自量地在这里冒充什么专家,也没有半点哗众取宠之意。能说几句就说几句,不能说的就闭口不言。别人说得少的地方说几句,别人说得多的地方就不说。所以这不是一部正规系统的古蜀文明史,而是从人所未见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仅仅是自己的一部读书笔记,不敢僭越风雅自诩“学说”。只是希望完成多年来的心愿,尽力推动多学科研究,抛砖引玉,盼读者诸君明察才好。有机会也期望能够让考古专家们随便看一眼,如果能屈尊提一点意见,那就不胜荣幸了。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下明摆着是外行,就不必过于畏惧高高在上的行家里手了。由于这是一种试探性的研究,我又是门外汉,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如果我错了,决不以什么“一家之言”而逃避,一定公开承认错误,决不文过饰非。

成都理工大学“八〇翁”刘兴诗

汶川大地震后三周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