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延所著的《以国家的名义》这部作品分为《大漠》《利剑》《星耀》《翱翔》《神舟》5卷,描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50多年来组建、成长、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全书娓娓道来,全是深情流露,举手投足间尽显豪情。透过作者的讲述,读者仿佛能看到一支在朝鲜战场上屡建奇功的英雄部队来到荒无人烟的大沙漠,甘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宁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本册为《中国航天发展全景纪实系列之--星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航天发展全景纪实系列之--星耀/以国家的名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晓延 |
出版社 | 白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晓延所著的《以国家的名义》这部作品分为《大漠》《利剑》《星耀》《翱翔》《神舟》5卷,描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50多年来组建、成长、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全书娓娓道来,全是深情流露,举手投足间尽显豪情。透过作者的讲述,读者仿佛能看到一支在朝鲜战场上屡建奇功的英雄部队来到荒无人烟的大沙漠,甘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宁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本册为《中国航天发展全景纪实系列之--星耀》。 内容推荐 徐晓延所著的《以国家的名义》带我们翻开尘封的档案,穿透历史的烟云,去领略航天发射将士的奋斗与勇气、艰辛与希冀、智慧与执着…… 《中国航天发展全景纪实系列之--星耀》为其中一册,讲述:在苏、美等国先后把人造卫星送上天、太空角逐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毛泽东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但在社会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狂热年代,中国走向太空的征程步履维艰,费尽周折。面对种种困难,中国航天界的科技工作者和酒泉试验基地的官兵,不惧艰险,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新建了卫星发射阵地和我国第一代测控网,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顺利送上太空并安全回收。 目录 序 让历史告诉未来/杨利伟 引子 人类走出地球村 第一章 逐鹿星空孰称雄 第二章 故国追梦欲问天 第三章 蓝图绘就中国星 第四章 悄然织就通天链 第五章 风云突起核威慑 第六章 导弹何处觅行踪 第七章 箭指苍穹待出征 第八章 宇宙高歌东方红 第九章 疾风板荡见忠诚 第十章 天际归来举世惊 尾声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参考书目及文献 后记 在那天火升腾的地方 编后 问天情为何物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逐鹿星空孰称雄 人类第一颗卫星上天无疑是世界航天史上惊天劫地的伟大壮举,但谁能想象得到,这个标志性历史事件竟会是苏联和美国在军备竞赛与冷战中侥幸诞生的副产品呢?这其中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面对人类卫星上天引起的世界性影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再也无法保持平静。原本早于苏联开始酝酿航天计划的美国,却遗憾地落在了苏联后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国错失先机?艾森豪威尔又是如何应对执政以来的最大困局呢? 让人非常惊讶的是,几乎没有人会料到,在20世纪那次举世震惊的人类第一颗卫星发射中,苏联航天设计师的最初目的是进行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送人造卫星上天只是洲际导弹试验受阻后顺便酌搭载试验而已! 2007年,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在美国布朗大学的办公室里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与此同时,美联社记者在莫斯科采访了身为原苏联太空项目创始人之一的鲍里斯·切尔托克和其他一些航天界元老。这些当年亲身经历见证了这一伟大事件、尚还健在的垂垂老人,回顾了这颗卫星的发射过程和美国人快速而强烈的反应,从而揭开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惊人内幕。 72岁的谢尔盖·赫鲁晓夫博士是前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儿子。1957年,他22岁,是一名年轻的工程师,但他经常跟随父亲旅行,在苏联向太空进军的计划中,他处于一个异常特殊的位置,和父亲共同经历了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带来的喜悦。半个世纪后,77岁的谢尔盖是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回忆说:“在突然进入政界前,父亲其实想做一名工程师,他对导弹和空间研究都有强烈兴趣。” 已经95岁的切尔托克院士,曾经担任苏联航天泰斗、空间项目之父谢尔盖·科罗廖夫的首席助手。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对所参与的项目都只字不提,他和科罗廖夫的名字都成为国家秘密。据切尔托克院士回忆,当时苏美两霸根本无暇顾及和平开发宇宙空间这个问题,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一心想让苏联率先成为第一个在军事武装力量中装备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实际上是借了另一个项目的光,这个密级程度相当高的项目,就是加紧研制一种可以携带一枚氢弹打击美国的洲际导弹,即P-7型弹道导弹。也可以说,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与美国军备竞赛与冷战中侥幸诞生的副产品。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说来话长,其中不免带有戏谑的味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必然变化,既看到美国有可能成为像拿破仑时期那样的战后英雄,也看到苏联将会成为欧亚大陆唯一的军事强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将决定今后世界形势的格局和走向。美苏之间如何相处,成为了罗斯福此时思考的重心。 P8-9 序言 让历史告诉未来 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我有幸成为中国首飞航天员,乘坐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程,飞上太空,并于10月16日成功返回地面。千年中华飞天梦,今朝梦圆终成真。这一天,中国载人航天获得突破性成功,我作为航天员大队的时代幸运儿,亲历和见证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光辉时刻。这一天,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天,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这一天,无疑让我的人生分成了。色调和节奏有所不同的两个阶段:之前由于保密需要,我和战友们极少为外界所知,此后则举世瞩目,家喻户晓;之前我和战友们默默无闻,埋头于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之后我则作为航天英雄,接受人们的鲜花、欢呼和掌声,恍惚之间宛若跃上人生的高峰,阅尽春光美色。 热闹喧嚣早晚归于平淡宁静,姹紫嫣红终有繁花落尽之时。站在人生高处,在跨越时空的漫思遐想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耳畔仿佛听到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的问话:是谁把你推向了高峰?是谁把你送上了九天?是谁给了你无上的荣耀?这声声追问,不啻警钟长鸣,让我醍醐灌顶般地从梦中惊醒。是啊,一滴水对于海洋,正如一粒沙之于沙漠。站在九天之外看宇宙,一个人连一粒沙子都称不上。脱离了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群体,个人再大的能耐也难以成就伟大的业绩。巨大成功和荣耀的背后,我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曾经为这项事业献出青春、智慧、汗水乃至鲜血和生命的幕后英雄们,否则,我的灵魂会不得安宁。 面对这样一群航天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动,我们没有理由不歌颂他们。当我看到长篇报告文学《以国家的名义》的五卷本书稿《大漠》《利剑》《星耀》《翱翔》《神舟》时,内心不由得涌起一种久违了的冲动。书中描写的是我曾经熟悉的事业、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读起来自然倍感亲切。我在敬佩作者辛勤耕耘的同时,也感到一种欣慰。因为作者用文字和智慧还原了那一段段绝密时代的辉煌岁月,让那些曾经为共和国挺起腰杆、为新中国代言的导弹、卫星、飞船发射以及那些曾经为此付出毕生心血的航天英雄们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希望《以国家的名义》像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的神舟飞船一样,能够飞得更远、传得更广,让尽可能多的人通过它,去了解和感悟那一段段悲壮与荣耀共存、泪水与汗水交织的艰难岁月,认知和感受“两弹一星”精神和栽人航天精神所赋予的坚强力量,进而在当前人们价值追求、精神生活变得多样化的今天,面对光怪陆离的繁华和璀璨夺目的诱惑,守望好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杨利伟系中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 二〇一五年八月一日 后记 问天情为何物 2011年,我刚从成都军区调到北京当图书编辑,参与编辑的就是徐晓延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漠问天》。后写出评论在《文艺报》《解放军报》等刊出,还因此获了奖,可见此书出版后的反响,当即就和他约定:把你18年的大漠岁月再激情燃烧一把,深挖一挖“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于是,晓延又用4年的心血凝练成这套《以国家的名义》。 泰勒斯有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中华民族是最具有仰望天空梦想的民族。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代万户乘坐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天,寄托着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无限梦想,又留下了无数的遗憾和未解之谜。屈原当年就在问天台上,惆怅向天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留下一部《天问》给后人解答。 《以国家的名义》,让我们有幸认识一群仰望天空的中华优秀儿女,有幸走近一群用智慧和心血解答天问的英雄。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发射试验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支独特的兵种,从1959年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国家和世界的高度关注。在半个多世纪里,在浩瀚的大漠托举起一枚枚导弹、一颗颗卫星、一艘艘飞船,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东方,也让这支部队享有“令华夏儿女扬眉吐气的航天尖兵”的美誉。 岁月有痕,忠诚无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支英雄部队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今天,《以国家的名义》带我们翻开尘封的档案,穿透历史的烟云,去领略航天发射将士的奋斗与勇气、艰辛与希冀、智慧与执着…… 徐晓延所著的《以国家的名义》这部作品分为《大漠》《利剑》《星耀》《翱翔》《神舟》5卷,描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50多年来组建、成长、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全书娓娓道来,全是深情流露,举手投足间尽显豪情。透过作者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一支在朝鲜战场上屡建奇功的英雄部队来到荒无人烟的大沙漠,甘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宁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作者一路上艰难跋涉,与知识分子、科学家长期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和基层干部、普通战士建立了血肉联系,自始至终深深地感恩与痴情这片热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热爱这片大漠,热爱这群在大漠上追寻科学真理的航天人。我有责任去书写他们,去讴歌他们。”可以说,航天.人理想信仰的生死追随、报国之志的青春演绎、催人泪下的情感交织、西部大漠的神奇色彩,无不闪烁在《以国家的名义》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溢在读者的心房。 泱泱古国,沧海桑田。我们曾经有过国力强大的盛世辉煌,我们更有国运衰微的痛楚记忆。救亡图存,振兴发展——这就是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的中华民族发出的吼声!为此,多少志士仁人在呼号、在求索、在抗争。然而,强国犹如一个美好而又难圆的梦,给一代代中国人带来多少幢憬,又带来多少幻灭。读《以国家的名义》,看到50多年来,这些航天领域的优秀儿女,在这片神圣的热土上,为了年轻的祖国不再饱受欺凌和屈辱,为了中华儿女早日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恪守着对祖国许下的庄严承诺,把智慧、青春乃至一生都献给了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用满腔的赤诚叩响了航天弱国走向航天大国、继而走向航天强国的时代最强音,从而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过程。 《以国家的名义》让我们触摸到了那一颗颗为祖国母亲而鲜活跳动、热血奔涌的心灵,感受到了为祖国母亲而燃烧的生命的高度和重量。这就不难解释,神舟飞船的每一次腾飞,为什么会牵动亿万中国人的心?为什么会一次次在神州大地熊熊燃烧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为什么会一次次奔涌激荡华夏儿女心中的爱国主义情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航天事业始终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久久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通过《以国家盼名义》,我们看到,从科研院所到各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艰苦奋斗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不懈奋斗的汗水。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他们用50余载光荣与梦想,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当人类头顶的星空流转了几个世纪的时候,人们对这些陈年往事的记忆、对这群拓荒天宇的航天人的纪念,依然能够永存。因为,这些精神是一个民族崛起复兴和长盛不衰的灵魂所在。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轻松浪漫的诗句背后是系于毫发的成败。上万人聚集在发射场,成千上万台仪器设备要进行成千上万次操作,要想一点差错都不出,从概率上讲几乎是不可能的。仅举一例。距离神舟五号发射还有40天,一级四台发动机超过最大摆幅,火箭内发生碰撞,导致发动机非正常摆动。进入射前程序5小时前,助推器Ⅱ和助推器Ⅲ的9号流量计没有显示;进入一小时准备时,火箭利用系统测试电源掉电……发射官兵通过平时苛刻的检修检测和岗位练兵,及时排除险情,将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 而杨利伟为了向太空迈出这一步,洒下了不懈奋斗的汗水。在飞行大队,百米他跑出11秒,800米高的山坡,他10来分钟就能跑个上下,骑自行车往返100多公里后不觉得累,他专业成绩出类拔萃,在危急的“空中停车”仍能把飞机安全降落机场,所以他能在全国1500名优秀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在航天员中,他废寝忘食地学习航天专业知识,认真刻苦地训练,先后通过了专业技术、操作技术、基础理论、心理、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救生与生存等一系列严格的考试,经受住了超重、头朝下睡觉、高强度运动、转椅、模拟冲击、宇航模拟飞行等一系列训练考验,一次次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最终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 虽然我没见杨利伟在10多年的训练中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汗,但我确信,他已经拥有了驾驭飞船所需要的高超技术,拥有了沉着应对未知风险所需要的心态和能力,我更相信他拥有征服太空的决心、意志。他亲口对我说过:“航天员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生命,即使牺牲了也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只要任务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再上太空。” 中华民族面对太空从不缺乏梦想,也从来不缺乏勇气。 人民不会忘记这些优秀儿女,是他们托举起祖国腾飞的翅膀,使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更有分量,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尽管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还不富裕,尽管她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她也委屈过自己的孩子,但儿女们不嫌弃她,因为她是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母亲!正因为如此,他们这一代人来到艰苦的地方,却终生不悔。正因为有了他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昭示出光辉前景。 掩上书本,清风扪心,对月长思,心仍随着作者徜徉在大漠上空,为广大的航天人而感动,为他们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来默默地付出而流泪,不经意间吟出一句:问天情为何物,直叫航天人生死相许。 王毅 2015年6月14日于北京万国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