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染料”催生中国两大钢铁企业
1914年的一天,旅居中国的丹麦矿冶工程师麦西生,被北京街头小贩叫卖的一种红染料吸引住了视线。他发现红色粉末中有一些块状物,拿起一块仔细察看,感觉沉甸甸的,在阳光照耀下,这种块状的染料表面分布着闪着金属光泽的晶体,有菱形、扁平形、薄板形,还有的晶体组成玫瑰花状……麦西生眼睛一亮,这是典型的赤铁矿特征!他挑了几块红石头买下来,并向小贩了解红染料的用途和产地,小贩告诉他,这种染料采自龙关山,可以用来染布和给家具上色,还可以用作画画的水彩颜料。
麦西生把红石头带回寓所不久,接待了来访的瑞典友人约翰·古纳·安特生。安特生是世界著名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1874年,安特生出生于瑞典纳克省奥利布罗市附近的乡村,青年时代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完成博士生学业后留校任教。他不仅具备深厚的地质学理论和实践功底,对科考探险也有极大热情。1898年,24岁的安特生在当时交通和通讯都非常落后的条件下,报名参加了那索斯特北极探险。三年后,他又随同瑞典南极考察团首次远征南极。考察结束后,安特生发表了大量科学探险著作。因此赢得了世界声誉。这期间他主编和编写的《世界铁矿资源》和《世界煤矿资源》两本专著,奠定了其在国际地质学界的重要地位,瑞典政府任命安特生为国立地质调查所所长,他还担任了万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等职务。1914年春天,安特生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公函,邀请他担任北京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在那个闭关锁国、军阀混战的年代,北京政府之所以委以安特生重任,缘于中国地质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丁文江推荐。
1911年9月,满清帝国京师学部举行留学生考试,刚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完动物学及地质学的丁文江,获得“格致科进士”头衔。所谓“格致科进士”,就是在1905年废除科举后,清政府举办的新式考试,考完后给留洋学生一个身份,“格致”就是“科学”的意思。这次考试,丁文江结识了同样获得“格致科进士”的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留学生章鸿钊。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设立实业部矿务司地质科。同年4月,临时政府迁都北京,章鸿钊出任北京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章鸿钊认为,地质科的当务之急是要摸清中国地下资源的家底。但时局动荡,人才匮乏,人们对地质学的重要性几乎毫无认识,以至于北京大学地质门类因为招不到学生而被迫停办。章鸿钊无奈辞职,接替他的是25岁的丁文江。1913年秋,丁文江上任后成立了地质研究所并开办讲习班,事先登报承诺负责安排就业,这才招收到了30名学生。正在此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地质学博士的年轻学者翁文灏从比利时回国,加人到地质研究所讲习班教师的行列中。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亲自担任教师为学生授课,他们三人被誉为开中国地质科学界一代先河的“三大元老”。
1914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爆发前夜,国际市场对钢铁需求激增,钢铁工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北京政府迫切希望能够聘请西方地质学家到中国工作,帮助寻找关乎国家军备和经济命脉的煤矿和铁矿资源。于是,丁文江向北京政府推荐了他在留学英国时就仰慕已久的安特生。
安特生很早就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了向往,接到聘书后欣然决定赴任。他精心设计了一条进入中国的路线:乘船走海路至印度上岸,再经陆路北上,从中国新疆入境,沿塔里木河东行,穿越河西走廊,最后抵达北京。这次旅行,使安特生对中国辽阔的山川地貌有了一个初步印象。
在麦西生家里,安特生见到龙关山的“红染料”如获至宝,他带着助手乘京张铁路列车穿山越岭,一路西行,来到距离北京170公里的直隶(今河北省)龙关县。龙关自古为黄帝部族缙云氏地,汉朝置女祁县,唐代置龙门县。这里的矿藏古代就被开采过,但很快又被历史长河所淹没。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