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1年,台北市市长郝龙斌,这位国民党元老郝柏村的公子,先因花大成本举办花博会而被政治对手攻击,后有他的得力跟班被查出涉嫌购买高价花卉吃了回扣。种种不利因素显示,他办花博会就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还让选情告急。但随着时间推移,最后结果是正面的:郝公子领先对手民进党“四大天王”之一的苏贞昌14万票,成功连任台北市市长,先前让他狼狈不堪的台北花博会反而成为他手中的王牌,让他打赢了漂亮一仗。
如果单纯从商业利润、城市改造、影响力增加作为成功的判定标准,那为什么后来香港申办亚运会遭到民意反对?如果说办大型活动劳民伤财,那广州旧貌变新颜,河涌“龙须沟”式的变化,怎能让人忽视?同样的问题,我也带到了台北花博会,因为台北花博会也用去纳税人不少钱,并在政治上引起争议。台北市政府花大力推销花博会,到底出于怎样的考量?民众态度又是怎样的?利用参观花博会机会,我期望从中找到答案。
二
办理完入场工作证后,我们摄制队扛着机器融入台北花博会浩瀚的人潮中。花博会大门被大片色彩浓重的鲜花包围,进出人群中除了拖儿带女的台湾人外,还不时听到广州话和普通话。在台北市这情形已经见怪不怪,因为市内景点大都是大陆游客的天下。
忽然,一个现在看来挺幼稚的想法在我脑海浮现:台湾政治造成社会对立严重,台北是蓝营国民党“盘地”,既然在这里举办花博会,那南部绿营为主的民众是否会有抵触?我承认自己也是受台湾媒体影响,过于用政治权谋去判断岛内的社会现象。很快,我得到了答案。花博会里有很多游客都是从南部专门请假来参观的,他们兴致勃勃投入其中,受访人士都对花博会赞赏不已。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其实不需要区分蓝和绿,只有傻瓜才会在这样一个人与自然无比和谐的环境里大谈政治。
在花博会,你可以一下子看到3300种植物,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特别是洋溢着上海风情的“海韵园”,占地1250平方米,融入了石库门、“弹格路”等海派文化元素,先后使用了120个品种的7000多盆鲜花,展示的花卉包括上海市花白玉兰、多年引种驯化成果的荷花与山茶,以及上海本地特有花卉崇明水仙等。“海韵园”是花博会游客最青睐的景点之一。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都曾专门到访捧场。
由于园区实在太大,我们仅有两条腿,只能选择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景区拍摄。展示未来绿色发展的“未来馆”是拍摄第一站。
未来馆内植物千奇百怪,被人工剪裁过后各具特色。有些长得奇形怪状,有些呈现火箭形状,差点没把变形金刚和蝙蝠侠裁剪出来。不过吸引我们的,却是一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榕树。
这种树龄大概80岁的老榕树在广州遍地都是,还算是老人院里的年轻人,但在台北花博会展位里,它却被视为上宾,占据很大的展览面积。原来当时在台北老城区拆迁的时候,这棵榕树面临被铲除的命运,几度转移都无处可容身,最后台北花博会将其从房地产开发商手上抢救过来,移植到未来馆这里,意在提醒大众,无论GDP如何发展,决不能牺牲环境。
“未来馆展示的就是一种环保理念,一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概念”,展馆导游柯先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花博会每个馆要选一种象征台湾生命力的植物做代表,因为这棵榕树很有故事,它几经劫难,终于在有心人帮助下奇迹生还,它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人们对传统的坚持和传承,所以我们挑选它做我们未来馆的代表。”
我在这棵盘根错节的榕树下环绕一圈,一种敬意油然而生。一位大陆学者也在树下感叹了很久。我把麦克风递给他进行采访,他说:“在我们经济腾飞的今天,成功似乎都以物质、金钱和权力为判断标准”,他摸着大树停顿了一下,“为了发展经济不惜先破坏、后建设,宁要GDP,不惜牺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子子孙孙一定会唾骂我们的!这棵大榕树是很好的提醒。”
这位学者说出了我们要面临的问题。台湾经济先于大陆振兴,会有更多成功与失败经验可借鉴,或许他们更懂得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棵大榕树,正代表了台湾民众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深刻反思。如果万物有灵,我想,广州恩宁路挺立着的西关大屋、被夷为平地的妙高台和金陵台,一定会为这棵大榕树的存在而感到羡慕。
由此看出,台北花博会向大家展现的不单是奇花异草和先进的栽培技术,更看重环保理念推广。因为花草可以嫁接,技术可以发展,但如果子孙后代没有传承下绿色环保理念,那一切美好都可能面临消失,最终倒霉的还是我们自己。
三
“好花不常开,好梦不常在……”
花博会内游走,你会随处听到邓丽君的歌声。不要以为来花博会就只是看花,花也有自己的故事。从歌声里面我们能感受到花博会浓厚的人文风情,邓丽君无疑是“台湾之花”,主办方以她来作为花博会代表,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花博会特别设有“邓丽君馆”,里面展示了大量邓丽君的生前用品。在现场我们看到,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大陆游客,这个馆都是他们的挚爱,人气最旺。邓丽君的动人歌声把海峡两岸距离拉得很近。人心都是肉做的,何况是有血缘关系的两兄弟。在过去两岸分隔时代,其实大家都有彼此靠近的想法,可政治确实是绕不开的铜墙铁壁,就算邓丽君这种深入民心、影响力巨大的明星也不例外。
20世纪30年代,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一个黄昏,两位小个子同学在河岸边散步,热烈地探讨着中国的未来。50多年后,他们一位在大陆,一位在台湾,各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地区领导人。
这两位同学就是邓小平与蒋经国。
以他们的胸怀和统治力,绝对有智慧在两岸关系上走出重要一步,而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互访,明显就是两者之间的一种默契。可惜的是,他们还是要面对意识形态的藩篱。
在名人馆我看到一段珍贵历史证明。那是一张中央电视台1988年寄给邓丽君的邀请函,内容是邀请邓丽君回大陆参加当年中秋晚会演出。我想,能够有资格来决定发出这份邀请函的,一定是当时的“最高指示”。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