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之诚著作的《中华二千年史(上中下中国通史讲义)(精)》确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著作,这些特色又是与邓之诚的史学思想分不歼的。作为爱国的进步史家,邓之诚治史的目的是揭示中华民族治乱兴衰的原因,高扬群策群力缔造民族业绩的团结精神,经世致用。本书自问世以来就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今天,该书仍是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读之书,读其书必知其人,以上分析如能于人们了解,认识该书旨趣有所补益,也就达到目的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二千年史(上中下中国通史讲义)(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邓之诚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邓之诚著作的《中华二千年史(上中下中国通史讲义)(精)》确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著作,这些特色又是与邓之诚的史学思想分不歼的。作为爱国的进步史家,邓之诚治史的目的是揭示中华民族治乱兴衰的原因,高扬群策群力缔造民族业绩的团结精神,经世致用。本书自问世以来就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今天,该书仍是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读之书,读其书必知其人,以上分析如能于人们了解,认识该书旨趣有所补益,也就达到目的了。 内容推荐 邓之诚著作的《中华二千年史(上中下中国通史讲义)(精)》,上起秦汉,下迄清末民初,为邓之诚先生在燕大和北大授课讲义的基础上删订而成,前后费时十六七年,所谓“壮年经始,晚幸观成”,在坊间各家通史中一向以史料宏富、叙述赅博著称。 本书的编纂肇自1917年,蔡元培先生手自编订条例,以时代为经,略依纪事本末体例,举凡王权递嬗、政治沿革、民族消长,乃至历代重要史实及人物、地理官制、学术源流、文学艺术、风俗掌故,首重正史,兼取政书、杂史,以求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变迁。 原书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编入“大学丛书”;1956年由中华书局再版。此次重印,我们除了将原书五卷九册合编为上、中、下三册,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还加了汉语规范标点,以便于当今读者使用。 目录 叙录 卷一 秦汉三国 秦世系 一 秦之统一 二 秦之开边 三 秦始皇之政治 四 秦之民生状况 五 李斯成统一之功 秦汉之际 一 豪杰亡秦 二 楚汉相争 汉世系 一 汉之统一 二 汉之疆域 三 汉之制度 四 汉之开边 五 汉代之政治 新 一 王莽之改制 二 王莽之灭亡 东汉世系 一 光武之统一事业 二 东汉之疆域 三 东汉之制度 四 东汉之开边 五 东汉之衰亡 三国 魏世系 蜀世系 吴世系 一 三国之分立 二 三国之疆域 三 三国之制度 四 三国时代之诸族 五 三国鼎峙之局 两汉三国之社会 一 人民生活状况 二 学术思想 三 风俗 卷二 两晋及南北朝 晋及十 六国世系 晋 十六国 一 两晋之疆域 二 两晋之政变 三 十六国之分合 南北朝世系 南朝 北朝 一 南北朝之疆域 二 南朝之治乱 三 北朝之治乱 四 南北朝之和战 两晋南北朝制度 一 官制 二 兵制 三 刑法 四 学校 五 选举 两晋及南北朝之社会 一 生活状况 二 学术思想 三 宗教 四 风俗与习惯 五 制造 六 域外交通 卷三 隋唐五代 隋世系 一 隋之统一事业 二 隋之开边 三 隋代人民生活状况 四 隋之建设事业 五 隋之学术思想 隋唐之际 一 隋之灭亡 唐世系 一 唐之统一 二 唐初之政局 三 唐之疆域 四 唐之制度 五 唐与诸族之关系 六 武韦执政 七 玄宗时代之治乱 八 唐之衰运 九 唐之乱亡 十 唐代民生状况 十一 风俗与习惯 十二 制造 十三 宗教 十四 学术思想 十五 海外交通 五代十国 梁世系 唐世系 晋世系 汉世系 周世系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闽 楚 南汉 荆南(南平) 吴越 北汉 一 五代诸国疆域 二 五代之分争 三 文化之进步 四 五代之风俗 卷四 宋辽金夏元 宋世系 辽世系 金世系 夏世系 元世系 一 宋之统一 二 宋之疆域 三 宋之制度 四 宋初之政治 五 王安石之变法 六 党争之误国 七 宋之边患 八 北宋之灭亡 九 南宋之建国 十 南宋与金之对峙 十一 南宋之灭亡 十二 元之建国 十三 元之衰亡 宋辽金元之社会 一 民生状况 二 学术思想 三 工艺制造 四 风俗 卷五(上) 明清上 明世系 一 明之统一 二 明初之政局 三 明之疆域 四 明与诸民族之关系 五 明之海上交通 六 明代之政治 七 明代之宦官 八 明代之党争 九 明之衰亡 卷五(中) 明清中 清世系 一 顺治之始基 二 康熙之统一 三 康乾施政之张弛 四 康雍间之国内外诸民族 五 乾隆之“十全武功” 六 清之中衰 七 人民之反抗 八 鸦片战争 九 太平天国 十 母后之临朝 十一 维新之开始 十二 外患之迭乘 卷五(下) 明清下 十三 戊戌变政 十四 义和团 十五 清末之时局 十六 辛亥革命 明清两代社会生活 一 制度 二 生业 三 学术 试读章节 二 秦之开边 始皇既并天下,北击匈奴,西逐西戎,南奠闽越,于是中国疆域,开拓益广矣。 1.取西戎地 秦之先世,已征服西戎,称霸西方。 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有子五人,其长者日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襄公七年春(前771年)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日: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文公十六年(前750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史记》卷五《秦纪》) 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至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豲邦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郦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洛以西有蛮氏之戎,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后晋灭郦戎。是时伊洛戎强,东侵曹鲁。襄王时,秦晋自瓜州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允姓之戎迁于渭油,东至軒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后陆浑戎叛晋,晋荀吴灭之。后楚执蛮氏,而尽囚其人。至周贞王八年(前461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北戎。韩魏后稍并伊洛诸戎,灭之。其遗脱者皆走,西逾沂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最为强盛,屡为秦患。及昭王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始皇兵务东向,故得繁息。 (《通典》卷一八九《边防五》) 及始皇统一天下,复逐而西之。 三十三年(前214年),……使蒙恬……筑亭障,以逐戎人。 (《史记》卷六《秦始皇纪》) 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 (《后汉书》卷一一七《西羌传》) 2.取匈奴地 当战国之末,匈奴已渐强。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注:师古日,以殷时始奔北照)……秦昭王……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距胡。而挺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前307年)其后燕有贤将秦开……袭破东胡……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胡。当是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注:如淳日,燕、赵、秦。) (《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P12-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