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研究,是将政府公共支出置于一个更宽的领域内考虑,目的就是对我国公共支出的范围、规模、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绩效以及管理的法治化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真正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偏好,改善财政透明度,增强公众参与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有效性,有效规避和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惠及民众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多年以来,我国财政管理工作的重心一直放在收入管理方面.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共收入的管理,逐步建立了以税收为主体、以公债和规费为补充的政府公共收入体系,而公共支出的改革和管理却相对滞后,成为整个财政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公共支出的管理和改革在提升政府的公共管理效能和公共部门综合竞争力方面十分重要。公共财政管理的重心应转向公共支出管理。所以,从1998年以来,我国正式提出了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体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并相继进行了包括政府采购、鄙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支出货币化等公共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政府公共支出方面的改革理念尚不明确,改革目标、战略、步骤以及改革的先后次序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没有建立起严密的制衡机制和高效的控制程序,致使公共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边界不清,透明度不高,责任不明,效率低下,损失浪费严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和公共财政的稳健运行,也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WTO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因此,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学习、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良好公共治理的理念和原则来改革、改造和整合我国的公共支出管理,加快制度和体制改革与创新,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效率、效能和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对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研究,是将政府公共支出置于一个更宽的领域内考虑,这些领域包括国家的职能和作用、良好的公共治理、宏观经济政策、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带来的环境变化等。研究的目的就是紧密联系我国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实际,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和公共财政管理的基础和能力,以公共治理的理念和原则,对我国公共支出的范围、规模、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绩效以及管理的法治化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通过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等,使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真正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偏好,改善财政透明度,增强公众参与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有效性,有效规避和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惠及民众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财政厅庞敦之副厅长的悉心指导。庞副厅长是我国财经界著名专家,具有丰富的财政实践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诸多财政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其许多观点极具思想性和前瞻性,他曾于2002年与山东省财政厅宋文平副厅长成功主持了山东省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政府公共支出研究》。本书就是在此课题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研究积累,并参阅和学习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后编撰而成的。另外,山东省财政厅行政政法处的文毅处长及其同仁、后勤服务中心的庄龙涛主任也为本书的成稿提供了许多素材和后勤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当然,文中的观点如有纰漏和谬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