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杭州匠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酱爆团队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杭州匠人”项目已经历时16个月,共走访了80位杭州手工匠人,这些匠人中,既有最后一位男工杭绣传人,又有现代新锐的手工设计师们,更有坚守在中国精王制造第一线的企业家们……他们都是心怀匠心的现代手艺人。他们专注于自己的设计,并将这些设计打造成生活美器。他们是都市人生活美学的“导师”,是社会消费升级的“引领”,更是浮躁情绪下的“清新剂”。

《杭州匠人》由酱爆团队著。

内容推荐

由酱爆团队著的《杭州匠人》是对杭州60位手工艺人的采访、介绍、推介。“杭州匠人”已成为杭州独有的人文品牌。传播着属于杭州的“工匠精神。该图册由“酱爆团队”编写,匠人精神是是物、心与技的完美合一,是人力与心智力量的综合体现。工匠精神将使这个社会从浮躁回归平实,从平庸走向崇高,从粗糙走向精致,从漠视走向尊重。

目录

前言

Preface

藤编匠

皮匠

首饰设计师

伞匠

制斗师

服装设计师

银匠

铜匠

匾匠

制香师

茶器设计师

服装设计师

制皂师

厨师

陶艺师

金缮师

水泥器物设计师

釜师

木匠

植物造型师

古董绣片包设计师

刺绣师

红木器物设计师

首饰设计师

斫琴师

锔瓷师

独立电影制片人、导演

理发师

版画艺术家

生活家

漆艺师

服装设计师

篾匠

cosplay道具师

水泥器物设计师

团扇设计师

香器设计师

婚纱设计师

竹衍生器物设计师

手作夫妻

玻璃艺术家

制琴师

装置艺术家

陶艺家

干花造型师

杭罗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木器设计师

提琴制作师

木作匠人

油画家

古籍修复师

首饰设计师

裁缝

插花师

编绳师

皮雕师

黑胶碟唱机制作人

竹编匠人

视觉设计师

植物染手艺人

后记

Epilogue

试读章节

初次见到朱灵强的时候,他正在开发车间里烤制一根藤条。衬衫、牛仔裤、板寸头,再加上一张已被晒成酱红色的脸孔。虽然已经是一家竹藤编企业的老总,可身上仍是匠人的底色。

朱灵强出生在富阳东洲鸡笼山村。按照他的话说,打小他就会竹藤编,因为村里人人都会这门手艺。

“那个时候还是以竹编居多,因为浙江本身不产藤,竹子却遍地都是。”朱灵强回忆,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村里来了几位印尼的老师傅,同时还带了些印尼雨林里的藤条。

一根藤条从在雨林中被砍下,到匠人手中作为可以编织的原材料,需要经去皮、油煮、晒干、校正等十来道工艺。朱灵强也像藤条一样,慢慢揉制着自己。时间流转,他从孩童变为学徒,进而出师,然后从新师傅熬成了老师傅,最后他成了藤竹厂的负责人,带领着200多位村民一起和外国人做生意。由于藤条的韧性较之竹丝更佳,再加上精湛的手工,藤编家具很快就受到市场的青睐,外埠的订单让藤编产业在小山村中兴旺起来。

“亲手做出一件东西来的感觉不一样,我就喜欢这种手艺人的踏实感。”在“互联网+”大潮的席卷之下,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小厂子,即便生意红火不愁订单,他也没有扩大产能,而是每曰蹲在研发室里捣鼓着藤条,开发“让自己满意也让市场满意”的新产品。

2005年的某一天,金海桦在杭州街头的一家皮具店里给自己的人生定下了方向一一做皮具,因为他觉得“自己也能做,而且还能做得更好”。

现在,杭州皮具圈子里的朋友都叫金海桦“金爷”,他的本名倒是很少有人叫了。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他在圈子里的资格真的很老。

制作皮具,工具非常重要,种类也很繁多,光是不同粗细的线就必须配以相对应的针和斩(打孔的工具)。别看现在几百件形状各异的工具躺在金爷的工作台上,当初他学的时候也是从零开始。

在工作室的顶部,挂着金爷这些年来做过的所有皮具版型,每一件都用草绳穿着,就像人们冬天阳台上的腊肉。每一件皮具的制作,就是从这些版型开始。选好料子后,根据皮料的部位沿着版型裁切下料,再经过削边、黏合、打孔、缝制、封边等数道工艺后才能做出成品。根据款式的不同,有些还要加入拉链、铜扣等五金件,工序自然就更加复杂了。

金爷剥皮有自己的规矩,仿大牌不做,急件不做。前者是因为对自己的手艺和设计充满自信,不屑去做,因为“我就是品牌”;后者是他对品质的坚持,为了赶时间而放弃皮具制作细节,这种事情他是不干的。

他皮具的品牌叫“金造”,广告语是这样的:“皮件手作,私属定制,款式新颖,品质保证,不敢造次。”他对手艺和生活的态度,也正如此。

采访黃一川,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她坐在一张巨大的工作台后面,套着围裙,踩着拖鞋,不施粉黛,文艺干练。工作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碎青花瓷片、银片、铜管、火焰喷枪、锉刀、镊子等材料和工具。阳光从屋子正面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正好洒在黄一川叮叮咚咚敲打银片的手上。

黄一川的首饰,通常只有两种元素:瓷和银。瓷片的温婉遇上色泽柔软的银器,再加上一川独特的构思,总能将女人的柔美衬显出来。瓷片,必须是古的。一川最爱青花,在她家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她从各个古玩市场收来的青瓷片。

青花瓷首饰,别具一格、清新亮丽,每一件都是一川亲手制作的。先手绘设计草图,然后将瓷片依图打磨出形状,再用银镶嵌、切割、焊接、抛光。这是一门非常考验耐心和审美的手艺。

天气晴好时,一川就会将瓷片带上二楼的露台,一边享受阳光,一边构思设计。现在,一川饰品颇受欢迎,也拥有了不少名人“瓷粉”。谈起收获,她指了指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瓷片:“每天对着这些美丽的东西,总能让人很快乐。”

贾勇,曾经是媒体人,如今是工匠型职业商品设计师。他这样形容自己:“我,是一名伞匠,出身子农村,从事着家族的伞具制造工作,立志将可预见的人生奉献给这把盈盈一握的小伞。”

关于伞的发明者,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鲁班的妻子云氏,也有人说是埃及人。暂且不论是谁发明了伞,翻开历史,很少有像伞一样历经数千年,其工艺却极少有变革的物品。制作它的方法,几乎未曾变过。

不太有人会想到,做一把伞会从磨刀开始。但是它偏偏就是这样,只有将刨刀磨利,才好制作杉木组成的伞面模板。将三角形的模板压在伞面布料上,裁剪、拼合、缝纫,再将之蒙在做好的伞骨上,一把伞就基本完工了。上面这个过程,如果连续不断地制作,贾勇最快也要花费12个小时。这还不包括设计和准备材料的时间,因为他可能会去英国寻找伞骨,去日本寻找手柄,去中国台湾定制面料……

出身子制伞世家,贾勇传承了极致的匠心。作为在全球制伞业都有着相当分量的企业当家人,他常常思考着伞制造业的未来。如何带领身后的一千双“手”,共同抵抗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洪流”?

“回归到原始的材料,做一把能够终身使用的伞。”所以,贾勇创造了“紫丁香”,他想要用一把满怀匠心的伞,无论风和日丽,还是斜风细雨,“紫丁香”总在那里,静静绽放。

杨志敏是一位职业制斗师,江湖人称老杨,号质朴堂。老杨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说起他的求学经历,还有些波折。2000年,他从师范中专毕业,在市场里做布匹生意。这样的日子,老杨过了三年,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这样下去不行,看得到老的日子太可怕”。于是,他立志报考中国美院,2006年,老杨如愿考入中国美院,就读新媒体艺术专业。见美院不少老师都爱烟斗,他受到影响,开始接触烟斗。

关于成为制斗师的原因,老杨说这完全是个“误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收藏,但是好的烟斗实在太贵,买不起,于是就有了自己做的想法。

别看烟斗结构简单,好似在一块木头上挖两个洞就能成。但是它就像紫砂壶一样,给块泥巴谁都能捏个壶出来,但是漏不漏水、好不好看,就因人而异了。老杨的制斗手艺,全是靠看国外的视频自学的。因为国内制斗的人尚少,想学也没地方学。

l00多年的制斗经验证明,烟道直径3毫米,并与烟钵的圆心对在一起,使用起来效果最好。光是这个技术,老杨就练了一年,其间还不慎被钻头弄伤过手。不过,老杨说,这些伤痛和制斗的乐趣相比,根本算不得什么。

老杨的父亲是一位裁缝,所以他从小就在案板上长大,正是受此影响,老杨美院毕业以后,没有选择搞纯艺术,而是做了一位职业制斗师。“相对于做艺术家,我还是愿意做个手艺人。”

P3-19

序言

2015年开春,注定不凡。

当时,“互联网+”的概念正席卷中国大地,无数个创业团队正热血沸腾地站在“风口”,等“风”宋。

也就在此时,一股“匠心文化”大潮也在中华大地上悄然涌动,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呼唤着匠心归来。

这是个相当有趣的现象。

不过细想,也正常。因为在每个时代都存在两股力量,一股始终向前奔跑,力争跑在最前端;一股会向后走,试图找到原点。这两股力量终究会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行。

早在四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正式批准杭州为中国首个“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众多艺术人才云集杭州……于是,启动“杭州匠人”项目,自然水到渠成。我们希望通过寻访杭州匠人,让杭州成为“匠心文化”的高地,让“杭州匠人”成为杭城独有的城市人文品牌。

目前,“杭州匠人”项目已经历时16个月,我们共走访了80位杭州手工匠人,这些匠人中,既有最后一位男工杭绣传人,又有现代新锐的手工设计师们,更有坚守在中国精王制造第一线的企业家们……他们都是心怀匠心的现代手艺人。他们专注于自己的设计,并将这些设计打造成生活美器。他们是都市人生活美学的“导师”,是社会消费升级的“引领”,更是浮躁情绪下的“清新剂”。

“杭州匠人”的推广、渗透始终得益于互联网的力量。一个名叫“酱爆”(hzjiangbao)的微信公众号,成为打通这一项目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推动品质阅读向消费升级跨越的“推手”。

在线上,“酱爆”构筑了一个庞大的推送集群:与国内最专业的手工杂志、手工微信平台、航空杂志、地方政府发布平台及各位匠人的自媒体平台等建立了合作联盟,织成了一张网罗各类媒体的立体发布网.

在线下,“酱爆”也马不停蹄地开拓深耕:联合匠人们为杭州杨绫子学校和智慧树项目,进行大型慈善义卖活动;首次将匠人们的影像展和作品带进了杭州市文博会,32万人次欣赏了“杭州匠人”的精美工艺;今年4月,“酱爆”策展了“精.器.神一一杭州当代手工匠人、设计师作品展”,半年间,17位匠人们的作品静静地安置于书香弥漫的杭廾[图书馆,向国内外参观者“讲述”着杭州匠人的故事;邀请匠人们举办各种分享会,通过对话,让更多的朋友真正“走进”匠人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集合了65位匠人精美图文的《杭州匠人》终于得以出版面市。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一部杭州匠人们的影集,更是我们对“匠人精神”的一次解读.

林尚立对匠人精神有过精彩解读:匠人精神一定是物、心与技的完美合一,是人力与心智力量的综合体现。

我们今天在强调“互联网中”的时候,也强调中国制造2025。这意味着在创客天马行空、无处不在的时代,培育伟大的匠人,树立伟大的匠人精神,依然是这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所在。

工匠精神所创造的物、心与人的崇高感,将使这个社会从浮躁回归平实,从平庸走向崇高,从粗糙走向精致,从漠视走向尊重。

生产是一切的社会基础,因而,根植生产的工匠精神,不仅给生产以质量与水平,且给社会以品质与温度。在制度既定的条件下,王匠精神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与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精神高度。

后记

20年前,我到《杭州日报》上班的第一天,接到一项采访任务:采访热水瓶厂的一位全国劳模。他是一位瓶胆的抛光师,每天手工打磨上百只瓶胆。小伙子操作得又快又好,当时经过他手打磨的瓶胆产量,完全可以消化后1。年的市场容量。不过令他郁闷的是:热水瓶市场滞销,那些奔向2l世纪的瓶胆全都安安静静地躺在仓库里。

毫无疑问,追求精工制造的小伙子是全国劳模,是“工匠精神”的典范。不过,从此,我就心存一个疑惑: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工匠精神”?

20年后的今天,“工匠精神”首次写入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霎间,“工匠精神”突然成了“流行术语”。这让我再次陷入思考:我们该如何让“王匠精神”的推广更具意义?

持续了一年之久的走访,让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且行且深入:“工匠精神”不是停留在纸上、影像以及手机里的“鸡汤”,它是60多位杭州匠人在各自市场化的进程中,创新探索生存模式的集合。

同时,这也是一次心怀感激的走访:首先,感谢“杭州匠人”项目团队的全体成员,这是一个真正在“用匠心记录匠心”的团队;其次,感谢我们采访的每一位匠人,感谢你们的全力配合与支持,并将你们的理念与我们分享;最后,感谢杭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及各大网络发布平台,还有相关的杭州的商家企业,让这个项目以如此美好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相信,多年以后,“工匠精神”依然不会有唯一的答案,它是现实与理想一次次的冲击。我们唯有记录,这一路的创新和坚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