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林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定兴卷)》里集结着散落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本书适读人群:家长、孩子;老师、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的人;文学、历史、民俗等爱好者。
王振林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定兴卷)》收录了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的包括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200多篇。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二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姚村逸事
讲述:陈兰
记录:朱耀昆
2009年7月18日采录于姚村
姚村是一座千年古镇。它坐落在定(兴)、易、徐(水)三县交界处,西依太行山余脉,东临鸡爪河,北靠南易水,南贴老龙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
相传在唐代初年,从山西来了一些人到这里定居。他们以烧窑为业,当时取名为窑村。后来,这里定居的人多了起来,其中姚姓形成了大户,“窑”与“姚”同音,就逐渐演变成姚村了。
何谓三山?怎来五井?
姚村的地势,西北两面高,东南两面低,每年夏秋两季,山水顺势而下流向姚村,年深日久逐渐冲刷成了大小不等的无数条水沟,四周还出现了无数个深浅不一的坑塘。为了躲避水患,一些有识之士联合广大村民,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建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三里长街。这条大街宽三丈六尺,但它不是笔直的,而是在中间拐了两个弯,把大街分成不等的三段,每段街的中心都修筑起慢坡形的小高地。这三处高地就是所谓的“三山”。
三山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它是自然的分水岭,每遇水来,大街上的水很快从“山头”两边分流下去,流向村外沟塘。大街上不再存水;而且,这三山也起到南北街段的影壁墙作用,这样起伏有致的三里长街不再显得冗长,也不觉得枯燥了。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桩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有山不见山,五井在西边”。在构建三里长街的同时,经过认真勘察,人们在大街两侧开凿出五口水井。这五口分布均匀的水井,井口围用两丈见方的石块筑好井台,井台上栽立石桩,石桩上安置了辘辘。在每个井台的北边还都设立一个一丈见方的水槽。街两旁的居民、店铺,以及往来商客不仅可以取水饮用,还可以在石槽上饮喂牲畜,真是既方便又周到。
一百单八槐
提起姚村大街上的大槐树,那是赫赫有名,就连曰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都知道。因为在日军侵华战争时,他在姚村驻防过,还曾扎过老槐树一刺刀!在姚村所有的古迹中,一百。八棵古槐名列前茅。三里长街从北到南,这些古槐像高大笔直的卫士,昂首挺胸分列两旁。树干高耸入云,树冠茂盛蓬松,一棵棵古槐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巨伞遮阳蔽日,使整条大街几乎透不出阳光,即使是炎热的夏季,行人在街上来来往往,也不会挨到太阳的暴晒,凉爽极了。加上街道两侧槐树掩映的座座繁华店铺,整个大街五光十色,十分壮观!
一百单八棵古槐究竟是何年何月何人所栽?至今没有人去认真考证。其实这并不难!请科技人员考察一下现存古槐的年轮,不就可以解决了吗?但是有许多美妙的传说至今留在人们脑海里,流传在人们的笑谈中。
传说之一是杨六郎与辽国交战,曾在姚村驻扎过兵马,这些槐树由宋兵所栽。
传说之二是明成祖(朱棣)兵伐幽州,在姚村驻扎过大营,由明兵所栽。
另据《范阳风》所载,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六年(1166)在涞水、易县、容城三县之地始建定兴县。在修建定兴城时城内已有八棵老槐树,当时,此树已有数百年历史。这八棵与姚村的古槐齐名,这能否当作一个旁证呢?
再推断一下,姚村建村始于唐代,不久修了三里长街,有了“三山五井”,从习惯上讲,难道不可以说在修路挖井的同时,我们的先人也就栽下了这一百。八棵槐树吗?
“百步三桥”与“七十二箍钉”
在古镇姚村的建设史上,各类庙宇建筑占着不小的位置。其中较有名的是规模宏大、驻有众多僧侣的护国观音寺与北岳庙。
坐落于三里长街的护国观音寺,是姚村诸多庙宇中最为宏伟壮观的建筑。它占地五六亩,有东西南北四座大殿,筑有一座高高的莲花座,莲花座上端坐北向南的观世音菩萨的塑像,塑像背后有一排假山维护,两旁有十八罗汉护法,在东西南三座配殿中均塑有造型奇特、面目各异的神像。四座殿成口字形矗立,殿前左右各有一处小房,西边小房角建有鼓楼一座。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护国观音寺的山门,从大街拾级而上,登上九级台阶就到了山门外,雄伟壮观的山门门楼镶嵌一块长约六尺宽二尺的牌匾,上书“护国观音寺”五个红色大字,门楼两旁砌有一丈多高的青砖花墙,门楼下则是两扇棕红色的山门,每扇大门上嵌有五排共三十五个圆形箍钉,每个箍钉都有拳头大小,另外加两个兽形门钹,这总共七十二个装饰物就被称为“七十二箍钉”。它与“三山五井一百单八槐”并列为古镇姚村的奇观。
姚村西门外约二百米处,还建有一座“北岳庙”,内有五座大殿,分别塑有北岳王、五都奶奶、送子奶奶、千手千眼佛和火神的神像,还有数块石碑矗立当院。庙西南不远处是一座戏台,每年农历四月初四的大庙会就在这里举行。这座宏伟的北岳庙建在高台上,三面环水,数条小河流经这里长年不断,我们的祖先在建庙的同时,整治了这里的河沟,并在河上架起了走向不同的三座石拱桥。这样,不但防治了水患,还为北岳庙增添了一大景观。因为这三座石桥之间的距离都不超过一百步,所以就又有了“百步三桥”之称。
P19-21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为全面体现定兴民间故事的风貌,准确反映定兴县民间文化的遗存,定兴县文联利用一年多时间,在1987年编印的《定兴县民间文学集成》基础上,收集整理各类民间文学作品275篇,30余万字,比较系统地采集了定兴县民间文学的成果。
定兴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干百年来定兴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上。该书的编纂是在定兴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保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指导下,通过定兴县文联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参与下完成的。该书题材多样,人、地、神、动植物等都成了民间故事的主体;体裁齐全,传说、故事、笑话在本书中得到充分体现。具有实用性、可读性、通俗性等特点,是一本很好的乡土教材。
值得说明的是,对定兴民间流传的如“义和团运动”“县城八大槐”等内容在我编著的《范阳风》一书中已经登录,这次不再选用,对那些流传广泛,但结构松散、故事情节少的材料,好中选优,予以录用,请大家理解。
在该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办副主任高建华、县妇联科员张华、科技局朱海东等人的帮助,在此,我们对于本书编纂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紧,跨度大,书中难免有纰漏和不足,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2012年11月30日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
——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