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猴子的遗憾
人类的梦想始于何年?飞天之梦起于何时?今天的我们恐怕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从我查阅的大量国内外史料来看,说飞天梦起源于中国,并最早被中国人付诸行动,应该不是一个问题。
但问题在于,尽管全世界都说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全世界都知道中华民族最早怀有飞天的梦想,全世界也承认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话,六百年前中国就有“万虎登天”的真实故事。但历史却从不在乎什么神话不神话,也不管你什么梦想不梦想,而只认一样东西——事实!
事实是,第一个把人类飞天梦变成现实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苏联人。苏联的加加林上天这年,中国的航天员杨利伟还没有出生。美国宇航员谢泼德遨游太空时,中国航天人还在一边捂着饥饿的肚子一边画着飞船的草图。因此,如果说人类的飞天梦源于中国,那么人类的飞天史就始于苏联。而中国真正追梦的旅程,从严格意义上说,则起步于1958年。
195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政治热潮高涨、民众情绪几近疯狂的一年。这一年,“反右斗争”刚刚过去,“大跃进”的旋风又骤然卷起,中国人像被灌了一桶大剂量的兴奋剂,除了拼命地“大炼钢铁”,就是疯狂地“大放卫星”,拼命地制造谎言!而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老大哥”,不仅一年前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且紧接着又将一只名叫“莱依卡”的母狗送上了天。于是母狗上天再次成为轰动世界的又一特大新闻。苏联发生的这两件事——一件是没有生命的卫星上天,一件是有生命的母狗上天,对世界的震动都很大,对中国的震动同样也很大。在这种背景下,或者说在这种压力下,中国航天人自然就开始考虑中国人上天的问题了。而作为新中国领军人物的毛泽东,在1958年5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也大手一挥,用气吞山河般的湖南话说了一句:“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中国航天人从此踏上了从陆地走向太空的漫漫征程。
然而,先驱者总是孤独而寂寞的。
1958年8月初,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小组,即后来所谓的“581小组”。“581小组”的成立,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的起步。由于这个时候苏联已经开始着手研制载人飞船了,所以中国飞船的问题也就纳入了“58l小组”的议程之中。几天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当时很有名望的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第一次公开表达了中国要搞飞船的意向。
这位科学家叫赵九章。
赵九章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与钱学森齐名的一位气象学家,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就是他最早向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但这位科学家命途多舛,时运不济,“文化大革命”中连连惨遭不幸,后来被迫服药自杀。1979年中国科学院为他平反昭雪时,连一个骨灰盒也找不到,只好将他生前戴过的一顶帽子放在桌上。十年后,即1989年,当我第一次采访到赵九章的故事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后来便将他的故事写进我的长篇报告文学《走出地球村》,通过《当代》杂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公之于世。一位华裔科学家在美国的一家图书馆读到后,感动得泪流满面,特意写信向作者和出版者致谢。2003年,赵九章被中共中央追认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可见这位科学家的影响之大。P15-16
前言 我与飞船三十年
序章 从加加林说起
第一部 “曙光”飞船
第一章 中国猴子的遗憾
第二章 该上几个航天员?
第三章 毛泽东画了一个圈
第四章 秘密选拔航天员
第五章 飞船?图纸?馒头?挎包
第六章 先把地球上的事办好吧
第二部 七年论战
第七章 中国到底搞不搞载人航天?
第八章 中国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
第九章 中国载人航天究竟怎么搞?
第十章 中央为何迟迟不拍板?
第十一章 用科学的“钥匙”打开政治的“后门”
第十二章 就是卖黄金,也要搞载人航天
第三部 卧薪尝胆
第十三章 顶着压力上路
第十四章 大总师王永志
第十五章 谁来搞飞船,飞船怎么搞?
第十六章 苏联“老大哥”
第十七章 白头老翁与诺亚方舟
第十八章 真人航天员
第十九章 军中无戏言
第四部 血火涅槃
第二十章 飞船开膛破肚
第二十一章 火箭突然被撞
第二十二章 发射推迟三个月
第二十三章 棉被盖在火箭上
第五部 飞越人间
第二十四章 上帝的考验
第二十五章 会师发射场
第二十六章 谁是中国加加林?
第二十七章 为了这一天
第二十八章 零秒越千年
第二十九章 杨利伟回家
尾声清醒,是一种素质
附录
《千古一梦》是个大工程
当代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评李鸣生《千古一梦》
李鸣生是个内心有巨大能量的作家
《千古一梦》:“双声叙事”的非虚构魅力
建构民族记忆的史诗性文本——李鸣生“航天七部曲”述评
天空让人想起使命
——代自序
李鸣生
我要说的,是天空。
先做一个假想: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坍塌,世界将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消失,人类又会是怎样的惊慌?
也许,人类真的有过天空坍塌的日子,不然怎么会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也许,世界真的有过没有天空的岁月,要不怎么会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没有天空的日子,人类究竟熬过了多少世纪,而今恐怕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但没有天空的日子一定很悲惨,我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想想吧,莽莽苍苍,混混沌沌,江河泛滥,群山倒立,空间爆炸,时光倒流。没有云彩,没有太阳,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当然也没有足够的空气。人类在黑暗中爬行,在冷风中哭泣,在洪水中挣扎,在地火中呼喊……昏暗中一切的一切,没人看见,无人知晓,甚至连上帝也装聋扮瞎。于是可怜的人类哟,从此落下了孤独、郁闷、痛苦的病根。
好在后来有了天空。
有了天空,人,才从天地间站了起来,伸直了腰,抬起了头,睁开了眼,迈开了步,从此得以顶天立地,结束了如动物般爬行的历史。
于是,因了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二
我第一次见到天空,是三岁。
那是一个后来才知道叫“漆黑”的夜晚。我想吃奶7,便独自跑到路口,望着黑色的远方苦苦盼望着母亲的归来。后来我睡着了,再后来又醒了,这才发现自己歪倒在地上,小屁股下竟长出一朵朵野花和一棵棵小草。就在这时,我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从未看到的世界:迷迷茫茫的夜空,像个好大好大的锅盖;一颗颗挂在上面的星星,就像母亲的奶头。
这是大自然赐予我的第一个想象,也是我对星空刻骨铭心的初恋。从此,我与星空便有了不解之缘。所谓“情结”这东西,便在我的心底根深蒂固地埋藏了下来。
我的童年,便是在天空的引诱下度过的。那时的我,最喜欢看的便是天空;而我能够和可以看到的,亦只有天空。因为天空慷慨大方,天空大公无私,天空看者不拒。富人可以看,穷人也可以看;大人可以看,小孩也可以看。天空不讲特权,不开后门,白天夜晚,人人平等。而最关键、最划算的是,看天空既不要门票,也不查证件,还不掏一分钱。这对我这个身无分文而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儿时的天空在我的眼里像本童话,一有空闲我就会抓紧阅读。虽说这本“童话”于我只是一种兴趣、一种依恋,但感觉还是有的。比如,儿时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清新,中午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温暖,晚上的天空我读到的则是梦幻。至于天空那些变幻莫测的传奇、稀奇古怪的故事,我就怎么也读不出来了。
许是上帝的意思,我刚刚告别少年,便穿上军装,神使鬼差地闯进了而今闻名天下的中国卫星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天空,离我似乎一下近了。
但,那时的西昌发射场还是一片原始的荒凉。我年轻的生命在那原始的荒凉中熬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在那十五个孤独苦闷、苦不堪言的春夏秋冬里,有足够的理由让我坚持活下去的,便是天空。
记不清了,不知有多少个失眠的夜晚,我或坐在树下,或靠在岩壁,或躺在草丛,或站在发射场——通向宇宙的门前,望着星空,久久犯傻:悠悠时空,人类从何而来?茫茫宇宙,人类又将何往?这天,这地,还有这人,究竟他妈的是怎么回事啊?
后来,随着日子的流逝,火箭的升腾,天空在我眼里不再是一本童话,而像一册厚重的历史,一本自然的原著,一部神秘的天书。渐渐地,我开始读出点内容来了。
我曾无数次注视高山、草原、森林、大海,然而诸如此类的任何一次注视,都远不如仰望天空来得痛快,来得复杂。在我的感觉中,天空如同一个迷宫,锁藏着不可传说的故事;天空像一座大坟,埋葬着永不外露的神秘。天空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又不可把握。她既复杂,又简单,简单得就像一个大○。而大○就是大无,大无就是大有。——这是怎样一种大哲学和大境界哟!
于是,每当我伫立于星空之下,仿佛不是在看天,而是在与上帝对话,在和外星人约会,在对宇宙审美。天空宏阔辽远,天空意象沉雄,天空深情而伟大,天空高贵而富有。望着天空,我仿佛能触摸到生命的宽广、人生的悠长;能感受到时空的流逝、万物的生长;还能听到大自然的箫声从远古的岸边徐徐荡来,久久在耳边回响。天空既让我体悟到一种男人的博大精深,又让我享受到一种女人的万种风情。只要一望着她,我就感到好像自由没有限制,美丽没有边缘,人生没有死亡。于是浑身战栗,血液奔流,恨不得一头栽进她的怀里,甚至连灵魂亦忍不住要为她下跪。
不信你瞧,天空就那么大大方方地挂在那儿,任你观望,任你玩味,任你探究,任你欣赏。面对天空,你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喊,可以叫。总之,无论你怎样,天空都会宽容地接纳你的一切——哪怕是粗暴的爱乃至敌对的仇视,她都不会有一点脾气。只要你用心去看,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忍不住说,天空长得真有风度,天空大得真有内容。
感谢上帝的馈赠,十五年的发射场生活,使我比一般人更有条件看到天空,也更有机会随着火箭卫星的一次次升腾,对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以及顽强地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同类进行立体地思索,从而改变了我跪着看待人生的姿势,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审视世界的角度。
的确,天空再伟大不过了。
天空苍苍茫茫,万古不语,她留给人类的遗产,全是一个个闪着金子般光芒的谜团。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为她所吸引、所困惑,也为她所倾倒、所迷醉。她那无边无际的天幕上挂满的,尽是祖爷爷们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天问”!
难怪有人说,当人类的眼睛与天上的眼睛(星星)相互注视时,人类智慧的火花便诞生了。
是的,大自然想了解自己,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人。打开人类发黄的历史,不难发现,各民族的古代神话、古代农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各类艺术文化,无不源于对天空的注视。一册《周易》千古流传,辉煌不衰,是作者观天取相的结果;一部《天问》惊心动魄,流芳百世,是屈翁倾心天国的收获。正是大自然的神明之光,孕育了人类辉煌的古代文明;亦正是天空热情的太阳,温暖了人类沉郁的思想。难怪两百年前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而一百五十年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也同样深有感触,他说:“人只有靠眼睛才升到天上。因此,理论是从注视天空开始的。最早的哲学家都是天文学家。天空让人想起自己的使命。”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人类的诺亚方舟渐渐背离了自然沉静大同的港湾,驶向了物欲横流的肮脏世界。
千百年来,纷争四起,炮火连天。人类俯首于尘世的喧嚣,纠缠于地产的占有,迷醉于计谋的玩耍,沉湎于权力的争斗,忙累于财钱的侵吞,贪婪于肉色的享受……渐渐地,自然的箫声隐去了,纯真的梦幻消失了,精神的境界萎缩了,神圣的信仰废弃了,甚至连头顶那片灿烂迷人的天空也视而不见了。人类被滚滚而来的物质文明压得喘不过气来,既直不起腰,也抬不起头,眼睛开始从天空跌落到了地上。
于是,人类开始变得心胸狭窄,鼠目寸光。而且,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自大狂妄,甚至目空一切,肆无忌惮,连自己居住的小窝——地球,也被折腾得破烂不堪,遍体鳞伤!
所幸的是,在我们这个地球村里,一直有人注视着天空。
四
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
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不时地抬起头来仰望天空。
然而,地球每天自转一圈,对人类来说相当于每天行程八万里;同时地球又以每秒约三十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旋转,对人类来说又相当于每天行程二百六十万公里;而太阳系每天又以每秒二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那么想想看,载着人类的地球如此匆匆不停地旋转下去,有谁知道,这个既没出生证明又无固定住址的“宇宙流浪儿”,有一天会把人类抛到哪个角落?
幸好我们的头顶还有天空。天空中还有别的星球。
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敢向陌生、敢向无知、敢向神秘、敢向任何不可能进发的领域迸发;就在于敢用智慧和力量去寻找、创造一个新的家园;而寻找、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园,当初上帝把地球交给人类时,没有文件。
1957年,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让人类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阳。而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伟大壮举恰好证实了爱因斯坦那句名言:“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伟大壮举向人类展现的,已不再是一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无限可能的世界。
因此,从区域文明到地球文明,从地球文明到星际文明,从星际文明再到地球文明,应该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航天时代带来的宇宙意识,导致了人类认识的飞跃,从而把人类的思想与情感引升到一个辽远而广阔的大境界。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完全有可能在太空开拓自己的殖民地;甚至当地球文明与宇宙文明最终达到沟通与融合后,人类的脚步会荡遍整个宇宙!
到那时,我想人与自然已复归本体,宇宙文明的时代已经降临,航天飞机不过是人们手上的小玩具。人类已从自我设计制造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将那些写进现代哲学本本里的“孤独”“忧郁”“痛苦”“无聊”等,统统一扫而尽。也许,宇宙公民们还会从各自的星球走来,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欢聚一堂,嬉笑打闹,谈天说地。而地球人回忆的话题一定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如何艰难、痛苦地挣扎在地球上。
可见,开拓天疆,走向宇宙,是人类再聪明不过的选择。这不仅是为今天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亦为后辈儿孙们留下了能继续生存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通向宇宙的路上,航天人的每个脚印,远比总统伟大!
1992年夏于北京平安里
都说飞天梦源于中国,但一个把飞天梦变成现实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苏联的加加林。杨利伟从上天到回家,只用了短短二十一个小时,但把杨利伟托举上天,却用了近半个世纪!李鸣生编著的《千古一梦——中国人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写的正是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到杨利伟上天近五十年的飞天历程。为创作此书,作者用了整整一年,从北京航天城到戈壁滩发射场,与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发射官兵们同吃同住,融为一体,成为全程近距离跟踪、观察中国人如何一次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的的一位作家。作品不仅生动地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近五十年的悲壮历程,而且全书充满了作者独有的思考与考证。其故事惊天动地,意蕴启人深省,堪称中国专业、最真实的一部文学化的载人航天史诗,既献给今人,也留给历史。
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李鸣生航天七部曲;
国内首部航天通史,讲述中国航天事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书写中华民族挺进太空的全纪录;
独立人格、独立立场、独立思想、独立写作;
数十位专家、学者、科学家联袂推荐。《千古一梦》是《李鸣生航天七部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