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丝绸之路新史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美)芮乐伟·韩森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提起丝绸之路,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差不多的画面:头裹纱巾、牵着几头骆驼的三五行商,在黄沙漫天的荒漠中艰难前行。我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象基本是在张骞通西域的章节开始提到丝绸之路,但是史书里记载张骞在大夏的市场上看到了邛竹杖和蜀布,这说明在所谓的“丝绸之路”上早就有着商贸往来,从何时开始已茫不可考。接下去魏晋南北朝阶段,丝绸之路上又是什么景象?盛唐两宋呢?元明清呢?

这些问题似乎更难回答。这不禁要让我们对自己发问:我们真的了解“丝绸之路”吗?

芮乐伟·韩森著,张湛译的《丝绸之路新史》试图为大家呈现真实而生动的丝绸之路。作者利用了近百年,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新考古资料,为读者重塑了丝路遗址上七个绿洲的风貌,并且廓除了诸多长久以来我们对丝路过于浪漫的遐想,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出了丝路历史本身所蕴含的美。

内容推荐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象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比这副景象有趣得多。

芮乐伟·韩森著,张湛译的《丝绸之路新史》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条商路的惯常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大量关键材料仍然尚未发掘,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出土了许多迷人的东西。既有官员刻意埋藏保存的文书,也有目不识丁的当地居民利用官方文书做成的鞋垫和寿衣。作者探讨了丝路上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七座绿洲,那里聚集着商人、使节、朝圣者和旅客,信仰着从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着非常宽容的国际化氛围。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综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有关考古发现、文化传播以及中亚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迷人故事。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致谢

学术惯例说明

年表

序 章

第一章 楼 兰:中亚的十字路口

第二章 龟 兹:丝路诸语之门

第三章 高 昌:胡汉交融之所

第四章 撒马尔罕:粟特胡商的故乡

第五章 长安:丝路终点的国际都会

第六章 敦煌藏经洞:丝路历史的凝固瞬间

第七章 于 阗:佛教、伊斯兰教的入疆通道

结论 中亚陆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主要地名中英古今对照表

译后记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今天的西安比中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富考古学上的魅力。著名的兵马俑距市区仅有一小时车程。丝绸之路也在城中留下了很多痕迹。今天城中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在唐朝称长安时也同样多元化。对页高雅的仕女俑即产自长安,人物服装结合了唐与粟特两种元素。长安非常大,直到最近十年西安才扩建得超出了其唐代边界。西安人口超过一千万,无疑是中国西北最大的城市。

西安人祝酒时经常提醒来客,此地曾经是十朝古都。其中七朝寿命短暂,疆域有限,另外三朝则实现了大一统:西汉(公元前202一公元9年)、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年)。长安既是政治中心,也是丝路西行的出发点。玄奘便是这些西行者中的一员。出发前,玄奘造访了住着很多粟特人的西市。相比于中国其他地方,在这里他能够得到最好的建议。

这座内陆城市也是由海路西行之人的起点。这些航海者先由陆路(当时黄河不能通航)到达长江上的港口或直接到达海边,再乘船沿着公元1500年之前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航行,从中国沿海可抵达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世界以及东非海岸。

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各方来客经海路或陆路来到长安。从220年汉朝灭亡起,到589年隋朝一统中国为止,中国一直未曾统一。许多地方由游牧民族掌权的朝代统治。在北方,北魏(386--557年)的统治时间最长。北魏之后是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

今天的西安有很多过去的遗迹。中国法律规定,若工地挖出古物,必须通知考古部门。这样的事情在西安常有发生。考古学家每年都能发掘出几百座汉唐墓葬。在西安北郊有一块北周高官用的墓地。关于陆路迁徙的最新证据来自最近发现的几座粟特墓葬。这些人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来到长安和其他中国北方城市。

两座粟特墓葬自其被发现伊始就引起了强烈关注,它们是2000年发掘的安伽墓和2004年发掘的史君墓。2005年秋,西安的考古学家还发掘了一位葬于长安的印度人的墓葬。据墓志,墓主名为李诞,婆罗门种,该词仅表示此人来自印度,并不一定是高种姓。在宁夏固原、山西太原等地也发现了粟特墓葬。

这些墓葬展示了来到中国的移民(主要是粟特人)是如何被改造和适应汉人文化习俗的。粟特地区的传统葬俗是将死者遗体曝露于外,之后再将骸骨放人纳骨器或建于地上的祆教墓室那吾斯中。西安出土的粟特墓葬则采用汉人的斜坡墓道洞式墓,其中通常还有一方中文墓志简要概括逝者生平。

这些墓葬也保留了鲜明的粟特元素。围屏石榻或者像小房子一样的石椁取代了汉式的棺材。在有些墓葬中,死者的遗骨被放置在围屏石榻上或石椁里,另外一些墓葬则不是这样。后者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安伽墓。与纳骨器一样,石椁外部有雕饰。与此相对,围屏石榻只有面向内的部分有雕饰,好像一个“表里颠倒”的纳骨器。与纳骨器不同,围屏石榻上刻有死者在世时的生活场景,传统粟特纳骨器上从来没有这样的画面。这些生活场景极为真实,明显参考了死者的生活经历,所描绘的可能是现世也可能是来世。

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安伽墓是唯一发掘前没被扰动过的粟特墓葬。绝大部分中国的墓葬都被盗墓贼打开过,有的还被打开过好几次。安伽墓8.1米长的斜坡墓道尽头是墓门。(见彩图15)门外是死者墓志。墓志采用典型的汉式形制,志文刻在低矮的方形基座上,上加墓志盖,基座与墓志盖均为石制。按汉式葬俗,安伽的遗骨应该放在棺床上的棺材里,但是死者遗骨却散在墓门周围的地上。没人说得出这是为什么,祆教或汉人的习俗都不允许这样的葬法。墓志周围的一切,包括墙壁,都有烟熏的痕迹,似乎有人曾经在此处生过火。

据墓志,安伽祖上来自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后迁至凉州(今甘肃武威)。此处是长安与敦煌之间的重镇,玄奘也曾在此停留。安伽生于537年,其父为粟特人,其母可能为凉州的汉人。墓志说其父曾任两官,其中一任所在地为四川。这不太可能,因为四川与武威相距甚远。这些官职更可能是由于其子安伽的成功而追封的。安伽确实很成功。他先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在西安以北)做萨宝,后来做到了萨宝可及的最高官阶。(p181-184)

序言

2004年4月,诸多丝路研究的专家汇聚北京,参加由法国科研中心中国文明研究组、法国东方与西方考古研究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联合主办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气氛异常热烈,因为2001年以来在西安发现的几座粟特墓葬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几位外国学者约十五人要前往西安。接待我们的是西安市考古所(现改名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院)的孙福喜和杨军凯两位考古学家,正是他们主持发掘了史君墓。由于当时正值学期中,北京的中方教授们都脱不开身,因此我们就自己上路了。

在机场换登机牌时,地服人员问我们谁是带队的,我们互相看看迷惑不已:如果拿着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加拿大护照的一群人在纽约或者巴黎领登机牌,没人会问这个问题。但在中国,我们这个人数不多却成分复杂的小团需要一个带队的。我自告奋勇当头儿,结果得到了我人生中最棒的赞美:之后的三天里,大家都叫我女萨宝。萨宝是粟特语“头人”的意思。据我所知,还从没有过女性头人,也就是说我是史上第一个女萨宝!

我们在西安过得非常愉快。我们参观了史君墓(杨军凯细致人微的考古报告《北周史君墓》在201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看到了墓中出土的粟特语一汉语双语墓志(见本书第五章)。我们并不知道墓主人的汉语名,只知道他的粟特名字是wirkak。在北京的会议上,孙福喜翻译了墓志的汉文部分,吉田丰翻译了粟特语部分,而我们现在又有机会见到实物。我们也见到了该墓的围屏石板。葛乐耐(Frantz Grenet)、黎北岚(Penelope Riboud)与杨军凯讨论了其中尚未解明的复杂图像。看他们交换意见真是一种享受:葛乐耐对于伊朗所存的袄教艺术烂熟于心,并以其解说史君墓的石屏。更让人惊叹的是,他并非有所准备,所有解说都是即席发表。当考古学家一块块地打开石板的包裹,我们由于刺鼻的粉尘而咳嗽时,葛乐耐已经检视完石板并开始解说了,而我们其他人常常连画面的基本构成还没看清呢。讨论非常热烈(有葛乐耐在时总是如此):他拿不准一个人物是摩尼僧还是道士,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ere)有他自己的看法,其他人也各抒己见。这次旅行之后的几年间,他们的论争还在学术刊物上继续着。我想我会永远珍藏目睹这次论争开端的回忆:在西安考古所仓库中,葛乐耐和魏义天近距离看到实物,并对他们所见进行阐释。

其他丝路学者也在场:我的研究生同学和好朋友安吉拉·盛、日本学者荒川正晴和森部丰、在外国学者中对于敦煌文献和中国农业最为了解的法国学者童丕(Eric Trombert)、英国语文学家尼古拉斯·辛姆斯一威廉姆斯。  丝路研究引人人胜,因为和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样,现如今的学术领域格外地国际化。正如同丝路绿洲的统治者们欢迎不同宗教的信仰者来自己的王国定居并供奉各自的神明一样,现代学者们自由地分享着自己对丝路文物和文书的解读。在丝路研究的第一个世纪中(1895—1995年),有一条不成文的分工方式。欧洲和日本的学者大体研究粟特语、吐火罗语、健陀罗语、于阗语等死语言的材料,中国学者则主要研究汉文材料,当然季羡林是个格外引人注目的例外。但是最近几年中国学生的留学机会越来越多,比如本书译者张湛目前正师从伟大的于阗语学者施杰我(P·Oktor·Skjaerv)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能由如此专业的译者来翻译我的书,我的确非常幸运。我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他和其他在欧洲、美国、日本留学的中国博士生们更多的成果。

韩森

于耶鲁大学

2015年2月9日

后记

译后记

说起来,本书的翻译起源于一封豆邮。原著刚一出版,韩森教授就寄了一本给我。我第一时间读完之后在豆瓣上晒了一下,紧接着就收到编辑张鹏的豆邮邀我翻译此书。我当时没想太多就应了下来,没成想这翻译工作比我想象的要艰难很多。

除了要克服自己的拖延症(这个最难!)以及把中文说顺溜之外,还有两处特别的难点。第一点是将原著中译为英语的汉语文献复原,这是翻译任何涉及中国古代的外文著作都绕不过的。查阅原文复原出来自然不在话下,不过还原之后会失掉原作者翻译时对汉语原文的解读,需要读者自己解读古文。第二个难点是地名的翻译。同一个英文地名常常依时代不同对应好几个不同的中文名字,比如高昌一西州一吐鲁番或者龟兹一库车。在翻译过程中,我尽量依据时代选取译名,但有时并不能完全做到,比如一般不把撒马尔罕称做康国。对我来说,更最重要的是让读者知道文中讨论的地方在哪,而不是向读者炫耀我自己知道一个地方有多少个不同时代的译名。因此,我们还制作了一个简要的丝绸之路主要地名中英古今对照表,供读者参考。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涵盖范围广,时间空间跨度都非常大,光是参考文献中就有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之多,涉及的死语言就更多了。要掌握这么大的跨度难度极大,作者不免有些疏漏。如读者所见,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原著做了一些补充说明。由于专业的关系,我对非汉语文书的情况比较熟悉,反而对于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所知不多,因此在这方面更可能出错,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数。

本书插图和彩图选择精当,要么是新发现或是稀见的图片,要么是常见但高画质的图片。此外,本书地图制作精良,特别是其中带有地形要素,对于把握整个丝绸之路的地理非常有帮助。以上两点值得读者朋友们关注。

在翻译过程中,陈丽娜、钱艾琳、严子晗三位朋友通读了部分译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致谢忱。

最后,我要感谢本书编辑张鹏,没有他的眼光、耐心和细心就没有大家面前的这本书。

张湛

2015年2月24日

出版后记

提起丝绸之路,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差不多的画面:头裹纱巾、牵着几头骆驼的三五行商,在黄沙漫天的荒漠中艰难前行。这幅画面是属于哪个时代的?这些行商是哪国人?他们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骆驼驮的是什么货物?行商们是以什么频率在这条“道路”上穿行?

这些问题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回答。这幅看似生动的画面既缺乏历史坐标,也缺乏明确的地标,实际上相当抽象。我们再想一想我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象。书本里基本是在张骞通西域的章节开始提到丝绸之路,但是史书里记载张骞在大夏的市场上看到了邛竹杖和蜀布,这说明在所谓的“丝绸之路”上早就有着商贸往来,从何时开始已茫不可考。接下去魏晋南北朝阶段,丝绸之路上又是什么景象?盛唐两宋呢?元明清呢?

这些问题似乎更难回答。这不禁要让我们对自己发问:我们真的了解“丝绸之路”吗?

读者眼前这本书,就试图为大家呈现真实而生动的丝绸之路。作者利用了近百年,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新考古资料,为读者重塑了丝路遗址上七个绿洲的风貌,并且廓除了诸多长久以来我们对丝路过于浪漫的遐想,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出了丝路历史本身所蕴含的美。

读者们可能首先会惊讶于,我们所引以为豪的“丝绸之路”一词,迟至1877年才由一名德国人发明出来,生活在商路上的人们却并不使用这个词。其次,丝绸也许并不是商路上的大宗商品。老普林尼痛心疾首地声称败坏了罗马纯朴道德的丝绸很有可能并非产自中国,绝大多数欧洲发现的漂亮丝绸实际上都织造于拜占庭帝国。再读下去,作者通过小心翼翼地解读丝路出土的材料向我们揭示:丝路贸易常常限于当地且规模不大,没有大量证据支持丝路上曾出现繁荣的大规模交易,官府才是丝路贸易中的主要角色!作者甚至断言:若仅以通行货物的重量或者往来人数来考察,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交通流量较少的道路之一。然而又是什么赋予了丝绸之路无穷的魅力呢?那是因为这条路网是全球最著名的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丝路研究的学术史上,欧洲和日本的学者大体研究粟特语、吐火罗语、健陀罗语、于阗语等死语言的材料,中国学者则以汉语材料为主,我们感谢作者广泛综合全球丝路研究的成果,为我们呈现丝路真实历史场景所付出的努力。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展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回顾书中给出的欧亚大陆主要交通线,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书中处理的主要是这些交通线的东段,而在撒马尔罕以西尚有宽广的空间,相信那里一定会有与本书中一样有趣而迷人的故事,有待我们了解。

后浪出版公司

2015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最可读和最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与驮兽,他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Mair),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jenne de la Vaissiere),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 Wood),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尽管渊博而迷人,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年左右伊斯兰统治这片区域之前此地多元宽容的宗教氛围。这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背上行囊出发的书!

——滕华瑞(Gray Tullle),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所教授、现代西藏研究专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