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二年(1757),王方岳奉旨绘制,乾隆皇帝撰文并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段,卷首序文简述在万寿山修建五百罗汉堂的始末,陈述所塑五百罗汉像的特点。卷中以只树园、狮子窟、须夜摩洞、阿伽桥、阿楼那崖、摩偷地、摩诃窝、徒多桥、弥楼、砥柱、兜率陀、功德弛、香岩、信度桥、梅檀林、须弥顶、善观城、金田、陀罗峰、鸡园、耆阁崛、舍利塔、鹿苑、室罗筏雷音殿、蜂台、昆诃罗桥、露山等诸境界圣地为名,将体貌、动作和神态备异的五百罗汉置于其中,或独立于画面之上,或成群结队出现在画面之中。刻画细腻,栩栩如生。对山水树石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极为动人,实现人与物、与景自然巧妙的结合。《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每段都有乾隆的御笔题赞,前图后文,文解图意,珠联璧台,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万寿山五百罗汉堂在清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在遗址上修建了清华轩。这卷浓淡两墨色的套拓本,不仅是考证万寿山五百罗汉堂内五百罗汉塑的重要文献,也为研究五百罗汉这一传统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了文献资料。现藏国家图书馆。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弘历撰文并书,王方岳奉旨绘图,拓本为浓淡两墨色套拓。《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全文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段,前图后文。卷首序文一段简述乾隆皇帝在万寿山修建五百罗汉堂的始末,并陈述所塑五百罗汉像的特点并非成排列队,而是“斯乃置山林溪问,宫殿其中,俾步以入者先后左右与袈裟钵锡之侣相周旋,若夫行佳坐卧不拘羿律,又非尽跏跌之死灰槁木已也。于诸境界各取梵经所载以标其名,而五百人者不复一,安名立字,可为不即不离,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