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编著的《每天学点曾国藩处世为官智慧》一书从修身、治学、待人、藏锋、交友、人局、坚忍、居官、布局、借势、用人、用兵、自保等方面,全面客观地探讨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和治国从政谋略。本书引用了大量史料与曾国藩的著述,关注的是曾国藩思想智慧本身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这个词汇,是曾国藩家书、日记中所多见的,本书对曾国藩思想智慧的评价,也正是本着这一基本原则来进行的。
曾国藩不仅是一个大智慧者,也是一代大儒、一个大成功者。从他的身上,我们哪怕只学到一点皮毛,甚或只要你愿意以他作比照,你都会受益无穷。从他那里可以学到的东西,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希望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
《每天学点曾国藩处世为官智慧》引用了大量史料与曾国藩的著述,从修身、治学、待人、藏锋、交友、入局、坚忍、居官、布局、借势、用人、用兵、自保等方面,全面客观地探讨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治国从政谋略。
《每天学点曾国藩处世为官智慧》由李津编著。
1.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品德修养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关怀的是道德仁义,小人关心的是物质土地。君子能反省自己,小人则怨天尤人。君子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小人则不断走向沉沦。
孔圣人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求,听到了义却不能遵循去做,不对的地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惧的。
曾国藩正是一个十分重视品德修养的人。后来他官至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他的官位已如此之高,但在处世方面仍然做到言传身教兼而有之,他在持家育人上,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在各个方面都给人以示范,并以身作则。他曾说过:生而为人,只有增进德行和研修学业这两件事靠得住。进德,即恪守孝悌仁义;修业,即为诗文作字。只有这两件事人可以自己完全把握,进步的一尺一寸,都属于自己。进一分德就像积贮了一升谷,修一分业又像积累了一文钱。德和业一起增加,则家之财产便增加。
曾国藩注重从生活细节上加强品德修养。
在饮食方面:他每食只吃一个菜,决不多设。虽身为将相,而自奉之啬,同穷人之家没有两样,因为他常吃一个菜,人们呼他为“一品”大相。任两江总督时,到下面巡视,下级为他多加了几个菜,他只吃面前的一个菜,离开时,他很不高兴地说:你们要我一食千金,我不忍心吃呀,也不忍心看呀。在南京城里,他经常同家人吃开水泡饭,而且不得多吃。
在着装方面:他很节俭,平时根本不新制衣帛,他三十而立之年,曾缝制了一件青缎马褂,平时合不得穿,只是在节庆之日穿一下,藏了五十年,还如新衣一样。
在居所方面:他家老屋已有百余年,由于家中人口增多,他的九弟花了三千多元建了一栋新屋,他听到后大不高兴,写信责问弟弟,他说搬进容易搬出难,我此生决不住新屋。
在学业方面:每日自晨至晚,不断工作,不稍歇息,主要公文,都要自批自拟,绝不让别人代劳。晚年右目失明,仍然阅公文,写作诗文日记。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在为官方面:他做官几十年,不管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宫廷掌印染,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发誓不靠做官来发财,他一生总是过着贫困的生活,直到最后勉强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寄回家中,还要吩咐家人拿出四百两分赠给戚族中的贫困者。他的女儿出嫁时,他规定办嫁妆的钱不得超过两百金,平时也很少礼尚往来,从不携礼而人,也不允许别人送礼。一位总督能做到这一点,足以见证曾国藩的清廉。
在考究了历代宦官之家兴衰史之后,曾国藩精心营造了一种滋润子嗣、泽被后世的家族文化。他语重心长地教导晚辈,勤俭持家,不可骄奢淫逸,当以“考、宝、早、扫、书、蔬、鱼、猎”八字为本;“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意思是说,即使一人独处,也要严格要求小心谨慎,不妄取妄为;要有一种敬重严肃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要有一副仁爱慈善之心;要靠勤勉劳作获得社会地位;“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字”“八本”,是曾国藩自己遵从也要求子女们遵从的一根根准绳,如今仍闪烁着理性和人性的光芒。他既是四方学人的楷模,也是家庭家族的楷模。自曾氏兄弟以下,先后出过外交家、数学家、翰林、诗人、画家、教育家、考古学家、化学家、女革命家、中科院院士、新中国的高级领导干部。一个家族盛及五代,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与曾氏的家训严明不无关联。
修养功夫非一日练就,唯有长久坚持方能成就。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品德修养都谈不上的人,又如何能为国家作贡献?
2.全力打败自己的弱点
所谓自制方能制人,只有自己掌控情绪,才能走向所谓“克己”并“成己”,在通往人格完善的路上,唯有善于自制并长久坚持方能成就大业。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打败了那一个欲望的自己,才能成就理想的自己。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连戒除自己不良习惯的勇气都不具备,何谈担当国家与事业大任?尤其身在官场,更该时刻反躬自省,检点过错,树立榜样。不良习惯的形成与后天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造就人,人改变环境。不良习惯是可以被人的意志克服的。如不及时克服,将严重阻碍人们的进步。正是由于曾国藩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并善于自省,在自省中补救完善,才成就了自身。
曾国藩年轻有为,在道光二十年刚满三十岁时便留在清皇家政府翰林院。翰林院是清政府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这个机会不是谁都能得到的。进入翰林院,就意味着从此平步青云。年轻的曾国藩不免也有些放松和飘飘然。他每天都在吃饭喝酒、读书、闲聊中度过,不觉已经过去四十多天。他曾经这样感叹:“皆怠忽,因循过日,故日日无可记录。”四十多天后,曾国藩突然意识到这样做荒废时日,幡然悔悟,开始检讨自己的生活。他在日记中作了自我检讨和剖析,深刻认识时间的可贵以及流露荒废时间的悔意,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羞耻。
身在官场,往来应酬是少不了的。两年后的一天,曾国藩读完书应约出门拜客,为同僚庆祝生日直至深夜,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里就对自己一天的行为进行了总结并检讨,严厉地告诫自己,一定要改掉这种习惯,应酬能回避则回避。他在日记里写道:“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既不痛改旧习,则何必写此册?”
P2-4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特别是他独到的思想见解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五千年智慧的感悟,而且这些见解是他历经官场、战场磨难之后提炼出来的,不空洞、不浮夸,具有非常积极的实用价值。
有种说法称曾国藩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人,是指作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传道人,作为“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语),曾国藩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即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立德、立言、立功,称之为“三不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早在20世纪初,蒋介石就从成功的角度说明,曾国藩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别的姑且不论,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正是因为如此,在其离世的这一百多年里,对他顶礼膜拜的大有人在,如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杨昌济、陈独秀。无论是大奸大恶之徒,还是学界宗师、政坛领袖,都能从曾国藩身上看到可取之处,学到有用的东西,他是影响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风云人物。
曾国藩所在的晚清社会,是社会大变革到来前夜,外有虎视眈眈的列强,内有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没落的清王朝好似一星烛火,在风雨中飘摇。在这乱世之中,曾国藩异军突起,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有清以来官员升迁最快的奇迹。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的时候,又是他拉起了一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被后人称为“湘军”的队伍,转战十年,剿灭了几欲取代清廷的太平天国起义军,而湘军的总兵力也达到了三十万之多。“无湘不成军”之势,成就了曾国藩政治生涯的顶峰。曾国藩以文官的身份被册封为武侯,又是有清以来的第一人。随后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封疆大吏,成为清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大员。
曾国藩生活在一个乱世里,当时极其复杂的社会形势、极为混乱的朝廷环境,都是对为官者的巨大考验。但无根底、无家世的汉人大臣曾国藩在此间力挽狂澜,成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不仅获得官场上的巨大成功,在为人方面也博得后世的称誉。可以说,若没有后来的天津教案事件,那么他无论在朝在野,都将成为一位完美的封建大吏。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曾国藩其文其人,于无形中把中国人在恶劣环境中的治学、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演绎得淋漓尽致。独树一帜的曾氏成功学,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它包含了为官之道、做人之道、处世之道、识人之道、用人之道、居官之道,等等。本书把这些对今人行走于世有益的成功之道提炼出来,以飨读者。
《每天学点曾国藩处世为官智慧》一书从修身、治学、待人、藏锋、交友、人局、坚忍、居官、布局、借势、用人、用兵、自保等方面,全面客观地探讨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和治国从政谋略。本书引用了大量史料与曾国藩的著述,关注的是曾国藩思想智慧本身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这个词汇,是曾国藩家书、日记中所多见的,本书对曾国藩思想智慧的评价,也正是本着这一基本原则来进行的。
曾国藩不仅是一个大智慧者,也是一代大儒、一个大成功者。从他的身上,我们哪怕只学到一点皮毛,甚或只要你愿意以他作比照,你都会受益无穷。从他那里可以学到的东西,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希望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