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丛书》首次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30个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权威专家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权威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
这本由胡永辉、周晓露注译的《金刚经心经坛经(名家注译本)(精)》是其中一册,采取原典加评析的方式编写。
《金刚经》、《心经》、《坛经》是佛教中重要典籍,三经不仅在中国佛教中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有的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们的影响并且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本书由胡永辉、周晓露注译的《金刚经心经坛经(名家注译本)(精)》采取原典加评析的方式编写。
【译文】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真谛。禁不住欢喜而泣地对佛陀说:“太稀有奇妙了,世尊。佛陀宣说了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从我悟道得慧眼,领悟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假有以来,都未曾听闻过如此殊胜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部经的经义,生起信奉持行的清净信心,那他就能够识见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相状,也就是真如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将成就最殊胜稀有的功德。世尊,如来所说的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是为了随顺世俗,安立假名称之为‘真如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信奉持行此经,并不算困难。如果到了佛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的末法时代,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奉持行,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他人、众生和寿者相状产生执著。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他已经觉悟到自我的相状并非真实不虚,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并非真实。为什么呢?因为远离对一切虚妄之相的执著、分别,就能觉悟到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这就称为佛。”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的,你的理解完全正确。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典,而能够不震惊、不恐怖、不迟疑,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破除一切分别执著的般若法门,并非实体存在的,只是为了方便教化众生,安立假名称之为‘破除一切分别执著的般若法门’。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只是为了方便教化众生,安立假名称之为‘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用刀割解身体,当时我就没有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者的相状。为什么这样说呢?割解我时,如果我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的相状,就必定会生起嗔恨的心念。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不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的和寿者的相状。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事物现象的相状,而生起最高最圆满的觉悟心。不应该执著于视觉所触及的有形事物而产生分别心、执著心,不应该执著于声、香、味、触、法诸尘而产生执著分别心,应当无所执著生起最圆满最高的觉悟心。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就不是菩萨安住其心的正确方法。所以,佛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著于有形的事物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修行这种无所执著的布施方法。如来说一切存在的形相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虚妄不实的。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虚妄不实的。
“须菩提,如来都是根据真理而说,如来不会说谎话欺骗,他所说的也不会前后矛盾。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这个‘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执著于一切事物现象的相状而行布施,就好像人走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菩萨不执著于一切事物现象的相状而行布施,就好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耀下,能清楚地看见各种有形之物一样。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菩男子、善女人,能身体力行对这部经信奉、行持、念诵,如来凭借无量无碍的智慧可以断定,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的福报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山,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②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③。如来为发大乘④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⑤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⑥,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释】 ①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一天中的上午、中午、晚上三个时段。约十点钟以前为初日分,十点到下午二点为中日分,二点钟以后是后日分。②劫:佛教的时间单位,指不可计算的极长时间。③功德:行善所获之果报。④大乘:不以个人解脱觉悟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就像巨大的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⑤小法:小乘法,相对于大佛法而言。作礼围绕:一种表示虔诚恭敬的礼仪。佛在世时,弟子来见佛,大都绕佛一匝或三匝,然后恭敬顶礼。
【译文】 佛陀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中午也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下午也同样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如此经百千万亿劫那么长的时间都没有间断过。如果又有一个人,听闻了此经典,生起不倒退的信心,他所得的福报功德胜过前面以身体布施的人,更何况能抄写经文、信奉行持、诵读并为他人解说呢?
“须菩提,简而言之,此经具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它本是如来为生起自度度人心愿的人所说,为生起最圆满觉悟心的人而说的。如果有人能信奉持行、诵读并广为他人宣说,如来完全可以断定,这个人一定能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这样的人,就担当得起如来最高、最圆满的佛法真谛。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果一个人乐于修学小乘佛法,他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者相状,那么.他对于这部经典不会听闻信奉、诵读并广为他人宣说。P29-31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
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从先秦的《诗经》《易经》,晚周诸子,前四史与《资治通鉴》,骚体诗、汉乐府和辞赋,六朝骈文,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传统经典这条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中,流淌着多少滋养着我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经与典交织运作。演绎中国文化的风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秩序。中国文化的基调,总体上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当然也是指导人生的。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还是先民传唱的诗歌,屈原的忧患行吟,都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理想境界。尤其是四书五经,更是中国人的常经、常道。这些对当下中国人治国理政。建构健康人格,铸造民族精魂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典是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传统经典、传承核心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掘进。他们欲推出《国学经典丛书》,殊为可喜。
怎么样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