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1986年、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陆续出土,现珍藏于河南博物院和河南考古研究所。贾湖骨笛分早、中、晚三期,最早的距今有9000多年历史。李景超创作的诗集《贾湖骨笛》,4000行,美轮美奂,汇聚万物之美于一身,有诗意美,有哲学美,有舞蹈美,有音乐美;有果实的甘甜,有阳光的温暖,有苦难的挣扎,有命运的抗争。它是一部人类的沧桑厚重史,是一部贾湖人的人生奋斗史,是一部意采美、情采美、辞采美的宏篇佳构。它是包容了中华苦难和希望的大贾湖,是一部当今诗歌界的极具挑战性的精品力作。
李景超创作的《贾湖骨笛》是长诗。汇聚万物之美于一身,有诗意美,有哲学美,有舞蹈美,有音乐美;有果实的甘甜,有阳光的温暖,有苦难的挣扎,有命运的抗争。它是一部人类的沧桑厚重史,是一部贾湖人的奋斗史,是一部意美、情美、辞美的宏篇佳构。它是包容了中华苦难和希望的大贾湖,是一部当今诗歌界的极具挑战性的精品力作。
痴狂迷醉
无法抵挡纯洁的向往
火热的情义
润泽我曾经枯萎的灵魂
为我解开纷繁的心结
在我寂寥的阔野
笛声把沉睡的灵魂唤醒
最终疯狂
沉醉于你温情的怀抱
释放我倾吐的渴望
我不愿沉沦
即使找不到一丝春光
我也要捧出鸟语花香
笛声悠扬
二百零六
贾湖是一盏明灯
无路可走的地方,她就是一条路
孤苦无依的时候,她就是一个肩膀
贾湖是一盏明灯
照亮从古至今长长的黑暗隧道
万家灯火中,她就是悄然离去隐身星光的那艘船
贾湖是一盏明灯
蓄满春风花香和坐标方向
茫茫人海,她就是过目不忘楚楚动人的那个背影
贾湖是一盏明灯
离尘世很近又离尘世很远
二百零七
干净的意象鲜活了贾湖沉睡的梦想
河流体内蕴蓄的激情扬起浪花飞舞的旋律
沉默中感悟孤独中享受找寻灵魂的火焰
生命的歌谣在一弦弦的枯寂里萌芽
冬天种植一个飘逸滚烫的梦想在自己的怀抱
历经严霜坚冰生命亮丽出眩目的光彩
贾湖的思念抖动自由的翅膀
一路乘着飞扬的雪花
悄然飞抵和落满你的窗棂与诗笺
二百零八
是你将陈腐堕落的思想抖落
是你热烈的呼吸吹开漫天雪花
是你让一个圣洁的世界充满冷静和睿智
是你让生命的纯净垫高凡俗的梦境
贾湖的纯净洗去心灵的尘埃激发灵感
纯净的火红点燃灰色的情感红润笑颜
笛声除去旧岁陈迹迎来新年光艳
石头刻下冬天的步履红亮春的容颜
寻找一粒种子将希望种植在春天的水湄
贮藏一个文字让美好发酵成贾湖古酒
浅吟不因贫瘠而放弃梦幻的土地
低唱不因荒凉而拒绝绿意的草地
每一丝阳光都能灿烂梅花莹洁的舞姿 每一缕月辉都能皎洁贾湖冬天冰凝的羽翼
让贾湖雪花干净每一个浑浊的文字
让朔风坚固每一个脆弱的意志
让寒流强壮每一个柔弱的肩膀
让生命感恩每一寸大地的给养
贾湖呵,因冬天丰富了自然色彩增添了生活意志
人类呵,因冬天更加懂得黄土的厚重和生命的内涵
二百零九
贾湖人的笔如雪花般干净
贾湖人的诗如梅花般纯洁
雪花人心,梅蕊含香
雪花飘逸着一首红香飘逸的诗
梅花点缀着一幅洁白无尘的画
用血液染红的句子做针线
与生命之衫连缀在一起
温情如水的春天从你的诗行里流过
饮风茹雪冰清玉骨的梅花独钟你的笔端
诗句如梅淡香出疏枝幽思人暗影
诗歌在雪花里明媚了谁的阳光?
梦想在梅朵里悠扬了谁的月色?
那寂寞桥头斜逸的花朵
可是你在冰天雪地里放置的娇艳?
那竹林溪畔,松涧月下
可是你卧雪醉吟穿越古今中外的千古经典?
把思想的羽翼放飞翱翔于浩瀚的苍天吧
种下一个芳华灿烂的梦想在诗行吧
贮藏一枝洁梅的清芳在诗文吧
把一个个美丽的祝愿盛开在晶莹的诗之花瓣里
期待它丰盈世间人们那沉醉如馨的梦想
二百一十
贾湖,心中哭泣的湖
我前身是贾湖时代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
坐在时光深处,打捞日月星辰
摘下一篮子红艳艳的山楂
身后跟着一群满嘴鹅黄的小鸟
我提着山楂,低着微红的脸
体会山楂酸酸甜甜的心
品味秋天的渐渐远去
我满脸的忧伤像山楂的甜
我内心难言的痛苦像山楂的酸
最饱满最沧桑的那一个应该是我的心
秋天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宛如一对凤凰飞在我的周围
看我吃山楂,看我像一枚山楂
红亮的山楂,内心里的湖水打湿了
秋天的秘密和我的秘密
我开始透明如湖水
我是吃着山楂的写诗女子P157-160
我一次又一次打开各种有关漯河的史册,正史、野史、民间杂记,均觅不到或汉赋或唐诗或宋词或元曲或明小说或清散文的记载。截止到新中国之前的文学典籍上,没有小说、散文、诗歌的有关传承。偶有只首片句,聊以宽慰,多属官员的打油诗,远离民生疾苦,与文学不搭界。中原腹地,贾湖骨笛、字圣许慎的故乡,与建安文学的发祥地许昌毗邻,漯河的文人墨客都哪里去了?漯河史上没有文学,没有作家、诗人。如此结果匪夷所思,令人忧伤。
漯河文学经历了漫长的空白带。淘尽千古诗文弄者,这就是历史,破灭了多少人名垂青史的梦想。在此期间,沙澧河是哭泣的,流淌着兵燹战乱、饥馑贫困、民不聊生,而文学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
五星红旗唤起了漯河文学。六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漯河文学在各届党政领导的支持下与时俱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至强。如今的漯河作家群拥有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103人,市级会员近300人。他们或小说,或散文,或诗歌。这一盏盏精神的灯火,汇聚成波光潋滟的星海,为广袤的漯河涂抹上亮色与鲜活,温馨情感,慰藉人心,提升着城市的格调与品质。文学的优劣不取决于团队规模,也不取决于高规格的会员人数,而是以本地区文学作品的品质所决定。南豫见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日出日落》与《生死较量》,1996年与2000年分别在央视一套与八套黄金时段播出以来,一直稳居全省18地市电视剧创作的制高点;芦雅萍的长篇小说《少林方丈》获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南豫见的长篇小说《百年恩公河》相继获得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与省五届“优秀文艺成果一等奖”,迄今十八个地市的作家无人超越;南豫见的中篇小说《皇天后土》1992年获“莽原文学奖”以来,至今仍然是十八个地市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奖项。在诗歌领域:王志学的歌词《我爱你祖国》获河南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南豫见歌词《热爱生命》1998年获“河南省颂中原音乐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谢安顺的《漯河赋》与《水之歌》横空出世连获省委宣传部大奖;卢子璋诗歌“月光掠过山的脊背”、“梧桐”,李景超诗歌《大师及大师的作品》、《木槿花》相继在国内获奖;在文学评论界,李兴华的评论集《阅读与欣赏》、《神奇的第六感觉》与王剑的文章在全国重要期刊频频开花绽放,多次斩获国内重要奖项;网络文学方面:孟焕军《上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王剑散文《读博:打量世界的优雅方式》2010年获中宣部“全国文明上网共建和谐网上征文”铜奖;李江涛散文《小毛驴返乡》、南豫见散文《漯河文学60年》、王剑散文《傍晚,漫步在城市的街道》、孟焕军《漯河广播与时代同行》同时获得2009年省委宣传部“沧桑巨变看河南”网络作品大赛文学类作品一、二、三等奖。据此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在漯河厚重文化土壤上凸起的文学高地,已成为全省十八个地市的文学制高点之一。 市政府厚德载物,资助出版本套10册“漯河作家精品文库”。打头的《漯河文学地图》,出自南豫见之手,约50万字,图文并茂,聚焦全市作家的纷呈亮点,在“序言文萃卷”里,收录了为17位作家新著所作的序文;“作家素描卷”中,将数十年为50位作家的“画像”集中展览。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册在手,即可浏览漯河文学的地容地貌,维度走向,风物人情,辉煌成就。此书还回顾了作者本人创作的心路历程,“从改写右派文学”(著名评论家李洁非语)的《生命原则》;到“一部中国人百年的心灵史”(香港媒体语)的《百年恩公河》;再到“中原大地隆起文学青藏高原”的《红色劳改营》(香港媒体语);再到“一部值得尊敬的精品力作”的《家族荣誉》,这几部连续重拳出击的长篇小说,代表了漯河文学蔚为壮观的辉煌成就。孟焕军的长篇小说《花红柳青》,在社会急切呼唤重拾信仰、恢复秩序的声浪中,两位在城市打拼的男女草根大学生,用他们高贵的人品,精彩地诠释了纯净拒绝污染、善良不会被绑架。这种一灯破万暗的艺术效果,当是《花红柳青》这部长篇小说值得尊敬的重要原因。张喜梅的散文集《未完成的虚构》,分九辑约20万字,以不同的篇幅不同的题材讴歌了亲情、友情、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文学的魅力,让人不忍释卷。张翠华的散文集《沙澧千秋画》,饱含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的感悟,书写漯河历史文化的灿烂,对于宣传漯河,提升漯河文化软实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王剑的评论集《冷火焰》,收入文艺评论文章72篇。全书视角独特,笔锋犀利,全景展现了省内外的作家生态和文学思潮。马永红的散文集《我的村庄》,从一个乡下孩子的视角,以朴实无华的笔触,描摹了一幅幅黑白照片,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四季更迭,鸡鸣草长。卢子璋的长诗《忏悔,在许慎墓》,从大沙河的文化源头检索,从西周写到许慎文化园,写出了我们应遵循的精神命脉。精心打理了塑造伟大字圣许慎的浓郁平原文化,泣血拷问了大平原文化的兴盛与沦落,并呼唤大平原文化的再度振兴。李景超的诗集《贾湖骨笛》,美轮美奂,有果实的甘甜,有阳光的温暖,有苦难的挣扎,有命运的抗争。是一部贾湖人奋斗史,也是一部人类的沧桑史,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精品力作。小小说集《我的职务该咋填?》,是柴全伟二十年创作的精品大汇总,也是作家把故事结构和小说语言溶入作品的展现,颇具趣味性、可读性和回味性。《莫红小说选》主要收集了近年来莫红发表的蚂蚁小说,小小说和中篇小说。蚂蚁小说是今年流行的小说文体,以短小、凝炼和结尾出人意料著称。
65年来,三代漯河作家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创作的成果,前无古人,成为屹立在历史空白地带的文学高峰,被世人钦敬关注。本套“漯河作家精品文库”,作为漯河文学的优秀成果,必将成为一张炫目的文化名片,广为传播,走入寻常百姓家。她竖起的文学新标高必将载入史册,薪火传承,启迪激励后人。努力吧,漯河作家们,用你们频频亮相的精品力作,回报260万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漯河人民。
在此受漯河作协主席团的委托,代表全市近三百位作家并以我个人的名义,谨向市委、市政府及对这套精品文库做出过辛勤努力的同志由衷致谢。
是为序。
(序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