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多次为博士生、研究生、留学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等讲授“比较诗学”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立足比较诗学在中国的发展,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同时又反映出学科研究的前沿水准,从而认真撰写的一本既具有入门性,又具有相当创新意识的著作。本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从学科产生的学术语境、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已有的各种研究范式、不同的理论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梳理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理论方法特征。在集中介绍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式的理论方法的专门教材意义上,本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第一本。
序言
作者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比较诗学的学科语境
第一节 文艺研究的历史趋势
第二节 比较文学深化的必然
第三节 理论创新的现实需求
一、参照系与性质显现
二、古代文论参与现代理论发展进程的渴求
三、构建中国文论新话语的需要
第二章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问题意识
第二节 历史相遇中的失衡
第三节 非学科化时代的进展
第四节 学科化建构时期
第三章 基本概念的还原与展开
第一节 文学与诗
一、文学
二、诗
第二节 诗学与文论
一、诗学
二、文论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比较诗学”
一、知识传统与现代语境
二、“中国诗学”的现代内涵
第四节 跨文化的文论对话
第四章 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思路
第一节 现代阐释学的认识超越
一、阐释学的历史由来
二、现代诗学阐释学的认识突围
第二节 古今对话:传统诗学的现代性展开
第三节 中西对话:互为主体的应答逻辑
一、对话是以人作为人的诸多共同性作为基本前提
二、对话是以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同性为先在条件
三、人类诗学话语的历史继承性和交流程度作为对话的基础
第四节 读解模式:中国现代诗学阐释学的可能
第五章 中西诗学对话的入思途径
第一节 营造众声喧哗的理论语境
第二节 在持续读解中走进对方
第三节 寻找共同话题
第六章 诗学语言的转换与互译策略
第一节 视域融合与互译性“格义”
第二节 语词的文化血统与合法化接受
第三节 翻译的宿命与突围策略
第七章 中西诗学对话的深度模式
第一节 诗学对话关系的深度模式结构
一、文学的观念属性模式
二、文学的意义生成和阐释模式
三、文学的语言性存在模式
四、文学的文化一审美阐发模式
五、文学的学科性理论建构模式
第二节 深度模式研究举例(一):文学的观念属性模式
第三节 深度模式举例(二):文学的意义生成和阐释模式
第四节 深度模式研究举例(三):审美—主题阐发模式
一、传统中国思想中的生命意识
二、生死一体,殊途同归
三、死亡焦虑与永生失望
四、悲剧与悲剧性
五、生命的道德价值
结语:比较诗学的学科存在及其学术意义
教学和阅读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