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共分六部分:一、绪论,阐明了选题背景、研究动机,并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二、相关文献综述,回顾了相关研究的文献,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作为本研究理论分析和研究设计的基础。三、中国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与管理舞弊行为分析,首先从证券市场特殊制度和股权结构两个方面讨论了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特殊制度背景,然后运用“舞弊三角理论”系统分析论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舞弊的动机、机会和合理化环境。四、管理舞弊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之特征,从财务指标方面总结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规律特征,实证分析了注册会计师识别上市公司管理舞弊财务预警信号。五、管理舞弊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之特征,从内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实证研究和总结了我国管理舞弊上市公司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规律特征。六、研究结论与建议,对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和其他一些相关结论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在最后部分分别立足于注册会计师、监管方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及方法基础上,理论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处于“转型经济”中“新兴证券市场”特定制度环境下管理层实施舞弊问题,从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实证研究舞弊样本与控制样本存在显著差异的变量,为注册会计师寻找有效识别管理舞弊的预警信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判别模型。
本文的主要结论:
1.舞弊公司ROE指标呈明显的阙值现象,实施舞弊的主要目的是虚增利润,上市公司承受较大的证券市场融资压力是诱导其管理层实施舞弊的主要动机。
2.较差的营运能力、资产质量显著低于竞争对手、成本费用率大大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或竞争对手、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有较多或较复杂的关联交易、主营业务能力较低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舞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Logistic回归识别模型,判别准确率为80%。
3.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时,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行为可能性加大。
4.舞弊者是董事会而非经理层,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重点在于董事会本身,而非经理层,迫切需要改进董事会结构。
5.监事会对董事会监督无效。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及问题
1.3 专著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评述
2.1 企业舞弊和企业反舞弊理论
2.1.1 舞弊GoNE理论
2.1.2 舞弊三角理论
2.1.3 企业舞弊风险因子说理论
2.1.4 企业反舞弊四层次机制理论
2.2 国外关于识别管理舞弊的相关文献回顾
2.2.1 关于识别管理舞弊的风险因素
2.2.2 关于识别管理舞弊的财务指标
2.2.3 关于识别管理舞弊的判别模型
2.2.4 关于公司治理机制与管理舞弊的相关性文献回顾
2.3 国内识别管理舞弊的相关文献回顾
2.3.1 关于识别管理舞弊的风险因素
2.3.2 关于识别管理舞弊的财务指标
2.3.3 关于识别管理舞弊的判别模型
2.3.4 关于公司治理机制与管理舞弊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制度背景与管理舞弊行为分析
3.1 中国上市公司特有的制度背景
3.1.1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制度
3.1.2 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
3.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的行为环境分析
3.2.1 融资压力
3.2.2舞弊机会:公司治理机制失效
3.2.3 舞弊合理化的高尚借口:为国家谋利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舞弊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之特征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4.1.1 资本市场压力与管理舞弊
4.1.2 营运能力与管理舞弊
4.1.3 财务杠杆程度与管理舞弊
4.1.4 资产质量与管理舞弊
4.1.5 盈余质量与管理舞弊
4.1.6 关联交易程度与管理舞弊
4.2 样本的选择及变量设计
4.2.1 样本的选择
4.2.2 变量的设计
4.3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舞弊样本行业分布特征
4.3.2 舞弊年度分布及被发现的时间特征
4.3.3 舞弊样本的资产规模
4.3.4 舞弊样本的主要舞弊动机及R()E指标分布
4.3.5 对舞弊样本销售收入情况的统计分析
4.3.6 财务报告的造假种类和技术
4.4 实证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4.4.1 T检验和u检验结果
4.4.2 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分析
4.5 构建识别管理舞弊公司的财务指标判别模型
4.5.1 识别管理舞弊公司的Logistic回归判别模型
4.5.2 识别管理舞弊公司的多元判别分析模型
4.5.3 两种判别模型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理舞弊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之特征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5.1.1 第一大股东性质、持股量与管理舞弊
5.1.2 董事会与管理舞弊
5.1.3 监事会与管理舞弊
5.2 样本选择及变量设计
5.2.1 资料来源与样本选择
5.2.2 变量设计及定义
5.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1 舞弊主要参与者
5.3.2 股权结构特征
5.3.3 舞弊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之特征
5.4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5.4.1 T检验和U检验结果
5.4.2 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分析
5.5 基于公司内部治理变量构建识别管理舞弊公司的判别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总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建议
6.3 相关的政策建议
6.3.1 监管政策方面的相关建议
6.3.2 强调注册会计师对特别风险的识别及评估
6.3.3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