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史心得(廉耻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蔡振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史心得”原名《八德须知》,编辑、出版于民国时期,后因时局动乱未能广泛印行,现根据该版本进行去粗存精、重新译注,编辑成《读史心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读本四册。每则故事原文都只有八十个字左右,并且全都配上清雅的插图,附上四句四个字题诗和简单易晓的白话翻译。目的是通过阅读或倾听这些生动真实、通俗易懂、富于教益的故事,教给读者简单实在的做人道理,培养读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把所有的道德教诲都寓含于一个个的历史小故事之中。而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古代的圣贤、英雄或做人的楷模。青少年读者在阅读这些简单有趣、读来毫不费劲的故事的同时,定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前人高尚言行的熏染和影响。

本书为廉耻读本,是历史教科书、文言学习手册、小故事大全、绘画练习本、美德教化集成、劝善宝典,非常值得向家长、教师推荐,特别值得向幼儿、少年儿童、广大学生推荐。

内容推荐

本套书以正史资料为依据,精选六百多则历史小故事,内容分别涉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以具有代表性、感召力、经典的历史人事、圣贤名流、嘉言懿行,来对青少年进行养性立德的做人启蒙教育。是一部精简读史、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丰富历史知识的优秀课本;内容详实宏富,故事生动有趣,并配插精美图画,是发人深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德育教材。

目录

序 说说廉耻

大禹克俭

伊尹耕莘

刘宠钱清

孟尝还珠

杨震四知

羊续悬鱼

孔明洁身

山涛封丝

隐之饮泉

虞愿见石

甄彬赎苎

孙谦感物

孔奂单船

赵轨杯水

彦谦官贫

李勉葬金

仁谦斥藏

包拯贡砚

许衡心主

罗伦还钏

帮耀却竹

子瞀不顾

通妻安贫

终妻灌园

陶妻泣富

稷母责金

邓后克己

少君却妆

宗母还鲊

隐妻助廉

若昭高洁

曹女却赙

蔡氏止盗

姚杨返贿

罗李清介

丁香殓银

彭陈辞姻

子罕却玉

疏广知止

子阿委珠

子干垦田

王屯葬金

阎敞还钱

董奉治病

孔颛辞米

傅昭静廉

眭夸不仕

裴宽瘗鹿

郭曜献赐

程骧散财

温叟封钱

林积还珠

思永拾钏

一儒扃奁

姚杨谢姊

贞姬辞聘

修母荻训

刘徐怒金

杨罗出俸

马后宝贤

中妻诵诰

洪蔡安贫

潘郭诗诫

李林却枋

夷齐采薇

勾践尝胆

相如称疾

刘宽多恕

甄宇瘦羊

王烈遗布

管宁善化

王济不屈

道虔激耻

于义决讼

钱徽焚书

吉扮拒举

卢革避试

纯仁无隗

杜淦劳力

王恕羞贽

莱妻羞伍

胡妻耻见

节姑赴火

乳母愧逆

李郑责子

谧婶惭立

广女击芳

崔卢仕训

贵梅隐恶

严许不腼

朱陈不辱

谢李惜颜

张刘毁炕

余郑羞师

启疆谏王

豫让行乞

释之结糕

张磐面对

崔劫立身

沈劲立勋

麒麟羞刘

王颁谢官

李纲辞职

师德忍辱

士隆裂帛

彦章求死

安民免镌

叶颠赧尝

处厚取迂

元定衾影

如雷耻举

御妻求去

乐妻婉谏

元妃受楚

许阮愧允

房崔愧心

卢姨答狄

湛妻激贲

赵女惜颜

张徐骂军

张计何愧

试读章节

刘宠钱清

原文

汉,刘宠为会稽太守。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及内调,有五六老叟赍百钱送之,且曰:“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今逢弃去,故来奉送。”宠选一大钱受之,出境,投之于河,后人因名其河为钱清。

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化亦深矣。有此德政,耆老送别,赉百钱以表微忱,宠勉选一钱,出境即投诸河,名其地为钱清,永矢弗谖已。

白话故事

汉朝时候,刘宠在会稽这个地方担任太守官职。他明察秋毫、勤理政务,解除了许多苛捐杂税,还查禁了许多非法的事。会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老百姓也被深深感化了。刘宠要调回朝廷任职时,有五六个老人拿着一百个大钱为他送行,他们对刘宠说:“自从大人来到此地执政后,因为没有盗贼,晚上都听不到狗吠了,老百姓再无见过官吏,到处一片和乐安宁。现在大人就要走了,我们几个来送送您,这一百大钱您要收下。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刘宠说什么也不愿收,实在推辞不掉了,就从一百个钱里选出了一个带在身上,但一出了会稽的边境,他就把钱投到了河里。后来的人为了纪念他,就称那条河为“钱清河”。

狗在晚上不吠,老百姓再无见过官吏,这些,都说明治安很好德化很深,正因为有此德政,刘宠才得到了老人们的送行。老百姓把那条河取名“钱清河”,是想永远不忘他的政绩和德行。

孟尝还珠

原文

汉,孟尝为合浦太守。郡不产谷食,而海出珠宝。先是宰守多贪,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渐徙于交趾,由是行旅不至,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除前弊,末逾岁,去珠复还,百姓渐反其业,商贾流通,称为神明。

两汉循吏之传:“其民熙熙,如登春台,盖由以德化之也。”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观于合浦古事,前守贪珠,以致行旅不至;孟尝革弊,期年商贾流通。为人上者,何不自侪于鸾凤,而徒效鹰鹋耶?”

白话故事

汉朝时期,孟尝做了合浦的太守(太守:又叫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合浦不产谷物,但海里产珠宝,老百姓以此为生。以前的太守都非常贪婪,责成农民去采求珠宝,贪得无厌,海里的珠宝都怕了他,渐渐都迁徙到交趾这个地方去了。这样一来,珠宝少了,商人们也不来此地了,人们生活破败贫困,甚至出现了有人饿死在道边的事。孟尝上任后,清廉节俭,勤政务实,革除以前的弊病,不到一年,迁徙的珠子又回来了,老百姓像从前一样安居乐业,商贾往来,又像从前一样流通繁荣起来,孟尝也被人们奉为了神明。

根据两汉那些奉职守法的官吏所说:“合浦那里的人多得啊,就像春天踏青登台那样拥挤。怎么会出现这个景象呢?是因为孟尝用德行把他们召集来了。”孟子也说:“如果官吏从人们手中夺利,这个国家就有危险了。从合浦以前的事来看,因为从前的官吏太贪心,以致商贾不通、远人不来,孟尝到了那里以后,革除弊病,人丁兴旺,商业繁荣,那些为官之人,为什么就不好好学他呢?”

杨震四知

原文

汉,杨震为东莱太守。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  许止净谓:“震四世三公,皆赖震之四知自惕。善以清白遗子孙,故能世济其德。”

白话故事

汉代杨震是东菜的太守,他推举了一个叫王密的人到昌邑做县令。王密为了表示感激,在怀里藏了十斤黄金,晚上一个人悄悄地送到了杨震家。杨震说:“唉,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呀。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王密说:“夜里,又没有什么人知道,没事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把金子揣回,羞愧地走了。杨震一生清廉,从来不会秘密接见访客,自己是官员,子孙却经常吃粗食,出行也无车无轿,就靠两条腿走路。

许止净称赞杨震为人正直、家世清廉。的确,从杨震到他的曾孙,共经历了四世三公,都是靠了他的“四知”精神把高尚的道德一代代流传下来,确保一方百姓安宁度日。

羊续悬鱼

原文

汉,羊续以功臣后,累官太守,清介自持。府丞尝献生鱼,续受而悬之。丞又进,续乃出前鱼示之,以杜其意。灵帝欲拜续为太尉,时进三公者,皆输东园礼钱三万。续乃举媪袍示之,曰:“臣之所有,惟此而已。”

鲁公仪休以嗜鱼故而不受客之鱼已为美谈矣。乃羊续竟悬鱼而俟其复进以示之,于人不伤感情,于己不失清节,且可杜绝人之复进,一举而数善备焉。今之不得已而受人馈者,盍仿羊续行之7

白话故事

汉朝有个叫羊续的,是名门之后。他做了几个地方的太守,都清正廉洁,深受百姓好评。有一次,有个下属给他送了条活鱼吃,羊续接了过来,却把它挂在了墙上。第二次,那个人又给他送鱼来,羊续就拿出原来那条给他看,婉转拒绝了他的好意。因为羊续的廉正,汉灵帝想让他出任太尉这个职位(太尉:秦至西汉时设置的全国军政首脑,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升官至三公位的人,都要给东园衙门的官员送钱三万。羊续一生清廉,哪里能拿出那么多的钱呢?于是他举起身上那件破旧的棉袍对官员说:“微臣为官半世,全部家当都在这里了。”

古代的鲁公仪以不喜欢吃鱼拒绝别人的馈赠而名扬天下,到羊续时,他竟想到把鱼悬挂起来,有人再送就以此为证来拒绝他们的好意。他这种做法,既不会伤害别人的感情,又保全了自己的节操,而且可以杜绝别人的重复进赠,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举数得了。如果现在有人不得已要接受别人的馈赠又不好意思拒绝,为什么不仿效汉代羊续的做法呢?

孔明洁身

原文

蜀汉,诸葛亮字孔明。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先君谓:“诸葛武侯,奇才也。”后汉四十四年基业,非侯焉能创此。先主病笃,且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可,君可自取。”是岂先主尚不知侯之廉洁耶。盖深知后主昏暗也,自表之文,亦只以悟之耳。

白话故事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大臣。先主刘备死后,他给后主刘禅呈上一份奏表,奏表里说:“微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千五亩,家人生活,已经足够。微臣我又在外做官,吃的穿的,全部由朝廷供奉,因此,我不会去办其它生财营业来积累财富和使家业显赫的。就算是到死,我也不会让家里有过多的布帛,在外有过多的钱财和产业。”诸葛亮死后,果然,情况就跟他奏表里说的一样。

先主刘备曾经赞誉诸葛亮为“奇才”。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如果不是他,蜀国四十四年的基业是难于成就的。刘备死前就曾经对诸葛亮说:“嗣子刘禅,如果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昏庸无能,你就取代他自己做国君。”刘备这样说,看来他还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诸葛亮的清廉洁正和道德礼义啊,虽然刘禅并不睿智,但诸葛亮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会越位自做国君呢?

P6-14

序言

说说廉耻

廉,就是清廉、廉洁。这关系到个人品德修养的气节。我们讲要“以廉接物”,就是在对待钱财和物质方面要清正廉洁。因此,“廉”主要是在对待财物的态度和方式方面对于个人品行修养的要求。以廉接物就是要“无取”、不贪。廉洁之人以贪为耻、以不贪为廉,因此而能不贪和无取。索取和贪求容易伤害廉洁的美德。

廉洁者常能赢得好名声。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有一种选拔官吏的方式叫“举孝廉”,就是由各州郡推荐选拔那些孝敬父母、廉洁奉公的人,用公车征召入京,由皇帝任命为官员,直接进入仕途。如果当官而能廉洁、不贪,则往往被百姓誉为“清官”,是会青史留名、流芳千古的。

早在《诗经》的时代,贪婪之人、贪得无厌的统治者便被百姓讥讽为“硕鼠”,就是鱼肉百姓的大老鼠的意思。古今中外,贪污腐败、私欲膨胀者往往没有好下场。这些人一旦东窗事发,轻则身败名裂,倾家荡产;重则身陷囹圄,家破人亡。而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结果,贪官中有60%的人患有各种致命疾病——这是“欲多伤身”的一个确凿证据。大概,贪心者永无餍足之时,而违反纲纪、触犯国法又总是让他们心虚和紧张,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伸手必被捉,做了亏心事,半夜犹怕鬼敲门。可见,贪必害己,害家,害民,害国。因此,中国古代设立了专管官吏廉政督察的御史台、廉访使之类的机构或官职,现代则设立纪委、监察部、反贪局之类的专门机构,都是用以检举和惩处贪官污吏,倡导勤政廉洁,奉公守法的。

那么,如何才能不贪呢?

首先是生活上要勤俭朴素。古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如果能够不骄奢淫逸,不贪图享受、享乐,如果能够甘于清贫、艰苦、简单的生活,对生活的索取和欲求很少,那么他对于物质财富、对于身外之物的需求和渴望就会很少。能耐得住清贫、能去除私心私欲者自然便能不贪。

其次,人要常怀知足之心,常抱珍惜之意。俗话说:知足常乐。知道满足的人容易得到生活的快乐。懂得珍惜的人往往会谨小慎微,防微杜渐。人如果能像乌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所拥有的地位、权力和名声,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不作非分之想,不取非义之财,不为非分之事,就自然不会有不虞之祸、意外之灾。

无取,就要讲求奉献,讲求给予。给予总是比索取让入更快乐。奉献也是实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鲁迅先生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这个社会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他能给予这个社会什么,他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礼记》上说:天下为公。当官掌权实质上是掌握天下公器,是为民公仆,理应为民谋利谋福,为国效忠效力。

要做到廉洁,最根本的是要依靠自律,即严格的律己之心。特别是在贪污腐败司空见惯的环境中,要能坚持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身正自然不怕影斜。

北宋理学先驱胡瑷《原廉篇》写道:“夫士子读书,所学何事?本欲出而致用,为国家作栋梁,为兆民谋幸福。急宜廉隅自饬,清操自励,以不贪为宝。学古圣贤之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虽贫而不受赂金,虽渴而不饮盗泉。以天地为心,以万民为命。决不至失其节操,入琼林玉树中而迷其性,登仕图版籍而异其心。果能如此立心,以之治国,而国无不治;以之安民,而民无不安矣。”可见,廉洁的美德归根结底是要看一个人能否树立远大的志向,能否胸怀天下和人民。如果一个人心中装着天下和人民,志存高远,自然不会鼠目寸光,贪图财物、利益等身外之物;也就容易做到清正廉洁了。

耻,就是羞耻、耻辱。人要知耻、识荣辱,要有羞恶、羞耻之心。我们今天提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是要严格划清荣与辱的界限,告诉大家什么是光荣,什么是可耻,然后自觉践行光荣的言行,抵制和拒绝可耻的行为。羞耻心发现,即是天良,即有良知。人有羞耻之心,就是不丧天良,不泯良知。

孔子讲,士就是懂得行己有耻的人,就是在做事时清楚什么是可耻的就不去做。人能识得荣辱,知耻则近乎勇。知耻之后便须自觉避耻、雪耻,便要振作奋起,自觉避免那些可耻的行径,洗雪那些羞辱的事情。

近代大贤梁启超有副著名的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他所说的“知足”就是对于名利等身外之物要随时懂得满足,“知不足”则是对于自身的品德修养等内在之物要永不知足,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有为”,就是要有所作为,勇于作为;“有弗为”则是不要去做那些奸诈伪劣、背信弃义、损人利己、祸国殃民之类的可耻之事。宋代有个御史叫赵阅道的,他每日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要焚香祷告于上天。凡是不敢禀告的事,他都不敢去做。我们今天写文章、做官、做人、做事,也要遵照这样的原则:凡是不能给自己子女读的内容,我们就不要去写;凡是不敢禀告父母、同事、朋友或公众的事,就不要去做。这是懂得荣辱最基本的要求。

不识羞耻、无耻即无良。古人认为,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良心若死,身在何益?因此说:“耻之于人大矣。”又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即可耻。可耻之人,人人唾弃。我们要鼓励有气节、知耻辱之行为。

个人要知耻,不能无耻。国家亦须知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国有国耻。那些外国入侵、民族大难之日即是国耻日。那些卖国求荣、祸国殃民的人最终总是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我们常讲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目的也正在于要让国民知国耻,牢记民族、国家过去的灾难,效力国家,致力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书评(媒体评论)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致于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

——《品格的力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