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心得”原名《八德须知》,编辑、出版于民国时期,后因时局动乱未能广泛印行,现根据该版本进行去粗存精、重新译注,编辑成《读史心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读本四册。每则故事原文都只有八十个字左右,并且全都配上清雅的插图,附上四句四个字题诗和简单易晓的白话翻译。目的是通过阅读或倾听这些生动真实、通俗易懂、富于教益的故事,教给读者简单实在的做人道理,培养读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把所有的道德教诲都寓含于一个个的历史小故事之中。而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古代的圣贤、英雄或做人的楷模。青少年读者在阅读这些简单有趣、读来毫不费劲的故事的同时,定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前人高尚言行的熏染和影响。
本书为廉耻读本,是历史教科书、文言学习手册、小故事大全、绘画练习本、美德教化集成、劝善宝典,非常值得向家长、教师推荐,特别值得向幼儿、少年儿童、广大学生推荐。
本套书以正史资料为依据,精选六百多则历史小故事,内容分别涉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以具有代表性、感召力、经典的历史人事、圣贤名流、嘉言懿行,来对青少年进行养性立德的做人启蒙教育。是一部精简读史、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丰富历史知识的优秀课本;内容详实宏富,故事生动有趣,并配插精美图画,是发人深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德育教材。
刘宠钱清
原文
汉,刘宠为会稽太守。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及内调,有五六老叟赍百钱送之,且曰:“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今逢弃去,故来奉送。”宠选一大钱受之,出境,投之于河,后人因名其河为钱清。
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化亦深矣。有此德政,耆老送别,赉百钱以表微忱,宠勉选一钱,出境即投诸河,名其地为钱清,永矢弗谖已。
白话故事
汉朝时候,刘宠在会稽这个地方担任太守官职。他明察秋毫、勤理政务,解除了许多苛捐杂税,还查禁了许多非法的事。会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老百姓也被深深感化了。刘宠要调回朝廷任职时,有五六个老人拿着一百个大钱为他送行,他们对刘宠说:“自从大人来到此地执政后,因为没有盗贼,晚上都听不到狗吠了,老百姓再无见过官吏,到处一片和乐安宁。现在大人就要走了,我们几个来送送您,这一百大钱您要收下。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刘宠说什么也不愿收,实在推辞不掉了,就从一百个钱里选出了一个带在身上,但一出了会稽的边境,他就把钱投到了河里。后来的人为了纪念他,就称那条河为“钱清河”。
狗在晚上不吠,老百姓再无见过官吏,这些,都说明治安很好德化很深,正因为有此德政,刘宠才得到了老人们的送行。老百姓把那条河取名“钱清河”,是想永远不忘他的政绩和德行。
孟尝还珠
原文
汉,孟尝为合浦太守。郡不产谷食,而海出珠宝。先是宰守多贪,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渐徙于交趾,由是行旅不至,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除前弊,末逾岁,去珠复还,百姓渐反其业,商贾流通,称为神明。
两汉循吏之传:“其民熙熙,如登春台,盖由以德化之也。”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观于合浦古事,前守贪珠,以致行旅不至;孟尝革弊,期年商贾流通。为人上者,何不自侪于鸾凤,而徒效鹰鹋耶?”
白话故事
汉朝时期,孟尝做了合浦的太守(太守:又叫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合浦不产谷物,但海里产珠宝,老百姓以此为生。以前的太守都非常贪婪,责成农民去采求珠宝,贪得无厌,海里的珠宝都怕了他,渐渐都迁徙到交趾这个地方去了。这样一来,珠宝少了,商人们也不来此地了,人们生活破败贫困,甚至出现了有人饿死在道边的事。孟尝上任后,清廉节俭,勤政务实,革除以前的弊病,不到一年,迁徙的珠子又回来了,老百姓像从前一样安居乐业,商贾往来,又像从前一样流通繁荣起来,孟尝也被人们奉为了神明。
根据两汉那些奉职守法的官吏所说:“合浦那里的人多得啊,就像春天踏青登台那样拥挤。怎么会出现这个景象呢?是因为孟尝用德行把他们召集来了。”孟子也说:“如果官吏从人们手中夺利,这个国家就有危险了。从合浦以前的事来看,因为从前的官吏太贪心,以致商贾不通、远人不来,孟尝到了那里以后,革除弊病,人丁兴旺,商业繁荣,那些为官之人,为什么就不好好学他呢?”
杨震四知
原文
汉,杨震为东莱太守。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 许止净谓:“震四世三公,皆赖震之四知自惕。善以清白遗子孙,故能世济其德。”
白话故事
汉代杨震是东菜的太守,他推举了一个叫王密的人到昌邑做县令。王密为了表示感激,在怀里藏了十斤黄金,晚上一个人悄悄地送到了杨震家。杨震说:“唉,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呀。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王密说:“夜里,又没有什么人知道,没事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把金子揣回,羞愧地走了。杨震一生清廉,从来不会秘密接见访客,自己是官员,子孙却经常吃粗食,出行也无车无轿,就靠两条腿走路。
许止净称赞杨震为人正直、家世清廉。的确,从杨震到他的曾孙,共经历了四世三公,都是靠了他的“四知”精神把高尚的道德一代代流传下来,确保一方百姓安宁度日。
羊续悬鱼
原文
汉,羊续以功臣后,累官太守,清介自持。府丞尝献生鱼,续受而悬之。丞又进,续乃出前鱼示之,以杜其意。灵帝欲拜续为太尉,时进三公者,皆输东园礼钱三万。续乃举媪袍示之,曰:“臣之所有,惟此而已。”
鲁公仪休以嗜鱼故而不受客之鱼已为美谈矣。乃羊续竟悬鱼而俟其复进以示之,于人不伤感情,于己不失清节,且可杜绝人之复进,一举而数善备焉。今之不得已而受人馈者,盍仿羊续行之7
白话故事
汉朝有个叫羊续的,是名门之后。他做了几个地方的太守,都清正廉洁,深受百姓好评。有一次,有个下属给他送了条活鱼吃,羊续接了过来,却把它挂在了墙上。第二次,那个人又给他送鱼来,羊续就拿出原来那条给他看,婉转拒绝了他的好意。因为羊续的廉正,汉灵帝想让他出任太尉这个职位(太尉:秦至西汉时设置的全国军政首脑,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升官至三公位的人,都要给东园衙门的官员送钱三万。羊续一生清廉,哪里能拿出那么多的钱呢?于是他举起身上那件破旧的棉袍对官员说:“微臣为官半世,全部家当都在这里了。”
古代的鲁公仪以不喜欢吃鱼拒绝别人的馈赠而名扬天下,到羊续时,他竟想到把鱼悬挂起来,有人再送就以此为证来拒绝他们的好意。他这种做法,既不会伤害别人的感情,又保全了自己的节操,而且可以杜绝别人的重复进赠,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举数得了。如果现在有人不得已要接受别人的馈赠又不好意思拒绝,为什么不仿效汉代羊续的做法呢?
孔明洁身
原文
蜀汉,诸葛亮字孔明。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先君谓:“诸葛武侯,奇才也。”后汉四十四年基业,非侯焉能创此。先主病笃,且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可,君可自取。”是岂先主尚不知侯之廉洁耶。盖深知后主昏暗也,自表之文,亦只以悟之耳。
白话故事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大臣。先主刘备死后,他给后主刘禅呈上一份奏表,奏表里说:“微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千五亩,家人生活,已经足够。微臣我又在外做官,吃的穿的,全部由朝廷供奉,因此,我不会去办其它生财营业来积累财富和使家业显赫的。就算是到死,我也不会让家里有过多的布帛,在外有过多的钱财和产业。”诸葛亮死后,果然,情况就跟他奏表里说的一样。
先主刘备曾经赞誉诸葛亮为“奇才”。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如果不是他,蜀国四十四年的基业是难于成就的。刘备死前就曾经对诸葛亮说:“嗣子刘禅,如果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昏庸无能,你就取代他自己做国君。”刘备这样说,看来他还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诸葛亮的清廉洁正和道德礼义啊,虽然刘禅并不睿智,但诸葛亮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会越位自做国君呢?
P6-14
说说廉耻
廉,就是清廉、廉洁。这关系到个人品德修养的气节。我们讲要“以廉接物”,就是在对待钱财和物质方面要清正廉洁。因此,“廉”主要是在对待财物的态度和方式方面对于个人品行修养的要求。以廉接物就是要“无取”、不贪。廉洁之人以贪为耻、以不贪为廉,因此而能不贪和无取。索取和贪求容易伤害廉洁的美德。
廉洁者常能赢得好名声。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有一种选拔官吏的方式叫“举孝廉”,就是由各州郡推荐选拔那些孝敬父母、廉洁奉公的人,用公车征召入京,由皇帝任命为官员,直接进入仕途。如果当官而能廉洁、不贪,则往往被百姓誉为“清官”,是会青史留名、流芳千古的。
早在《诗经》的时代,贪婪之人、贪得无厌的统治者便被百姓讥讽为“硕鼠”,就是鱼肉百姓的大老鼠的意思。古今中外,贪污腐败、私欲膨胀者往往没有好下场。这些人一旦东窗事发,轻则身败名裂,倾家荡产;重则身陷囹圄,家破人亡。而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结果,贪官中有60%的人患有各种致命疾病——这是“欲多伤身”的一个确凿证据。大概,贪心者永无餍足之时,而违反纲纪、触犯国法又总是让他们心虚和紧张,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伸手必被捉,做了亏心事,半夜犹怕鬼敲门。可见,贪必害己,害家,害民,害国。因此,中国古代设立了专管官吏廉政督察的御史台、廉访使之类的机构或官职,现代则设立纪委、监察部、反贪局之类的专门机构,都是用以检举和惩处贪官污吏,倡导勤政廉洁,奉公守法的。
那么,如何才能不贪呢?
首先是生活上要勤俭朴素。古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如果能够不骄奢淫逸,不贪图享受、享乐,如果能够甘于清贫、艰苦、简单的生活,对生活的索取和欲求很少,那么他对于物质财富、对于身外之物的需求和渴望就会很少。能耐得住清贫、能去除私心私欲者自然便能不贪。
其次,人要常怀知足之心,常抱珍惜之意。俗话说:知足常乐。知道满足的人容易得到生活的快乐。懂得珍惜的人往往会谨小慎微,防微杜渐。人如果能像乌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所拥有的地位、权力和名声,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不作非分之想,不取非义之财,不为非分之事,就自然不会有不虞之祸、意外之灾。
无取,就要讲求奉献,讲求给予。给予总是比索取让入更快乐。奉献也是实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鲁迅先生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这个社会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他能给予这个社会什么,他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礼记》上说:天下为公。当官掌权实质上是掌握天下公器,是为民公仆,理应为民谋利谋福,为国效忠效力。
要做到廉洁,最根本的是要依靠自律,即严格的律己之心。特别是在贪污腐败司空见惯的环境中,要能坚持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身正自然不怕影斜。
北宋理学先驱胡瑷《原廉篇》写道:“夫士子读书,所学何事?本欲出而致用,为国家作栋梁,为兆民谋幸福。急宜廉隅自饬,清操自励,以不贪为宝。学古圣贤之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虽贫而不受赂金,虽渴而不饮盗泉。以天地为心,以万民为命。决不至失其节操,入琼林玉树中而迷其性,登仕图版籍而异其心。果能如此立心,以之治国,而国无不治;以之安民,而民无不安矣。”可见,廉洁的美德归根结底是要看一个人能否树立远大的志向,能否胸怀天下和人民。如果一个人心中装着天下和人民,志存高远,自然不会鼠目寸光,贪图财物、利益等身外之物;也就容易做到清正廉洁了。
耻,就是羞耻、耻辱。人要知耻、识荣辱,要有羞恶、羞耻之心。我们今天提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是要严格划清荣与辱的界限,告诉大家什么是光荣,什么是可耻,然后自觉践行光荣的言行,抵制和拒绝可耻的行为。羞耻心发现,即是天良,即有良知。人有羞耻之心,就是不丧天良,不泯良知。
孔子讲,士就是懂得行己有耻的人,就是在做事时清楚什么是可耻的就不去做。人能识得荣辱,知耻则近乎勇。知耻之后便须自觉避耻、雪耻,便要振作奋起,自觉避免那些可耻的行径,洗雪那些羞辱的事情。
近代大贤梁启超有副著名的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他所说的“知足”就是对于名利等身外之物要随时懂得满足,“知不足”则是对于自身的品德修养等内在之物要永不知足,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有为”,就是要有所作为,勇于作为;“有弗为”则是不要去做那些奸诈伪劣、背信弃义、损人利己、祸国殃民之类的可耻之事。宋代有个御史叫赵阅道的,他每日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要焚香祷告于上天。凡是不敢禀告的事,他都不敢去做。我们今天写文章、做官、做人、做事,也要遵照这样的原则:凡是不能给自己子女读的内容,我们就不要去写;凡是不敢禀告父母、同事、朋友或公众的事,就不要去做。这是懂得荣辱最基本的要求。
不识羞耻、无耻即无良。古人认为,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良心若死,身在何益?因此说:“耻之于人大矣。”又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即可耻。可耻之人,人人唾弃。我们要鼓励有气节、知耻辱之行为。
个人要知耻,不能无耻。国家亦须知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国有国耻。那些外国入侵、民族大难之日即是国耻日。那些卖国求荣、祸国殃民的人最终总是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我们常讲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目的也正在于要让国民知国耻,牢记民族、国家过去的灾难,效力国家,致力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致于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
——《品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