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一节 人类学“学科对象”及“学科体系”偏移与危害
第二节 人类学使命及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设想
第三节 “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四节 建立“主体人类学”的价值
第二章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第一节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主体人类学的知识借鉴
第三章 主体人类学的逻辑结构与思维方式
第一节 主体人类学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第二节 主体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主体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创新
第二编 人的生命本体
第四章 人的生命的规定性
第一节 人的实践生命
第二节 人的现实生命
第三节 人的主体生命
第四节 人的“二重生命”
第五章 人的“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一)
第一节 人的生命本体理论若干模式
第二节 “结构与选择”本体概念
第三节 “结构与选择”整体规定性
第六章 人的“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二)
第一节 “结构与选择”内在关系
第二节 “结构与选择”的功能
第三节 对两种典型生命本体论的评析
第三编 人格结构与选择
第七章 人格结构
第一节 人格概念
第二节 人格结构理论的若干模式
第三节 人格结构特点与功能
第四节 人格基本结构
第八章 人格需要力
第一节 人格需要力概念
第二节 人格需要力结构
第三节 人格需要力的特性
第四节 人格需要力的功能
第九章 人格判断力
第一节 人格判断力概念
第二节 人格判断力结构
第三节 人格判断力的特性
第四节 人格判断力的功能
第十章 人格行为选择
第一节 人格环境
第二节 人格行为选择
第十一章 人格结构形成历程与成因
第一节 人类人格结构形成历程
第二节 个体人格结构成长过程
第三节 人格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第四节 人格结构形成的原因
第四编 类群结构与选择
第十二章 类群
第一节 类群概念依据
第二节 “类群”概念及其内涵
第三节 类群的种类
第十三章 类群结构
第一节 类群结构理论的若干模式
第二节 类群基本结构
第三节 类群结构的特性
第四节 类群结构的功能
第十四章 类群主体力
第一节 类群主体力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主体领导力
第三节 主体素质力
第四节 主体分层与认同情势力
第十五章 类群文化力
第一节 类群文化力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科技力
第三节 制度力
第四节 观念力
第十六章 类群行为选择
第一节 类群环境力
第二节 类群行为选择
第五编 生存的逻辑
第十七章 类群价值系统
第一节 类群价值系统概念
第二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特性
第四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功能
第十八章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
第一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概念
第二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的依据
第三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的目标
第四节 类群价值系统引领多元价值观的方式
第十九章 “完全人格”建构
第一节 研究人格理论与模式的价值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人格多样化局面
第三节 中国传统儒家理想人格模式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格模式的演变
第五节 21世纪的中国理想人格模式
第六节 主体人类学对教育理念的反思
概念与命题解释
概念与命题解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