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王灭商到成康之治
姜太公其人其事
辅佐周文、武两王的重臣姜太公,姜姓,名尚,字子牙,又叫姜子牙。在古文字里,“姜”与“羌”声同形似义近,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姜姓是与周族共处关中的古羌族。
姜尚祖先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故又名吕尚。他曾卖肉售酒,大半生怀才不遇,到老年整日坐在岐山西南兹泉的源头钓鱼,恰好被周文王发现,拜为太师,尊为太公望,意谓是周先祖太公所盼望辅佐子孙的圣人。
姜太公积极佐周,出谋划策,发展国力。当年文王罹囚禁之难而被赎回,他是主要谋划人之一。及文王末年,出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据司马迁讲,亦是“太公之谋计居多”。武王即位后,尊姜尚为师尚父,并娶其女邑姜为妻,双方结为姻亲。
伐纣前夕,武王卜卦不吉,群臣畏惧,唯太公力排众议,主张出师,为武王所采纳。在伐纣之役中,他担任全军前锋,以4万多甲士击败17万商军,功居第一。人们歌颂道:“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京彼武王,肆伐大商。”意谓勇敢的师尚父,像山鹰般迅疾飞扬;辅佐武王,很快伐灭大邑商。后太公因功受封于泰山渤海问的薄姑氏故地,建立齐国。
太公治齐,顺乎民情和风俗,兴鱼盐之利,促工商发展,民众纷纷归附,短短五个月便初见成效。于是他回成周向周公报政,受到高度称赞。武王逝后,周公辅政成王,武王弟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周公决计东征,并命太公亦预征伐。太公遂以齐国为基地,出兵平叛,再立大功,齐国因此也成为称雄东方的大国。
由于姜太公非凡的经历和辉煌的业绩,他成为传奇英雄。早在战国时便有人依托其名,写出一部兵书叫做《六韬》。民间有关他的传说非常之多,尤其明代章回小说《封神演义》更把他描绘成了无所不能的众神之首。
伐纣之役
周武王姬发,继承父亲文王事业,以岳父姜尚为师,弟周公旦为辅,迁都于镐,图谋东进。即位第二年,便观兵盟津(即孟津,今属河南),作了一次伐纣的试探性阅兵演习。当时众多仇商的诸侯“不期而至”,要求伐灭商纣,但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于是下令还师。
两年后形势急剧变化。纣王奢侈腐化更甚,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大小官吏及不少平民也沉湎于酒。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奴隶逃亡,百姓怨望,“如沸如羹,小大近丧”。在纣王高压之下,忠臣比干被剖心,贵族箕子被逼佯狂,纣兄微子被迫出走,大批贵族纷纷叛商奔周,殷商统治集团内部彻底分崩离析。而周边邦国不断反叛,尤以淮河流域的东夷抗争最剧烈,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军队主力包括最强的“三百六十夫”调去征讨东夷。
武王看准了这是一个灭商的好时机,遂下定决心,大会诸侯,发动伐纣之役。当时集师计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并联合蜀、庸、羌、鬃、鲈、微、彭、濮等部落与方国共同兴兵。武王亲作《泰誓》,激励部众。又举行誓师大会,历数纣王罪状,鼓励全军决一死战,《尚书·牧誓》即周公代武王所作的誓词。甲子日,双方在商都郊外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决战。当时商军主力远征东夷,纣王仓促应战,虽然临时拼凑了十多万军队,但士气低落,皆无战心,以致阵前倒戈,战斗很快以周联军的胜利而告结束。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都城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亡。
灭商之后,武王对殷遗民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方面笼络安抚,如封纣子武庚于殷,释放被纣囚禁的箕子和百姓,修葺被纣杀害的比干之墓,打开府库散发财物、粮食赈贫救饥,以及宣布保留殷人的氏族组织和归顺的氏族首领的社会地位等等。另一方面则监视控制,其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设立三监,即把原来的商王畿分为邶、鄘、卫三国,由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统治,以监控武庚。
P9-11
当本书统校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总觉得似乎还有些话需要再说一说,于是写了这篇《后记》。
1993年,我在《学习与探索》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时代呼唤通俗史学》的小文,预言通俗史学必将以其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全面、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内容,为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当时称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所欢迎;而新时代也必将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通俗史学作品,涌现出一代通俗史学家。如今,二十年“弹指一挥问”已经过去,而我二十年前的预言应该说也得以兑现。对此,只须看一看市场上“图说”“话(画)说”“那些事”一类图书的畅销,特别是电视媒体所推出的“学术明星”(上海《文汇报》刊文正名日“学术说书人”)的走红,以及学术层面被命名日“形象史学”的出现等等,便可得到相当的印证。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于温饱之外还有学术尤其历史方面的精神需要,而前述那些应运而生的“书”“星”“学”正好满足了这样一种社会需求。对如此一场社会文化运动意义的评价,也许还要等待更长的时间,但由此通俗史学在新时代走进千家万户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铁定事实。
作为通俗史学较早的倡导者之一,多年来我对这类史著的写作也不断地进行探索。200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拙作《刘秀传》,可以说是最先的尝试。对此,我在该书的《后记》中已作说明。但由于这部书的定位本身系学术专著,因此其通俗化的程度便受到多方面的限制。2009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话说陕西》,是我在通俗史学方面所作的再次尝试。该著被列为陕西省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是所谓的金版图书工程书籍。其由我担任总主编,作者主要是西安一些高校的教授及文博单位的专家们。此书的定位即通俗著作,因此编写过程中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通俗化手段,不少地方甚至达到极致。从总体上来看,这部通俗的史著是十分成功的,真正做到了“话”说和“画”说。因此,该著获得了陕西省首届图书奖一等奖的头名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的优秀通俗读物奖。
而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西安十三朝》一书,是我在通俗史学方面做的又一次尝试。前述《刘秀传》是独著,《话说陕西》是主编,此书则是我与著名唐史专家杜文玉教授合作撰写。如此在通俗史学的写作上,独著、主编、合作这三种形式都经过一番历练,应该说是很有好处的。就通俗的程度而言,《刘秀传》因本身定位的限制只通俗了一点点,《话说陕西》是彻底通俗,《西安十三朝》则居二者之间。通过上述实践,虽然我不敢奢言自己已经成为所谓的通俗史学专家,但起码我完成了从通俗史学的提倡者向通俗史学实施者的角色转换,应该是符合实际的。
史学是为世人提供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的学科。史学研究的成果如果仅仅被束之高阁、限定于很小的范围内而不能在广大民众中传播,那么,史学的目的便无法得以完全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将是史学工作者的失职。通俗史学犹如在历史研究成果与普通民众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它,史学成果下移民问,始得发挥其更为积极的社会作用——尽管我们远不能将此看作是使史学成果下移民间的“唯一”通道,但它无疑却是最重要、最常见也最廉价的路径。
实际上,在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史家是非常重视史学通俗化这一问题的。许多成就巨大的史学名家,可以说都是通俗史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像著名的疑古派史家领袖顾颉刚先生,他那一册《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可谓通俗史学的经典之作。还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先生,他在上世纪40年代推出的《中国史纲·秦汉史》,同样是通俗史学的典范,被郭沫若先生赞日可朗读的佳作。如今,亦有相当多的史家继承老一辈的传统,非常重视著述的通俗化,力求自己的作品为普通民众所接受,为社会全体所认可。如著名海外华人史家李开元先生,他近年来奉献的系列秦史作品,学术性与通俗性完美结合,实实堪称是通俗史学的杰作。
不难预见,通俗史学在现已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由西安出版社推出的这册《西安十三朝》,如果能对通俗史学的发展起到一些积极的促进作用,那就是我们作者深感欣慰的了。
七四叟 黄留珠
2013年6月6—7日 初稿于西大桃园区锵音阁
2014年春节修订
前言
西周 礼乐文明之邦
周人兴起
从武王灭商到成康之治
王权与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
社会生活
宗教思想
自然知识与文化艺术
西周的衰微及平王东迁
附录:西周君主一览
秦 创造世界奇迹的帝国
秦人祖先之谜
早期秦人的传说
襄公始国的前前后后
穆公霸西戎
春秋末至战国初的秦国
商鞅变法
秦王扫六合
短命王朝
社会实业与文化风貌
附录:秦国国君一览
秦朝帝王一览
西汉 开拓进取的英雄时代
楚汉相争
西汉初始
文景之治
雄才大略汉武帝
昭宣时代
汉末荒政——元、成、哀、平时期
思想、学术
文字与教育
文学与史学
艺术概览
科学技术
附录:西汉帝王一览
新朝 昙花一现的王朝
引子——从王政君的发迹史说起
王莽的政治钻营
代汉三部曲
托古改制
对周边地区的战争
新朝败亡
余音——制定“元始之制”与兴造大型礼制建筑以及飞行试验
附录:新朝帝王一览
东汉 曾经迁都长安的朝代
光武明章之治
自和帝朝开始的外戚、宦官轮番专政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的混乱政局
迁都经过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
三位代表性文化名人
附录:东汉帝王一览
西晋 暂都长安旋告灭亡之国
司马氏代魏与实现统一
晋前期社会
八王之乱
暂都长安与西晋灭亡
附录:西晋帝王一览
前赵 胡、汉分治的历史时代
前赵的建立
前赵的灭亡
附录:前赵帝王一览
前秦 短暂的北方统一时期
前秦定都长安
苻坚的统治政策
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与前秦瓦解
附录:前秦帝王一览
后秦 复兴关陇,振兴佛教
姚苌建立后秦
姚兴复兴关陇
刘裕北伐与后秦灭亡
附录:后秦帝王一览
西魏 短命过渡的小王朝
西魏的建立
西魏制度
北周取代西魏
附录:西魏帝王一览
北周 关陇集团称雄的时期
北周统一北方
雄才大略的周武帝
权臣专权与北周灭亡
附录:北周帝王一览
隋朝 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隋朝统一全国
巩固统治的措施
营建大兴城
隋文帝之死
隋炀帝其人其事
隋王朝的灭亡
附录:隋朝帝王一览
唐朝 繁荣昌盛的大帝国
唐朝前期的历史
唐太宗与天可汗
贞观君臣与贞观之治
唐高宗与女皇武则天
混乱的中宗、睿宗时期
励精图治的唐玄宗
安史之乱与盛世的衰落
宦官专权与南衙北司之争
牛李党争与藩镇割据
唐朝的典制
宏伟壮丽的长安城
宫廷乐舞与游艺
开放的社会风气
繁荣的文化事业
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
社会习俗与生活
奉迎佛骨的活动
唐末农民起义
长安城的毁灭与唐朝的灭亡
附录:唐朝帝王一览
后记
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心地区的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
西安之地古属雍州,这里的黄土地即所谓韵“黄壤”,被列为最高等级“上上”,是祖国大地中最早被称为“天府”,的地方,在锄耕农业时代算是最好的土地条件。尤其这里“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束制诸侯”,“此亦槛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在冷兵器时代实是难得的高屋建瓴之地、形胜之国。唯其如此,这里便成为古人建都的最佳处所,而唐人也留下了“秦中自古帝王州”的诗句。
由于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最负盛名的西周、秦、西汉、唐这样几个王朝,均建都于此,遂使这里长期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引领着中国历史前进。周秦汉唐的辉煌,铸就了西安历史的辉煌。
除周秦汉唐外,在西安建都的统一性王朝还有时间较短的新、隋两代,以及分裂时期的五个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另外,还有一度迁都于西安的东汉,暂都于西安的西晋,共计十三个朝代,人们习称之为“西安十三朝”。本书则是专门讲述这十三朝历史的一部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简明读本,亦名日《西安十三朝》(以下简称《十三朝》)。我们希望通过此书的编写,为宣传普及西安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西安的建都历史,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十三朝》虽然是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叙述十三朝的基本史实,但在写法上却没有采取一般史著的体例,而改用较为自由的漫谈形式,即将每个王朝的历史析为若干话题,其下又分小话题——来讲述。如果把每个话题比作讲一个故事,那么每个故事则又由若干小故事组成。如此大故事套小故事,大小故事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王朝的历史。这种做法虽不是什么新创,但较之于人们常见的章节体史著而言,似也算有所变化,因而也许会有那么一点儿新鲜感。
在话题或日故事的安排方面,我们大胆借鉴篆刻艺术所遵循的“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原则,对那些过去叙述较多和大家较熟悉的内容,尽量从少或从简安排,而对于以往论述薄弱或人们了解较少的一些内容,则适当增加分量,甚至不惜笔墨予以详写。再就是对十三朝中的西周、秦(秦国及秦朝)、西汉、唐四代相对详细叙述,而对其他朝代则叙述从略,特别是对迁都的东汉和暂都的西晋,仅述其大要而已。如此一种详略不同的安排,或许可以看作是编排上力求突破的一点儿小尝试。
《十三朝》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配有大量的文物照片和线图,以弥补文字叙述之不足。过去人们将此称之日“图文并茂”,如今对于图说历史有一个专用名词叫作“形象史学”。尽管我们认为《十三朝》远算不上纯粹形象史学类的作品,但说它具有某种这类史学的意味,或者认为它是文字叙述与形象史学相结合的产物,似还不至于大谬。
《十三朝》写作中,我们本着尽量吸纳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宗旨,使之具有相当的学术前沿性。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我们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以及沿用的某些旧作。我们还特别注意借鉴一些近年新出版的和权威旧版的通史性著作的成果。因为这类著作带有明显的普适性,它与本书应有的普适性相一致,吸纳此类成果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说起《十三朝》的编写,倒是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原来数年前,我们曾应邀参与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课题,所做的主要工作是编写一个纲要性的陕西建都王朝史,以备在西安古城墙的东、西、南、北城楼布置陕西建都史展览之用,这样于2009年6月初便产生了约6万字左右题为《西安城墙陕西建都王朝史展示内容提要》的小册子。非常凑巧的是,2012年夏在西安出版社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该社领导闻知此事后颇感兴趣,于是主动约我们在原有小册子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搞一部关于西安建都王朝史的专书,由他们负责出版。在社领导的鼓励下,我们经过约半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如今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稿。
全书的写作分工是这样的:前言、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黄留珠撰写;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杜文玉撰写。最后,书稿由黄留珠做技术性的统一工作。作者的署名亦依所撰写内容的顺序,或可视为是体现了一种“法自然”的精神。不过这里并没有第一、第二的区分,仅为相互并列关系。
衷心感谢陕西省和西安市领导同志对本书出版的关注!衷心感谢西安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这些关注和支持,这部书稿恐怕就只能长期处在原有的6万字的雏形状态,而难以具有今天如此的气魄和规模,也难以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是他们精心细致的工作,令本书大大增辉。陕西省文物局刘合心先生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学理先生,慷慨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图片,在此并致谢忱!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限于我们的水平,本书叙述中难免存在某些不足乃至失误,竭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教正!
作者谨识
《西安十三朝》是由史学专家、资深教授黄留珠、杜文玉合作编著的一部通俗史学读物。其采用比较自由的漫话形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讲述了在西安建都的西周、秦、西汉、新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以及迁都西安的东汉和暂都西安的西晋等十三个王朝的历史文化。全书突出的特点:一是名家撰写,起点高,品味高,绝非戏说之类,而是科学、严肃的通俗性历史著作;二是配有大量文物图片和线图,与文字互为补充,图文并茂地复活历史;三是广泛吸纳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和作者本人的研究见解,具有相当的学术前沿性。《西安十三朝》不仅适合普通民众型的一般读者阅读,而且可为专家学者、各级领导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可以说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有此一书在手,千余年的西安都城史将尽收眼底。本书还可用作馈赠礼品,典雅大方,文化意蕴深远。
黄留珠、杜文玉编著的《西安十三朝》按照编年体的顺序,专门讲述了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这十三个建都于古都西安的朝代的历史,是一部融合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简明读本,为宣传普及西安的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